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不是淡了,而是变了

2015年02月18日09:20  新闻专栏  作者:王石川  
何谓年味?言人人殊,味有不同,但永远不会消失,只要我们仍然过年,仍然保留过年的传统 何谓年味?言人人殊,味有不同,但永远不会消失,只要我们仍然过年,仍然保留过年的传统

  家里长辈说,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家里晚辈问,过年去哪里寻找年味?

  确实有不少人感叹过年没有年味,或者惆怅于年味变淡了。“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腊月二十三一过,就正式进入过年的节奏了。这个时候,如果到乡村里走一走,到集市上看一看,当看到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看到堆积成山的各种年货,看到迎风招展的春联,看看大姑娘小媳妇的笑脸……也许你会觉得年味不仅没有变淡,反而越发醇厚了。

  何谓年味?言人人殊,味有不同,但永远不会消失,只要我们仍然过年,仍然保留过年的传统。此时此刻,有的人已返回故乡,有的人已经踏上归途,还有的人仍在值班,却归心似箭。“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回家是信仰,过年也是信仰,无论贫富、不分地域,一桌的团圆饭与熟悉口味,一屋子的乡音与亲情味,无不让人醉倒。年味再淡,能淡到哪里去?

  说年味淡了,盖因当下的情景与幼年时的情景已有不同,当下的心境与幼年时的心境亦有不同。不同,不代表年味变淡,只是因为视野转换,心绪复杂罢了。我们变了,却要求年味不变,不太可能。如今我们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却怀念贫瘠年代的年味,更像是怀念一种记忆、一种情感。

  踏上久别的故乡热土,目光所到之处,搜寻岁月变化的痕迹,重新丈量脚下土地,不知不觉已激活了休眠的记忆。故乡变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年味也有了更丰富的味道。王蒙曾回忆他小时候过年的场景:“小时候过年特别激动,因为能吃上一顿肉,因为包饺子,因为穿一件新衣服。”如今,天天吃肉也不是难事,只要愿意可以顿顿包饺子。年过得好不好,有没有味道,吃肉包饺子早已不是衡量标准,从吃的、穿的到用的,一切都在变化。其实年味不是淡了,而是变了。

  梁实秋曾说,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原因很多,其中有这么一条:“姑娘爱花小子要炮,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我们小时候都喜欢放鞭炮,但时至今日,放鞭炮堪称陋俗,最大问题就是污染空气。目前我国实行烟花爆竹禁放的城市有138个,出台限放政策的城市有536个。不放鞭炮,看似年味淡了,换个角度看,这种小清新的年味更环保、更健康,岂不是更新潮的年味?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用WiFi上网,上网不仅是城里人的生活方式,也已成为农村人的生活方式。这种变化意味着农村人在向城里人看齐,意味着他们有了更丰富的精神生活。古老的年味会长存心底,新生活下的年味更让人欢喜。如果重回鞭炮震耳欲聋、吃穿难以果腹蔽体、没有手机没有WiFi的年代,我们真能受得了吗?

  过年的方式在不断变化,但根植其中的年味永远不会消散;表达幸福的方式或有不同,但对幸福的追随不会停歇。且将怀念置于心底,迎接并享受不一样的年味,若干年后我们的孩子长大,他们也许会怀念现在的年味。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过年 鞭炮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