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挽救俄罗斯的经济?

2015年01月01日10:56  新闻专栏  作者:陶短房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陶短房

  就在不久前,俄罗斯总统普京还对油价下跌、卢布汇率崩盘和欧美持续制裁对俄罗斯经济所能构成的威胁嗤之以鼻,称“俄罗斯什么也不会失去”,但如今他已经不再这么说了:12月18日,他在长达3小时的记者会上不厌其烦地和各路挑剔的媒体人辩论,并首次承认俄罗斯的确陷入了“经济困境”。

  照普京用咄咄逼人语气所吐露的说法,卢布近期的暴跌的确将造成俄罗斯的经济困难,而这样的困难和衰退可能将持续长达两年时间。他指出,这些都是俄罗斯为“维护国家独立”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西方总是试图将“俄罗斯熊”用铁链拴住,然后拔掉其尖牙利齿,并最终使之沦为一只没有攻击力和自卫能力的“毛绒玩具”。简言之,金融危机是存在的,经济衰退是可能、显示且注定将持续的,而这一切都是“外部因素”,或干脆说“西方阴谋”所致——而就在几个月前,他还用同样咄咄逼人的语气试图让大家相信,金融危机是不存在的,经济衰退是不可能或不足为虑的,“西方阴谋”、也即通过经济制裁和金融、大宗商品价格杠杆打击俄罗斯经济的企图是“注定不能得逞”的。很显然,如果曾经有人真的相信普京当初的信誓旦旦,现在也该猛省了:因为普京自己已经明白地告诉大家,连今天的他本人,也不再相信昨天由他本人说出的那些话了,虽然他的口气和姿态,一如既往地强硬。

  逻辑很简单,随着油价和卢布汇率在“双60”(纽约期油价格达到60美元/桶附近,美元兑卢布汇率达到1:60附近)形成“死叉”,支撑普京时代俄罗斯“大国复兴梦”的两大支柱——高油价和高外汇储备,如今都已变得摇摇欲坠起来,而西方制裁则放大了这只“死叉”对俄经济、金融的杀伤力。日前俄联邦财政部长谢鲁阿诺夫罕见地表示,西方制裁给俄罗斯造成约320亿欧元的损失,而油价下跌所造成的损失将近800亿欧元,卢布贬值的损失更可能高达1040亿欧元。12月16日央行大手笔加息650个基点,令俄罗斯基准汇率达到惊人的17%,而次日俄联邦总理梅德韦杰夫牵头召开由政府部委主管、央行高层、大型国有企业负责人参加的紧急金融经济工作会议,表示俄“已找到办法”解决问题——然而事实证明,非但大幅加息的强心针无济于事,总理的“办法”也是没有办法的。

  作为内阁首长,梅德韦杰夫披露的办法,包括扩大银行外汇再融资、保证供求平衡等,剔除“套话”,其核心无非两个药方,一个是“补药”,即扩大央行注资规模,挽救卢布汇率并刺激经济,另一个是“止泻药”,即通过实行或明或暗的外汇管制,遏止资金外流的危险趋势。

  问题是这两剂药久尝久试,如今已产生“抗药性”,上周卢布汇率两天内大跌16%,再往远里说,今年初至今跌去近50%,央行的“补药”剂量一次比一次大,效果却一次比一次小,而外汇管制则更难做到——按照一些熟悉俄罗斯金融格局的专家所言,俄当前的情形下,推行外汇管制的结果,恐只会是“最需要管的依旧管不住,本该放开搞活的却都被管住、管死了”。

  更要命的是,这两剂药“对症”未必有效,却很可能反过来加剧俄罗斯经济的病情。

  众所周知,利率杠杆的重要作用之一,是调控市场流动性,流动性越大,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如今俄经济增速业已减缓到令人担心的地步,继俄央行和IMF相机作出明年4.5-5.0%负增长预测后,普京本人也大方承认“将会衰退两年”,照理说此时央行理应降息、降准,刺激经济增速回升才是,如今迫于卢布汇率下跌造成的救市需求,俄罗斯央行不得不反其道而行之,在短短一年间将俄罗斯的基准汇率调到世界各主要经济体最高的水准,这等于是一名赛车手在最需要踩油门的冲刺关键当口,却连着踩了无数脚刹车一般,后果如何,不问可知。

  外汇管制也是如此,此举固然可以减缓卢布汇率所受到的冲击,在国际金融交易市场和俄罗斯本国金融市场间,竖起一道暂时有效的“防火墙”,却也足以败坏本就留存无几的俄罗斯金融市场、行政治理和投资环境信誉度,令“墙外”的资金更加不想进来,也令“墙内”资金产生更多“一有机会就逃出去”的冲动,而投资环境的恶劣、外资涌入的减少,原本就是俄罗斯经济放缓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签署针对俄罗斯的《乌克兰自由法案》后,曾在几天时间里“备而不用”,摆出一副“以观后效”的姿态,而从乌克兰危机爆发起就一直对美国亦步亦趋的欧盟也在18日召开的峰会上作出类似决定,最终推出的进一步制裁措施并未如某些舆论(如《华尔街日报》)所预言的那样,针对俄罗斯三大油企、三大军工企业等要害部门大幅度加强制裁,而仅仅将“拳头”集中在克里米亚范畴,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美国和欧盟各国政府至少在目前阶段不会轻易大幅度加大对俄制裁力度——当然,也不太可能轻易减少。

  正如一些分析家所言,普京之所以不惜180°“反转”自己昔日说辞,变不承认俄罗斯将面临经济危机、不承认制裁和“外部因素”对经济危机起到重大作用,为承认并强调危机即将到来且相当严重、危机的根源就是“外部因素”,实质在于为无法掩饰的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寻找到一个既足以自圆其说,又足以推卸自身责任的口实,从“黑色一周”后普京在集体安全条约平台上的表态不难看出,普京不打算、也不太可能改变目前的俄罗斯民族主义姿态,更不太可能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服软(至少不太可能明显服软),而倘如此,则因乌克兰危机而起的一系列“外部因素”,就不可能在一切尚无头绪之际烟消云散,普京固可继续借此为自己的无力回天寻找“标准替罪羊”,但经济衰退的苦果本身,他和俄罗斯都势必不得不自己吞咽,很显然,这枚果实绝不会甘美可口。

  也就是说,不论普京的干预手腕,或是掌握“解铃权”的“系铃人”——欧美,在目前大背景下,都不可能成为俄罗斯经济的救星。

  那么,另一根加剧俄经济颓势的杠杆——油价,能否在危难之际拯救俄罗斯经济,一如其在上世纪末所表现的那样?很难。

  决定油价的因素较为复杂,但沙特等拥有较大机动产能且开采成本较低的欧佩克主力产油国是否愿意限产保价、传统能源进口大户的需求意愿,以及投机资本在国际原油市场的操盘意愿,无疑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如今美、中、日等能耗大户进口意愿趋稳、甚至趋于回落,石油供应不再奇货可居;沙特等国视油价走低为对自己有利的事,沙特石油部长阿里•纳伊米(Alial-Naimi)更喊出“油价跌到20美元/桶也不限产保价”的趋于极端的话语;从一些经济学家纷纷从昔日“油价将迅速回归100美元以上”、“60美元低位不会维持太久”等断语中“自我救赎”,开始津津乐道起“20美元/桶,为什么不”之类话题,可以看出原油期货市场中杠杆投机资本也已“多翻空”,在这些综合因素作用下,油价虽未必至于真的跌到20美元/桶的低位,却很难有俄罗斯所期待、甚至急需的大幅度反弹。梅德韦杰夫在17日会议上将油价下跌和卢布汇率跳水并成为“情绪性走势”,这种说法本身就是“情绪性”的——他之所以这样说,更多不过因为油价一直稳定在高位,对俄罗斯经济、对普京及其政府,都是最有利的罢了。

  指望其它一些因素,如“中国救助”、“金砖国家援助机制”,甚至“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对冲,恐怕也未必靠谱。人民币-卢布货币互换协定仅是一种结算机制,而非援助模式,中国虽表示愿意帮忙,但“力所能及”四字定语的十足弹性,表明这种帮助充其量不过“救急不救穷”的“点到为止”,且以普京的个性也未必愿意领情(至少公开场合如此);金砖国家的金融实体尚在构架中,暂时无力发挥很大作用;至于“欧亚经济共同体”这个普京曾寄托厚望的概念,本身就是乌克兰危机的最大受害者,能否完成自救尚未可知,又哪来的救人能力?

  那么,真没人能拉“俄罗斯熊”一把么?

  其实挽救俄罗斯经济的钥匙,恐怕就攥在俄罗斯当局自己手里:俄经济衰退的根本症结并非“外部因素”,而是俄自身经济结构单一、行政治理拙劣、投资环境欠佳,以及俄在经济和其它领域缺乏必须的契约精神所致,“外部因素”仅是催化剂而已。问题在于,上至普京,下至许多普通俄罗斯人,至今不愿正视其自身肌体上的病患,而一味将责任外推——连“症”都不认,遑论对症下药?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俄罗斯 经济 普京 油价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