我们在见证民主的衰退吗?

2016年03月03日09:22  新闻专栏  作者:政见  
我们在见证民主的衰退吗? 我们在见证民主的衰退吗?

  文/刘岩川

  近几年,关于全球经济的悲观论调不绝于耳,针对民主政治的担忧情绪也在学界弥漫开来。世界各地的战乱和高压政治,似乎正在颠覆 1990 年代民主浪潮的成果。民主的大潮是否真在退却?在 2015 年第 1 期 《民主期刊》 中,哈佛大学的 Steven Levitsky 与多伦多大学的 Lucan Way 反驳了学界盛行的 “民主退潮” 论。

  要判断民主是否在世界范围内萎缩,就必须确认参照物。研究者发现,悲观者选取的参照物都是 20 世纪下半叶的世界局势。的确,苏联的解体、柏林墙的倒塌以及中东欧的剧变,一度让西方社会认为民主政治必将在世界遍地开花。南美、非洲和南欧的民主转型,也在西方滋养了乐观情绪。

  可是,集权政治的毁灭真的能归功于民主运动吗?研究表明,民主运动往往并不是独裁政治的杀手锏,真正扮演终结者角色的恐怕是国家经济疲软、外部援助终止以及对国家机器的失控——其中,外援终止的原因最为耐人寻味。随着冷战进入尾声,美国与苏联不再需要掏出真金白银扶植大量的盟国。在美苏对抗中渔翁得利的独裁者们由此失去了金主,也丧失了掌控国内局势的权力根基。

  在短暂的衰落之后,一些非民主国家的政权逐渐巩固了。世界经济的回暖,尤其是油价的上升,赋予了许多政治强人重操国家机器的实力和威信。研究者将洪森和普京定以为这个群体的代表性人物。同时,由于中国和俄罗斯的影响力处在上升期,不少非民主国家又找到了新的盟友。此外,在媒体、市场和反对党面前,独裁者们也在不断掌握应对之法,不至于出现一触即溃的现象。

  也有些政客看起来进行了 “壮士断腕般” 的体制改革,但研究者认为,他们的 “牺牲” 是别有用心。叶利钦时期的俄罗斯政坛看起来百家争鸣,但那是因为叶利钦失去了一统江湖的能力。在柬埔寨,洪森也是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压力下委托联合国举行竞争性的选举。同一时期,诸如海地和孟加拉国等非民主国家进行了像模像样的选举。虽然选举的程序可圈可点,但因为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系统,新上任的政客故态复萌,又使国家沦落到独裁政治的境地。

  概言之,1990 年代集权政府的衰落给西方造成了“条条大路通民主”的幻觉,但历史的发展证明事与愿违。就算独裁政权轰然崩塌,继之而来的既可能是西方期望的民主政体,也可能是变本加厉的集权政治,还可能是社会的分崩离析。在两位研究者的笔下,1989 年后的波兰、1979 年后的伊朗和卡扎菲倒台后的利比亚,分别是这三种可能性的现实案例。

  既然 1990 年代并不适合作为参照物,民主的 “退潮” 或者 “萎缩” 也就无从谈起。

  那么,回顾 20 世纪以来西方对民主政治全球化的期待,我们应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研究者强调,民主的建立和延续不是无条件的。数十年来的研究表明,在穷困而且治理能力弱的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且治理能力突出的一党制国家,在受到西方支持的君主政体,在经历过暴力革命的社会以及与西方少有往来的政权,稳定的民主转型都极为罕见。与其说 21 世纪的民主正在经历萎缩,不如说民主在条件不成熟的地方水土不服。好在还有波兰、克罗地亚和台湾地区这样成功的转型案例,让民主价值的提倡者感到欣慰。

  虽然研究者反驳的是 “民主退潮” 论,但我们应该看到研究民主转型的西方学者,并没忘记在民主和专制之外还存在各种各样的政体。它们并不是过渡性的存在,我们也很难判断它们要朝哪个方向去。数十年来的政治学研究总结了有利于民主转型的种种条件,但这些都不是转型的必要条件。如果某些政权在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革,研究者也告诫我们不要轻易将其与民主化挂钩。用改革来缓解眼前危机的案例并不少见,只要在进行改革的同时继续牢牢把持国家的军警、媒体和财源,民主转型就很难真正出现。

  (首发公号“政见CNPolitics”)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民主 衰退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