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张策(北京警察博物馆馆长)穆毓敏(博物馆业务部主任)范齐鸣(博物馆征集保管部主任)何静(解说员)
主持:朱煦
责编:方磊
朱: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您准时打开收音机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型谈话节目《午间一小时》,我是主持人朱煦。大家都知道公安战线是一个光荣而神圣的行业,同时也充满了艰辛和危险,然而作为我们普通人在对这些人民卫士怀有崇敬和感谢的同时,也多少对这个职业感到一丝神秘。
今年的8月1日北京警察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了,她浓缩了北京市公安局50多年的历史足迹。同时博物馆普及了许多献为人知的公安知识、侦破手段、历史遗存,即体现了博物馆的时代特征又很好表现了首都公安工作在全国的独有特色,今天我们有幸来到了北京警察博物馆向听众朋友介绍这个内容丰富,资料详实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博物馆,和我一起做这期节目的有咱们北京市公安局政治部副主京警察博物馆的馆长张策先生,张先生你好。
张:你好。
朱:还有两位是咱们博物馆业务部的主任穆玉敏和征集保管部的主任范齐鸣二位,再一位是咱们博物馆的解说员何静警官,据了解这是中国的第二座北京博物馆,第一座是在上海。
张:对,第一座是上海公安博物馆。
朱:它叫公安博物馆和咱们叫警察博物馆有什么区别吗?
张:在建馆的时候我们也研究过,它叫公安博物馆主要是从行业角度来划分的,我们在建馆的时候也讨论过这个问题,是叫北京公安博物馆好还是叫北京警察博物馆,后来我们觉得警察这个称号在国际上可能更流行,是为了跟国际接轨吧,也为了能够表述得更清楚,所以最后我们定名叫警察博物馆。
朱:而且我觉得听起来老百姓觉得警察更直接。
张:大概是吧。
朱:尤其是我们实行了警衔制以后警察和公安从称谓上确实有更准确的划分。进了这座博物馆确实让我看到了我未曾想过的,还有这么丰富的内容和这么多的东西,刚才何静给我一一介绍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展品的选择很独到,让你意想不到,有些东西选进来以后很有用意,比如我们现在的博物馆分成了四个部分。
张:现在是分成四部分,也是我们展区的四层,第一层是公安室,就是北京市公安局建局50年来的历史,按照历史的脉络来布的展,第二层是按的警种,因为它展览面积比较小,第二层的是刑事侦察的部分,主要展示的是刑事侦察的器材,包括解放到现在的一些重要的案例,三层是警种馆,它是按照交通、消防、治安、户籍这几个方面来划分的,四层现在基本是机械和装备,另外还有交际交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警方和国际上交往比较多,互相有一些赠送的礼品,这些还都是比较珍贵的,所以在四层专门开辟了这样一个民警,另外就是服装和您刚才提到的警衔,都在四层做展览,就是这样划分的。
朱:咱们搞这样一个展览馆,现在行业搞这样一个博物馆,行业的博物馆也逐渐多起来,像北京选这样的时机来做这样的博物馆,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呢?
张:目的是这样的,首先说这是从北京市公安机关领导层,就是从我们市局的党委,他就是从学习江总书记的重要思想,其中提出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这样党委在学习这个重要思想的过程中,对文化特别是对公安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就是要把公安文化更好的发展起来,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把它结合起来,这是一个考虑,另外一个考虑就是要增加公安工作的透明度,让老百姓更了解公安,更理解公安,更支持公安,从这个角度来说建一个馆是很有必要的。
朱:咱们北京在公安文化里面应该多多少年来还是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比如我们办杂志,办报纸,特别是在北京地区,在咱们群众中,像金盾杂志都是很受大家欢迎的,现在我们用有型的艺术形式吧,来向人们介绍警察,您刚才讲到一点非常有意思,增加警察的透明度或者我们这时候应该说叫公安工作的透明度,老百姓有时候觉得说起警察也好,说起公安也好,总还是有点距离感,除了跟片警有时候离得很远,其它的警种老是有一种不敢走近,特别是咱们交通警,说起咱们办警察博物馆,在收集展品的过程中也是花了很多很多的精力,有很多构思或者很多的策划想法,在这一点上咱们征集保管的范主任,您在这方面肯定做了非常非常多的具体工作,我想问一问,像我们看到的展品,那部手摇电话,据说这部电话原来是放在——当地派出所的。
范:现在是地安门派出所,原来是邓小平,有一个邓小平住宅的警卫组,这个电话就是跟他家里直接警卫联系的专线电话。
朱:电话是放在派出所内的。
范:放在驻地的门外,平房里头。他的任务就是警卫负责小平同志的驻家安全。
朱:那他的隶属跟地安门派出所是什么关系?
范:就是一个直接的关系,因为警卫组就是咱们地安门派出所的直线的联系。
朱;我觉得在这个意义上这就使我们想到我们的片警和我们管区居民的关系,小平同志,如果相对地安门派出所而言,他就是咱们管界内的居民,首先他是这种身份是吧?
范:是。
朱:只不过我们要对他的安全给予更多的重视,设置了这样专门的线。实际就是这样一位伟人,他和我们具体派出所也是一种非常平凡,非常寻常的关系,而当我们看到这部电话的时候可能就会想起小平同志,想起他和管界民警平凡而直接的关系。
穆:对,这部电话他们原来还舍不得捐,很珍藏的,一直到小平离去,12年,整整12年的时间。
朱:怎样发现这样的线索呢?
穆:我们征集,但是面很广,内部都知道。
范:在全局范围内搞了一个征集的大的工程,各个单位都为了完成局里重大的任务,都千方百计的收集跟公安有关的物品,邓小平这部电话也就列为其中之一。
穆:它是重点,因为北京的公安跟外地公安区别在于我们直接警卫中央领导,跟中央领导有关的东西就更珍贵了,作为重点去征集。
朱:刚才说到咱们是在全局范围内来征集咱们这次组建博物馆的展品,那么我们征集到的展品有多少呢?
范:因为我们在社会上也进行了宣传报道,从局里和社会上大概征集了七千多件。
朱:而我们真正展出的呢?
范:只是一千多件。
朱:以后我们有没有可能轮换?
穆:有可能,下一步要这么做的,有很多库存的东西还是很珍贵,很鲜为人知的。
朱:我觉得我也会和很多听众朋友一样非常期待你们收到这七千多件,经过你们的临选以后能够轮换的让我们看到更多。
穆:还会有新东西,所以观众肯定会时常看到我们新换上去的东西。
范:而且征集的工作是长期的工作,一个博物馆的发展必须要有新文物的补充。
穆:征集真是从上到下,从局长到馆长到底下,我们馆长自己家里的东西,他父亲的纪念盘现在还在那儿摆着,好像是建国35周年吧,捐献出来,另外还有比较高层的领导人,比如彭真,还有罗瑞卿,召集他们文物的时候都是我们主管公安博物馆的副局长刘德,他反反覆覆去家里做工作,召集来的,很珍贵,比如彭真同志狱中写的手记,罗瑞卿留下来的一些遗物什么的。这些都是我们局长亲自出面才征到手的。
朱:确实是,我觉得从一个小小的博物馆它展品丰富,有些真的是想不到,刚才小何特意给我指了一件展品,我看了以后真是想像不到,就是一件竹制的背心。
穆:交警穿的。
朱:能给我们听众朋友讲讲这个竹背心吗?
穆:这个竹背心是20世纪60年代所使用的,因为我们交警大家都知道每天在马路上执勤,夏天的时候很炎热,但是又没有什么防暑降温的设备,他们在这个年代就把竹管穿制成了背心穿在背心的里面,起到一个防汗的作用,这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警察形象,衣服湿了他的身上也很难看。
朱:今天的听众朋友可能还很难想像当时我们的警察站在酷暑的马路上,但是他们就想办法,我看到这件竹背心的时候我觉得当时的人手也真巧,编得非常非常细,如果不说是警察夏天曾经试着把它作为一种防暑用品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很早很早以前的古代文物呢。
穆:其实脑子也很巧也很灵的,像侯宝林先生说的《夜行记》,就是我们交通民警写的嘛,现在脚本就在那儿,是一件展品。
朱:这也是鲜为人知的,大家对相声肯定非常熟悉,但是大家肯定想不到这个相声是交通写的。
穆:很有生活。
朱:对。
(音板:2001年8月1号,北京警察博物馆正式对全国人民开放,它浓缩了北京市公安局50多年的历史足迹,从这里能看到全国公安工作的发展和点点滴滴,同时整个展览也普及了许多百姓不太了解的公安知识,侦破科技,增进了警民的鱼水之情,听众朋友,您现在听到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型谈话节目《午间一小时——聚焦北京警察博物馆》,欢迎您继续收听。)
朱:因此说到刚才相声的事情就让我们感觉到我们的警察不仅在保卫城市,保卫人民,他们的业余生活也是十分丰富的,而且警察中也蕴藏了很多人才,比如说咱们馆长就是一位作家,听众朋友也许都看到他的大作《无悔追踪》就是反映警察生活的,这应该说是原作吧,原作就是咱们张策先生,在咱们博物馆中还看到很多展品都是在讲述我们公安或者说我们警察发展的历史过程,就是从相对比较原始简陋到现在运用高尖端技术,比如说到指纹,最开始我们用指纹是怎么取?
张:一般最开始都是用人工来比对,比如在现场发现罪犯分子的指纹,就采取照相把它取下来,然后就是人工和指纹库现存的指纹一张一张的比对,很费时间,有时候比对一张指纹吧,对得上对不上都要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对破案的时机是很不利的,现在完全是电脑比对。
朱:而且我看用的放大镜就跟修表的那个。
张:对,传统就是那样。
穆:技术员长期做那工作,眼睛都坏了。
朱:现在指纹比对呢?
张:都是用电脑。
朱:最快时间多长就能结束呢?
张:应该很快,大概一小时左右,甚至更短时间就能比对出来。
朱: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库里有记录调出来会非常快。
张:对,非常快,准确率也非常高。
朱:这在咱们北京市的刑侦破案或者痕迹比对上是不是就非常普遍的应用?
张:对,非常普遍。
穆:已经普及了,日常工作中完全应用上了。
朱:除了指纹比对还用了别的很多高科技,刚才我看到有一个假人坐在那儿。
张:心里测试,也就俗话说的测谎。
朱:据说测谎有一个案子破得很有意思,在雍和宫大街爆炸案,当时是怎么通常测谎来侦破的?
张:测谎严格的从法律意义上来讲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侦察破案的辅助手段,因为它究竟还是有一定的误差率,但是刚才提到的雍和宫爆炸案,它的应用应该说很成功,这个案子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兄弟对他的哥哥不满,兄弟之间对哥哥不满,在他自行车筐里让了一个自制的爆炸物。
朱:土炸弹。
张:对,把哥哥炸伤了,在审讯他的过程中使用了这套心理测试装置,在问到很多关键问题的时候他的心里波动,数据,就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他心慌,当然最后破获案子还有其它手段,利用其它侦破手段,把这个案子破获,证据也非常确凿,但是测谎在这个案子里起了一定的作用。
朱:像咱们发生在石景山八个女青年被害案,那是运用?
张:DNA。
朱:这个过程您能简单说一说吗?
张:这个案子的现场比较复杂,因为现场有八个女青年被害,现场应该说非常惨不忍睹,很多报道也播了,咱们也有这样的展览,当然我们在现场勘察的时候发现死八个人的现场有九个人的血迹,也就是说还有一个人的血迹,这人很有可能就是凶手,找到嫌疑人之后和他血型的DNA做了鉴定,认定就是他,因为DNA的准确率非常高,是99.99%的准确率,完全可以作为证据可以认定是他作的案。
朱:听说在案件破获过程中也曾经有一种分析认为八个人受害不可能是一个人所为,认为可能是一个团伙作案,但正是这项DNA技术证明了他的的确确,因为从现场痕迹看没有更多其它的痕迹,这也说明高科技的应用有时候可以使我们的破案过程变得更加快捷、简单、准确,可以非常迅速的把坏人找到。
张:对,所以我们公安系统,从公安部到我们市局都在强调科技强警,就是科技为公安工作插上翅膀,是这样的概念,应该说是很准确的。
朱:如果我们还是停留在一张一张卡片去比对指纹,可能我们现在的警力就有点不够了,我们在博物馆中还看到一类展品是非常有意思的,很多很早以前,何进给我介绍,腰牌,还有封至,那时候叫封泥,还有那会儿的着装,像铠甲一样的,还有好多小泥人我就叫不出来了,这个范主任是不是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为什么我们会选择——
范:这些从历史来讲警察这个名称出现以后通过历史上各个朝代的东西能够反映出警察的起源。
穆:他实际就是古警,古代的警察,但是名称不是这样叫,实际它起到维护治安的职能作用了。
何:这些展品都是中国古代与刑法、司法相关的一些文物,比如说有一块儿砖,相当于墓志铭,它上面就记载了古代囚犯生前的劣迹,这个囚犯死了这个砖就跟他埋在一处,说明这个人生前的身份是一个囚犯,还有一些随葬品,比如有一个带铐的男佣,这些都是随葬品。
朱:我们想通过这样的文物来告诉我们作为社会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警察的职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它经历了怎样的——
张:准确的说现代意义的警察在咱们国家是清末才建立起现代警察制度,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来说,它在法律和刑法上的发展也是非常悠长的。我们就想用这些文物来表现它的发展过程,刚才何进都说了,都是与刑法,与法律有关的一些东西。
朱:我觉得我们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和对今天的了解,我们对警察的由来,对他的理解就通过这样的展览我们就有了认识,否则一般人来讲,最简单的说,比如小孩儿小时候,一哭一闹的时候,妈妈吓唬他,你再哭,警察来了。我记得小时候常是这样的,当然把警察放在很威严的位置上——
张:也是警察的悲哀。
朱:当然警察实际不是这样的,他所担负的社会职能是不能够被替代的,并且整个社会的稳定,而我们现在人民大众的平安生活都是源自于我们每一位警察的辛勤甚至生命甚至鲜血,我就觉得这些年来我们警察所担负的职能更加细化了,面是非常非常广,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如果对这些不了解好像警察除了管交通就是抓坏人。
张:有句开玩笑的话说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离不开警察。出生你要到派出所办户口,死亡之后你的死亡证还是由派出所给你开。
穆:说起办户口实际办户口市公安局户口职能还能够扭转历史起一定作用,比如说溥仪的户口。
朱:对,我们刚才看到厚厚的户口簿。
穆:户口簿就很有意思,在那儿之前应该说整个国家应该是他的。
朱:这事儿您能跟我们讲细一点吗?我们看见了听众朋友还没有看呢,怎么又说起溥仪的户口了,他是咱们的末代皇帝,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也像新中国的公民一样做了户籍登记,是这个意思吗?
穆:是,在这之前他是末代皇帝,但是真正有他自己身份的成为公民的还是通过一个警察的手来填了一个底簿,填了一张卡片他才有了公民的身份,这样好像这段历史彻底就翻过去了,这样一个是他有了自己的户口,另外他也有了一个平静的家庭,之后他就成家了。
张:也就是象征了一个时代的过去。
朱:这会儿我们听穆主任介绍这一段的时候似乎很寻常,就是一张卡片,一个警察,但是他登记的是一位末代皇帝,就像张馆长说的他标志着所具有的历史含义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一切如果没有我们做博物馆这件事情可能很多人是不可能了解的,我看到旁边放了一个材料,上面还标着绝密的字样。
穆:户口的情况登记,其实办户口的民警他也没有意识到这件事儿的意义,但是这件事情的时间越久意义就越突出了。
朱:像这些也是我们这次在召集物品当中不断的发掘寻找,找到的。
张:是这样。
朱:我刚才看放的位置也是很显著。
穆:对,给它独立的一个柜子放。
朱:如果听众朋友您有空您走进北京警察博物馆您真会有很多很多意想不到的发现,您会觉得我们对警察了解得太少太少了。
(音板:既是庄重而又时代气息的北京警察博物馆通过内容浩瀚详实细致的实物与高科技手段的结合向人们展现了北京乃至全国公安干警的无畏、忠诚和智慧,从这里我们真切的感受到建国以来整个公安干线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和干警们为共和国的安宁所付出的鲜血与生命,听众朋友,您现在听到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型谈话节目《午间一小时——聚焦北京警察博物馆》,欢迎您继续收听。)
朱:当然我在走进警察博物馆首先映入我眼帘的还是高高的警魂柱,关于警魂柱的设计我还是想让何进给我们介绍一下。
何:我们的警魂柱融合了很多东西,它有很多的含义,它的整体构造是以盾牌和剑作为主体造型,在柱体的正面铸有人民警察警徽,背面铸了人民警察誓词,柱体的一左一右左面是一尊独角兽,也叫獬鸷,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它是龙的第七个孩子,它是正义的化身,然而在这里它是威严与正义,它象征着法律的正义与尊严,与它相对应的是一只涅磐的凤凰,也叫火鸟再生,它是一种升华,它讴歌的是那些为事业而献身的人民警察,他们的人虽然不在了,但是他们的精神得到了永生,在这个警魂柱的底部是山石,山石逐渐变为了叠加的人体脊梁,最后托起了象征生命与和平的橄榄树和和平鸽,这是要告诉大家我们公安事业的基础是非常坚实的,是无数人用身躯在奠基着这项事业,为的是维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与国家的安宁。
朱:刚才我们在听何静讲这一段的时候可能你觉得从语言叙述理解这一段的时候还是有一定困难,当你有一天走进东郊民巷36号一座很古老的建筑的时候,走进我们警察博物馆的时候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何静介绍的警魂柱,我劝你们一定要驻足,要仔细的凝望,这样所有的含义你都会一一的印入心中,除了我们的警魂柱,从博物馆的二楼到四楼这样一个高度还做了一面英烈纪念墙。
何:那是一面浮雕墙,整体做成山的形状,上面刻有无数英烈的眼睛,这些眼睛都是比照英烈生前的照片雕刻上去的,材料是采取的红沙岩,为什么要选择红色?我们就想要说沙石的颜色就好像我们无数烈士的鲜血浸透染红了它,在浮雕墙的上方有日月星辰,我们说这些英烈虽然不在了,但是他们的精神与日月同辉,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穆:底下的塑墙已经刻上去58位公安英烈的名字了。
朱:这58位公安英烈是咱们北京市公安局自建局以来牺牲的58位烈士,50年吧?
穆:对,50年。这个概念就很让人震憾,不足一年我们就要牺牲一位战友。
朱:比如像近些年大家比较熟悉的崔大庆,沈玉柱,还有徐进格。
张:袁时光是最近的一个吧,应该是。
朱:有的非常年轻。
穆:让人更震颤的是如果注意看的话雕刻英雄名字的后面还留了很长一截,也就是说我们随时还要往上雕。
朱:因为我们的事业本身就是危险的。
张:我们不希望再有名字刻在上面。
穆:越少越好。
朱:在英烈墙前面还有一个名册。
何:我们为了纪念这些英烈不光制作了这面浮雕墙,我们还制作了一个名册,名册上就写着这58位英烈,他们生前的简要事迹。
朱:但是建国50年来我们警察工作本身实际也经历了不同阶级,比如在文革时期的时候也受到很大的冲击,即使在这种冲击的过程中,我们保卫人民,保卫和平的职责丝毫没有放置,张馆长您能跟我们介绍一下比如当时的西单,像北京站爆炸案。
张:西单爆炸案是在我们战线里面选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我们想用这一个案子来说明整个文革期间北京市公安局的状况,西单商场爆炸案可能老北京人也非常清楚,当时影响非常大。
朱:我记得当时我都不到十岁,听说人很多,好像是一个下午。
张:对,下午,是一个辽宁的农民制造的这个情况,我们有这个情况,当时西城公安分局的几位民警正在挨批斗,当时68年他们自己所处的逆境影响,完全是把自己的安危自己所受的耻辱放在一边,大家全身心的投入这个工作,过去我当记者的时候也采访过其中的一些老同志,他们当时都讲了一些情况,侦破过程是很艰苦的,当时我们的侦破手段也比较落后,现场爆炸后的所有废墟,土都是一点一点用筛子筛,从中发现哪怕芝麻大点的爆炸痕迹,最后捡回来一百多个碎片,爆炸物,最后认定它的爆炸物是什么东西,公安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像出现的困难情况下,完全还是按照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的把这起案件侦破,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朱:我刚才说我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实际我还不到十岁,但是这件事情在我的记忆很深很深,我至今不知道最后这个案子破了以后怎么样,这种好奇一直留到了今天,张主任,你是不是可以再讲得细一些,这个坏人是怎么被抓住的?能不能再稍微讲得细一些?
张:现场好像发现五具尸体吧?现场死亡五个人,后来被人认走四具,只有这一具无名尸,通过他这个目标寻找的。
何:他是爆炸中心,炸得很碎。
张:对现场进行反复的看,看每个人的所在位置,根据你身上的伤认定你当时在什么位置,根据这个人所受的伤感觉这个人是在爆炸的最中心点,甚至爆炸物有可能就在他身上,因为他伤得非常重,可能下半身几乎没有了。
何:全炸碎了。
张:就根据他身上的痕迹,刚才我讲了现场找到一百多块有关痕迹碎片,看他穿的衣服是哪里生产的,他的鞋是哪里生产的,他身上带的包可能是哪儿生产的,经过反复的鉴定和技术比对,最后认定这些东西大多数来自辽宁。
穆:鞋好像是河北的。鞋也炸飞了,到处找鞋,问,好像追到河北的一个小鞋厂生产的,然后再找他身上别的东西。
张:然后这个鞋卖到什么地方,也是卖到辽宁。
穆:最后把目标集中在这个地区,辽宁省厅也在全力配合我们在搞。
张:全国公共机关都在追这个案子,最后从当地摸牌,发现谁可疑,谁现在不在了,反复比对,最后把这个人认定。
朱:实际上我们能够走进这个博物馆就能看见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甚至曾经一个一个的谜,在你心中一个一个的谜就能解开了。
(音板)
朱:说到咱们警察破案,还有刚才讲到的作的工作,那么他们平常的工作,刚才我也看到了,比如咱们的护政,也是专门有一个小厅,最早纸的身份证是什么时候?
穆:民国时期。
朱:我们的身份证最早发到现在有多长时间了?
穆:第一代是1984年。
朱:也是将近20年。
穆:对,现在已经好几代了。
朱:刚才我们编辑小方还指着最早的身份证告诉我,那是手写的。
穆:第一代就是要手写。
朱:那得找多少人来抄?
穆:这个任务直接落实到派出所,派出所从企业、街道、车道找一些字写得比较好的,相当一大批人在做这份工作。
朱:刚才我看到的字写得就是非常漂亮。
穆:我当时就在派出所工作。
朱:那您抄了多少张?
穆:我就指挥他们抄,我抄了大概15、16个人,大家一起抄,而且我每天要检查对不对,特别原始的工作,第二代就是打印的了。
朱:所以这个事情的发展也是非常快,现在想来也就不到20年时间,十多年以后我们就完全用电脑了,现在我们对户籍的管理完全是电子化信息化了。
穆;对。
朱:并且对卡片做一些修改非常简单,键盘上敲几下就已经改过来了,这其实也给我们整体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变,就像刚才张馆长讲的当时我们北京的人口很少吧?
张:对。
朱:现在已经是1100万常住人口,还不包括流动人口。
张:对,还有几百万的流动人口。
朱:像这样的城市变化,包括我们北京国际化的大都市,更多的国际活动像这两天的大运会,七年以后的奥运会,还有很多的国际会议要在北京召开,那么作为保卫城市的警察,我觉得你们的责任是越来越重了。
张:对,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
朱:你觉得这些年来我们在科技手段方面还有有效利用我们警力方面还做了哪些工作,这在咱们博物馆展厅中有所反映吗?
张:也有一些反映,比如像刑侦工作改革,户籍工作改革,巡逻体制的改革,整个公安机关它的管理模式这些年都在不断的进行改革。
朱:这也从我们展览中可以看到。
张:一层公安室的最后部分专门有一部分讲改革,这就是改革大致的几个方面,一个就是管理体制上和机构设置上的改革,现在公安局形成11个大的系统,充分发挥警力的作用。
朱:几年前我看咱们郊区交警也多半是固定,站在那儿,没有流动的,要么就看到那一点而已,所以有人说躲过这一点,甚至说记住这个位置,到那儿就慢一点,过了再快。
张:这几年变化很大,你说的这些都已经是前几年的事情了,这几年完全是动态管理了,在郊区县也是流动的,也是汽车、摩托车,这些装置已经大大进步了。
朱:像交通管治,我们信息化管理,最近我看到咱们从申奥开始到大运会的举行,我们交通指挥中心,一个是报路况报得非常密,而且经常听声音就像何静小姐那样的警官,我现在是坐在指挥中心向您报道路况,我从哪个画面上看到什么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甚至有人在推车,这个车还没有推开他都能够讲得非常清楚,这可能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张:是的,咱们刚才说到一个是改革,体制的改革,管理模式的改革,再一个就是科技的大规模的,大范围的应用,高科技的应用,就像您刚才讲的对着画面就可以给你分析路面情况,讲得特别清楚,特别准确。
朱:我觉得就跟现场直播似的。
张:我们的警车全是GPS系统,卫星系统定位,在我们指挥中心的屏幕上随时可以调动任何一辆警车,很清楚的可以看到这辆警车在什么地方,离犯案地有多远,哪辆警车离得最近,它可以直接调这辆警车马上赶到现场。
穆:这在博物馆也可以看到,我们在三楼的交通展厅,有的画面也能切到这儿来,你们刚才上去可能没有注意,在这儿也可以看到。
朱:如果出租司机你要是听交通台的路况您觉得不过瘾的话我就建议您到咱们警察博物馆,是在三楼交通展厅,要是您找不到地方就问问何静小姐,让何静给你指条道你就可以看见了。何警官站在咱们的指挥中心里面。
何:可能看完以后每个司机都会说下次我绝对不再违章了,就像一个电子眼在盯着它。
朱:而且我们这几年,咱们的队伍建设也下了很大的功夫,考核、培训,反正我也有些警察朋友,以前的同学,经常听他们说要考试了,可紧张了,还有什么体能训练。
张:对。
朱:这些情况您能再跟我们介绍一下吗?
张:队伍管理情况这两年也抓得非常紧,一个是改革,一个是科技,再一个就是抓队伍管理,抓队伍培训,还有抓整个队伍模式的透明,对老百姓的透明程度,让老百姓来了解我们,让老百姓来监督我们的工作。
朱:首先要知道你们是干什么的。
张:对,也是我们建管的主要目的之一,这个管理可能大家注意到有一张公安部长贾春望同志在我们110投诉台接警的一个亲笔记录,我们110投诉台可能大家都知道,因为我们做过社会调查,了解程度还比较高,比如你在路面上或者在什么情况下发现民警有什么违章违纪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你认为要投诉的可以直接打110投诉。
朱:打110不光可以报警,也能告警察?
张:对,我们专门有110投诉台处理这个问题,那天正好是贾部长来我们局视察,贾部长就提出我要接一个电话,他接的电话内容就是这样一个事,交通民警处理了一个违章,这个违章司机觉得处理得不公,说是处理得简单,要民警解释,这个民警也不解释,我罚你就是罚你了,他打了个110,结果是贾部长接的,贾部长当时亲笔作了记录,当时我们也在旁边,我们当时就把贾部长记的记录留下来了。
穆:我们张馆长已经命名了,叫最新的文物。
朱:最新的文物?
张:等于是要开馆了,突发的事儿,这个事儿其实是一个小事,但是它表明了公安机关的态度,就是因为我们公安机关是为人民服务的,按照江总书记提辞就是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所以我们非常欢迎群众对我们的监督。
朱:如果从时间上计算,我们北京警察博物馆作为中国的第二家行业博物馆,专题性的博物馆,也是我们公安系统,我们警察这个行业里的第二家博物馆,开馆不到一个月时间,很短,但是您作为政治部的副主任也好,作为馆长也好,您担负起对博物馆的责任,我想是非常长久的。
张:是。
朱:并且我们想不仅仅是不断征集来的几千件展品和文物在我们展馆中展出,还有就是像您刚才讲到的最近发生的和继续在发生的很多事件都会在我们的博物馆里面反映,因此看来这个博物馆会有这样的特点,就是您来一次可能不行,你下回来它又有新的东西。
张:对。
朱:刚才张主任讲咱们的交通,咱们的治安管理是从静态到动态在转变,可能我们的博物馆也是从静态的展示在向动态的展示,而不像我们其它的博物馆,一摆很多时间,这可能是一个行业特点。当然例行,我们还是请馆长最后代表咱们博物馆对听众朋友说两句。
张:我们这个馆应该说建馆这一段是成功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一方面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另外还有时代是进步的,我们这个馆也要跟着时代进步,要说到我们这个馆,一个是凝固,我们要把50年的历史,包括今后要发生的历史凝固在我们馆里,留作一个永久的纪念,同时我们馆又是流动的,前进的,就像您刚才说的是动态,我们将来也要把这个馆越办越好,也希望观众同志能够给我们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这样作为公安局的窗口也必须要有群众的支持,有观众朋友的支持,是这样的。
朱:我想您了解这样一条信息相信对您到北京来旅游或者到北京来,通过这样一个窗口来了解北京警察,了解中国警察,我相信一定是非常有益处的,我相信在所有来这个博物馆参观的朋友都会对这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增长很多知识,我在这里也代表听众朋友向所有为我们安宁和平的生活所保驾护航的人民卫士表达我们衷心的敬意,听众朋友,我们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主持人代表责任编辑方磊感谢您的收听,谢谢,我们下次节目再见。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