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6日上午,中纪委网站通报,苏荣被开除公职、开除党籍。
在列举苏荣的问题时,出现了一个历史课本和古典小说中的词儿:卖官鬻爵。
通报中是这样说的:苏荣身为高级领导干部,无视政治规矩,严重违反组织纪律,大肆卖官鬻爵,……
卖官鬻爵这个词儿,我最早见到,是在历史课本中,鸦片战争那一段。课文提及当时鸦片泛滥,绿营废弛,官场黑暗,卖官鬻爵。对这个词儿印象深刻,因为“鬻”字太复杂了,并记住了它的意思是“卖”,朝廷或高官拿官位卖钱。
后来才知道,卖官鬻爵这事儿,不只是清朝有,它伴随着中国漫长的历史,一直存在。
汉武帝时,连年战争,国库空虚,于是拿出爵位和官位公开销售,弥补军费。这种通过销售官位,增加财政收入的办法,通行于多个朝代,好像清朝最盛行。据说,清朝有60%的官员,是通过花钱买的顶戴花翎。
你可能发现了,古代朝廷卖官鬻爵,与苏荣的卖官鬻爵,是不同的。古代朝廷出售官爵,是公开的,有规矩,官爵买卖不仅有公开的市场而且有相应的规范。所得的钱,是流入国库的。再说,那是家天下的年代,天下的一切,都属于皇家,官爵更属于皇家,皇家拿自己的东西销售,无可厚非嘛。
但苏荣的卖官鬻爵,不可能是公开行为,而是拿国家的官位在“黑市”销售,钱不可能流入国库。
有时候读历史,会有一种亲切感,还会对那些黑暗的年代,莫名生出好感——你看,古代的人多么聪明,为避免苏荣们拿官位私售,朝廷订出条例,标明价格,公开出售官爵,由此,卖官鬻爵制度化,官爵市场化。谁说中国古代是小农经济?皇帝,是天才,是市场经济的先驱啊。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公开透明,标准只有一个,就是价格。真正的市场经济,尊重规则,尊重价高者得的“公序良俗”。
朝廷卖官,不是选美,你长得再好看,文章写得再好,道德再高深,但如果没有钱,免谈。实在想当官,你去另外一个市场,去考八股文。
朝廷卖官,类似拍卖,认钱是一个重要的标准。买官者,虽然要有一定的关系,但重要的还是得有钱,借钱也行啊。总之,朝廷主导的卖官鬻爵,是一种相对市场化的、透明的交易。
市场化,必然要求遵守透明的规则,因此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孕育“民主”。
你看,在那些倡导选举的国家,想当官的人,拿出自己的施政纲领,游说选民,做出承诺,从而换取官位,这与古代中国那些想当官的人,用金钱向朝廷做出承诺,从而换取官位,是不是有相通之处呢?一个用口舌说服投票人,一个用金钱直接购买选票,都是公开透明的选拔机制啊。公开透明,不就是民主的基础嘛。
一个规则,只要它公开透明,它就一定不是最坏的规则。公开的卖官鬻爵制度不是一个好制度,但也非一个多么坏的制度。
因为这个制度,以公开透明的方式,撕碎了那些高大上的政治口号,承认了那些儒家宣教的虚假,宣告了这个世界的本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金钱,可以作为人间任何价值观的标尺。这是一种对现实的承认。
科举制度曾经很先进,但绝对没有公开的卖官鬻爵“科学”。评价一篇八股文的优劣,要比评价银子的轻重,主观多了。所以,科举选官,还是人治,而公开的卖官鬻爵,可以称得上是“民主”,至少是民主的萌芽吧。
当然啦,你知道,这是扯淡。
因为,朝廷卖官鬻爵,不仅没有搞出一个民主社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葬送了一个个朝代。总有一些人,败坏朝廷卖官鬻爵的规则,总有人搞权力黑市。败坏权力市场的规则,败坏世道人心,影响极坏,后果严重。
作为不是最好但也绝非最坏的制度,卖官鬻爵制度,就是被历史上一个个贪官和朝廷中的坏人给败坏的。以至于,卖官鬻爵成了一个贬义词,名声很不好。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说:昔黄巾造反,其原皆由十常侍卖官鬻爵,非亲不用,非仇不诛,以致天下大乱……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