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出对打虎数量和速度的迷恋

2015年07月01日08:36  新闻专栏  作者:曹林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曹林

  这几天中纪委的打虎速度好像又进入了公众此前期待的节奏,频率大,职位高,地域和部门都有突破。先是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落马,再是西藏首虎落马,还有巡视组对几大央企充满新闻点的巡视清单。很多网友欢呼,那个熟悉的打虎节奏又回来了,看来中纪委依然给力,反腐还没有出现节点。

  看得出来,舆论和公众对于打虎的速度和数量是非常敏感的,一段时间数量和节奏上的变化会立刻引起各种猜测。前段时间打虎数量变少后,舆论便有了各种敏感的猜测。中纪委网站一篇文章中谈到“反腐败是把双刃剑”,还有另一篇文章中的“在反腐败问题上,只靠中央抓,那能抓得过来吗?”的反思,都引起了很多网友的过度解读,被认为是纪委在向舆论释放“反腐节奏在放缓”的信号。所以这几天连打几虎后,舆论会说那个熟悉的节奏又回来了。

  显然,舆论还没有走出对打虎数量和速度的迷恋,眼睛紧盯着落马贪官的数量,从“打了多少只大老虎”中寻找反腐快感,以打虎的数量和速度来“考核”中纪委的作为,作为评价反腐成绩关键指标,并以此来判断反腐败的走向。一段时间多打了几只老虎,就说是反腐加大力度,一段时间的数量少了,就立刻会说“反腐败不行了,要转向了”。完全是靠“打虎数量和速度”来支持反腐信心,以这种态度看待反腐败,惟“数量和速度”论,显然是情绪化并功利主义的。

  能够理解舆论和公众这种盯着打虎数量和速度的心理期待,公众深受腐败之害,对贪官深恶痛绝,每一个贪官落马,尤其是大老虎落马,都会让人大快人心。在我们的日常制度生态中,公众很难对官员进行监督,这种监督的缺位,使公众对政府和官员充满不信任。人们觉得当下的腐败现实远比想像的更严重,被查出来的永远只是很小一部分,在一些网友看来,很多暂时没查出来的官员,都是潜在的官员,他们总觉得还有“更大的老虎”。一句网语代表了公众的这种情绪:不查都是孔繁森,一查都是王宝森。他们觉得像以前那样“每天都有老虎落马”才正常,那才符合公众对严重腐败现实的判断,否则就不正常。

  另一方面,也许反腐制度的建设远没有跟上公众的期待,无论是官员财产公示,还是司法体制的改革,都缺乏实质性的进展。当着力于“治本”的反腐制度进展缓慢,公众感觉不到明显的进步,必然会把眼睛盯着“治标”――也就是打虎的数量和速度上。这是公众迷恋打虎数量和速度的一个关键因素。反腐败不能总是停留在打虎拍绳的层次,需要有制度的实质性进展,用制度的实质性进展压过对打虎数量的关注。

  以打虎数量和速度论英雄,这自然是不理性的,反腐败无法迎合这种不切实际的公众期待。反腐败需要遵守法律,不是想打谁就打谁,不是想打多少就打多少,想要什么样的节奏就是什么样的节奏,永远以公众所期待的那种速度和节奏打,是不可能的。舆论和公众应该从“迷恋数量和节奏”的功利主义中走出来,理性地看待反腐败。评判反腐败成绩,打虎的数量、节奏和级别外,还有很多重要指标,比如多大程度上改变了官场风气,官员的行为有没有收敛,尤其是制度建设上做了多少――“不能腐”这个治本问题上有多少实质性进展?以“打虎数量和节奏”作为单一评价指标,追求打虎的快感,舆论很容易陷入一种一惊一乍的情绪,无法满足这种舆论期待的纪委,也会深受困扰。

  要让舆论摆脱这种迷恋,需要做两件事。其一,用制度的实质性进展压过对打虎数量的关注,“治标”要有看得见的作为。其二,多公开打虎之外的其他反腐工作,公众看不到其他工作,只看到作为结果的打虎数量和节奏,他们只能以这些论英雄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反腐败 舆论 数量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