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的幸运与胡勋璧的杯具

2014年09月28日14:46  新闻专栏  作者:王海涛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王传涛

  60岁的知音传媒董事长胡勋璧被免职了,原因是,他的妻女多年前移民海外,他是一名裸官。

  在此之前,他已掌舵知音29年。

  湖北省妇联旗下的知音杂志,是1985年胡勋璧领衔创办的,当时妇联拨款3万元。到2013年,知音传媒的总资产据说已经超过10亿元。

  目前,知音传媒正处在IPO的关键时期。胡勋璧的被免职,会让人觉得,如果知音能够顺利上市,他将错过一次暴富的机会,无法享受自己近30年的创业的成果。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根据招股书公布的股权结构,胡勋璧在拟上市公司中,没有股权。

  知音是一个媒体,胡勋璧是一个官员,所以,他为老婆孩子移民付出放弃官位的代价,无话可说。

  知音也是一个国业,胡勋璧只是打工仔。这个企业做不好,胡勋璧恐怕不会承担什么责任,做好了,也不会成为他的企业。在这样一种体制下,知音能够发展壮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或许是出于让这种偶然的成功能够长期保持的原因,湖北妇联才能够让他在这个“官位”上干了29年。如此长的在位时间,以至于让所有人接受这样一个观点:没有胡勋璧,就没有知音的成功。

  这个道理,私下说,大家都能接受,但一放到桌面上,就讲不通了。因为还存在在另外一种:没有29年前的3万元“天使投资”,没有妇联提供杂志刊号,哪会有今天的知音传媒?

  知音曾经有过一个股改方案。按照这个方案,如果知音成功上市,胡勋璧所持有的股权,可达到2亿元市值。但这个方案,没有通过。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可以接受一个官员创业的奇迹,但无法接受一个官员通过运营“国有资本”成为亿万富豪的奇迹。

  是的,这好像一个悖论:他领衔创造的财富越多,他所获得的那一份显得越小。知音传媒越成功,胡勋璧越像一个杯具。

  当然,人们不大相信胡勋璧在29年中,没有获得利益。甚至怀疑,在操盘如此大的一个传媒集团的过程中,可以有获得巨大灰色利益的空间。如果真的经不起诱惑,曾经在这个灰色空间里获益,那就等于他的头上悬着一把随时可能掉下来的剑。那将是,随时发生的,一个更大的杯具。

  胡勋璧掌舵知音传媒,是成功的传媒枭雄。放眼望去,这个行业里,这些年有好多NB人物都折戟了。

  这样看来,在胡勋璧的人生棋局里,似乎只有庸庸碌碌地前行,才能保证一个“圆满”的结局。

  胡勋璧的故事再一次告诉那些体制内的人:理想越远大,人生越苦闷,所有的努力最终只不过是“作茧自缚”,那么卖命干什么呢?

  这样说,显然太缺乏正能量。要怎么说呢?说体制内的人就应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BUT,一代一代的人争相挤入体制内,有多少人信奉这个口号呢?

  ……

  与胡勋璧的故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贤亮的故事。

  胡勋璧在妇联,张贤亮在文联,曾经的宁夏文联主席。

  1993年的时候,响应某人南巡讲话,事业单位、行政单位纷纷创办第三产业。宁夏文联也开始创业,但没有“天使投资”。作为文联主席的张贤亮当时已经是著名作家。他是文联主席,是文联法人代表,便用他自己的海外译作的稿费“外汇存单”做抵押获得贷款。

  但是很快政策变了。事业单位、行政单位不允许办第三产业了。在当时并不赚钱的情况下,这个文联的第三产业,就成了张贤亮的个人产业。

  张贤亮自己曾说:“因为我所有的存款都押在银行了,银行就会收掉,可这也体现了利益驱动机制,一个产权明晰使我无形当中,不自觉地建立了一个现代企业制度。”

  机缘巧合,张贤亮实现了将“国有资本私有化”,并成为了私企老板。他的产业,就是“镇北堡西部影城”,是宁夏最有名的旅游景点。

  张贤亮曾经在1957年被打为右派,被劳动改造22年。1979年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43岁。或许是上天要弥补他的前半生,当了老板后,他不仅挣钱很多,还有各种荣誉,甚至还有政治地位,活得潇洒。

  他甚至公开宣称,自己是中国作家中最有钱的人。——如果他是一个国有企业老板,他敢这么说吗?

  张贤亮1993年创业,胡勋璧1985年创业。他们的故事,各有各的味道。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张贤亮 胡勋璧 知音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