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气腾腾!北京空气还有得治吗? ​

2015年04月16日15:24  新闻专栏  作者:海外网评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海外网评

  这一天,就连一向不惮于在办公室加班到深夜的岛叔都按时按点地撤离了,因为一整天,他都在望向窗外,凭着记忆和感觉规划回家的路线。虽然黄沙漫天,但北京人民还是纷纷激动地表示,天空啊下着沙,终于找到了儿时嘴里衔着泥土的芬芳感觉。也有今天决定辞职的同志表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还没出门就被刮回来了。

2015年4月15日北京实拍2015年4月15日北京实拍

  不是奥特曼,不是黄风怪,也不是世界末日,只不过这节奏确实略醉。前脚雾霾还没走,后脚便是天地玄黄。昨天岛叔刚刚写完环保约谈的事情,今天的岛叔,还想约你们谈谈。

  视线放远一点,我们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北京的空气到底还有没有法子治了?

  岛叔决定给你们讲一个持续30年的空气治污故事。祝大家阅读愉快,岛叔要去吃饭了,中午杨絮没吃饱,晚上再吃点土。

  有图有真相

  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的墨西哥城,20年前比北京空气污染还严重。虽然这个国家高铁一会儿修一会儿不修,送个鞋柜能等一个月,新机场敢修55年,但是,有一件事儿他们干得特别靠谱——改善空气质量。

  岛叔是靠谱的男人,没图我说个!瞅瞅下面,一张是20年前,一张是前几天的墨西哥前线岛叔拍的(而且这种只能算“良”)。

墨西哥(岛叔拍摄)墨西哥(岛叔拍摄)
北京蓝天北京蓝天

  要说这两种天,北京也都有——有风天和没风天嘛。不过墨城可不这样,这是个三面环山的盆地,常年没风,空气流通特别不给力。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墨西哥人花了30年的时间。

  千山鸟飞绝

  墨城的空气过去有多差?

  说一个所有墨城人都知道的故事:“小鸟在天上飞着飞着,就会突然掉下来摔死。”

  上世纪80年代,墨城总被笼罩在一片“黄灰色的烟雾”当中。糟糕的空气,致使迁徙到墨西哥的候鸟大量死亡,用“千山鸟飞绝”来形容毫不为过。

  鸟受不了,人其实也受不了。1984年至1988年,因大气污染导致的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疾病的患者人数,从100万激增到220万。老美就跟今天对中国一样,给去墨国的美国公民下了旅行警告:墨城是这个星球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

  墨城的污染,是高速发展的伴生物。在过去几十年间,城区面积从120平方公里扩展到超过1500平方公里(比北京城区面积还大50%),人口从300万猛增至2000多万,这个超级都会,集中了墨西哥全国一半的工业、商业、服务业和银行金融机构,拥有520万辆机动车和5万家工厂,这废气量得有多大?

  另外,墨城的地形也是奇葩,平均海拔2200米,氧气含量只有海平面的77%,什么煤炭、石油之类的统统无法充分燃烧,三面环山还排不出去。有害气体就跟锅盖一样扣在城市上空。

  这空气,真是到了不治不行的地步了。

  五年计划

  岛叔在墨城空气质量管理局(名字够霸气)采访的时候,局长麦迪阿维亚拿出一张图,展示了墨城近30年来的空气污染物浓度。从图上可以明显看到一条向下的曲线。而每一个变化的折点,都标注了一系列的治理举措。

  “1986年,提升汽油品质,工厂改用天然气。”

  “1989年,实行机动车限行政策”

  “1990年,搬迁墨城污染企业”

  “1995年,推广废气回收处理装置”

  “1998年,升级机动车限行政策,公交车使用天然气

  ……

  “2007年,制定新的工业排放标准”

  “2011年,设计新的空气监控系统”

  1986年至今,墨西哥一共制订了超过50部专门的法律法规,从工业排放限制到机动车管控,从监控预警系统到油品质量标准,从应急处置机制到绿化带分布,甚至连烟囱高度都有详细规定。

  按说咱规定也不少,关键得执行。墨西哥城厉害就厉害在这点上,1989年,出台了首个《联邦区空气清洁计划(1990-1995)》,提出提高原油标准、加装监测设备,增建轨道交通,使用清洁能源等41条行动方案;此后,又分别1996年、2001、2010年陆续出台了三个后续清洁计划,将治理目标和措施分阶段执行。期间虽然墨城经历了多任市长和政党轮替,但人走茶不凉,“五年计划”始终如一。

  如今,相比1989年,墨城空气的铅含量减少了98%,二氧化硫减少了88%,悬浮颗粒减少了68%,一氧化碳减少了80%。

  今天不开车

  这话也许诸位不爱听,可麦迪阿维亚说得很干脆:“限制机动车最有效。”

  早先墨城也有不少污染企业,但在90年代初就陆续关闭和迁移。这之后,机动车尾气就成为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源。墨城政府调查显示,机动车贡献了80%的污染物排放。

  前两天,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也说了,北京、杭州、广州、深圳的首要污染来源是机动车。对大城市来说,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开车肯定方便,但污染是明摆着的。

  1989年,墨城政府开始推行“今天不开车”计划,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限行的城市。机动车每周禁驶一天,重污染天还会升级限行令。

  “这在刚开始确实减少了上路车辆和污染排放,但很快人们就找到了规避的办法——买第二辆车。”麦迪阿维亚说。

  不过接下来,墨城没有搞限购,而是换了个思路。1998年,墨城政府修改限行政策:不再“一刀切”,而是根据尾气排放状况来决定限行与否:所有车辆每年必须接受两次尾气检测,检测结果分为“00”(新车)、“0”(符合严格排放标准)、“1”(符合一般排放标准)和“2”(符合最低排放标准)标志。“0”、“00”标识的车辆不限行;“1”和“2”标识的车辆,平常日每周限行一天,每月还有两个周末日不得上路。

  这么做其实很有道理。根据墨城2006年的检测结果,200多万辆获得了“00”或者“0”的机动车,每年排放有害气体5273吨,150万辆获得“2”审核的车辆,则排放了35604吨。这意味着,一辆旧车哪怕限行了,有害气体的排放量也是新车的9倍。

  需要说的是,这招对减少排放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缓解拥堵,效果其实并不太明显。

  老革命的新问题

  虽说墨城空气已经根本改善。但在麦迪阿维亚看来还不够:墨城空气只达到一般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在他的办公室墙上,一面挂着墨西哥市长的照片,另一面是一张计划图——《联邦区空气清洁计划(2011-2020)》。

  五年计划升级为十年规划——其实说明经历了30年治理之后,改善空气的难度越来越大了。

  麦迪阿维亚举了个例子,虽然墨城早在20年前就将污染企业迁移或关闭,但污染物没有州界,墨城以北的伊达尔戈州,石油炼化厂和发电站排放的污染物,每天都会顺着北风飘进墨城,而墨城政府对此无能为力。

  另一个重要挑战,是臭氧。这是眼下墨城、以及伦敦、巴黎、洛杉矶等地的首要污染物,其实也是汽车尾气在光化学反应下产生的二次污染。臭氧对大气层很重要,但对呼吸道却很刺激,轻则引发胸闷咳嗽、咽喉肿痛,重则导致哮喘,上呼吸道疾病恶化。

  如何管住邻居,如何降低臭氧。是眼下墨城最头疼的两件事。前者和北京面临的京津冀一体化情况很相似,需要联邦政府层面来协调和统筹。后者依然是汽车的事儿。

  真要解决问题,光限车不行,公共交通得跟上,观念也得进步。麦局觉得很难办:“市民对改善空气质量肯定没意见,但要限行自己的汽车,有些人还是会不情愿。爱面子的墨西哥人,更喜欢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但观念不改变,就别想解决空气质量问题。”

  文/切格瓦斯

  注:本文已独家授权海外网刊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在与本岛取得联系授权后,任何媒介转载须注明来自微信号“侠客岛”(xiake_island)与“海外网-侠客岛专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沙尘暴 北京 空气质量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