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求是》-《小康》杂志专题 > 正文

《小康》杂志:和谐松江--嬗变中的城中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14:17 《小康》杂志

  本刊调研组 文

  对今天的松江来说,保持经济增长的速度似乎已不成为一个难题。重要的是,当人口迅速增长的事实无法回避时,要让所有工作、生活在松江的居民,不论城镇居民、农民、抑或是外来者,能够享受到社会财富积累带来的好处,而且,这种好处是公平、合理、周到、体贴和充满人性的。因为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才是均衡与和谐的。

  对此,松江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且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作为大都市上海西南部连接浙江和中国南方地区的主要门户,松江的自然地理条件无疑是优越的,不仅有沪杭铁路、沪杭高速、同三国道、嘉金

高速公路贯穿全区,还有上海地区唯一的山丘资源,1254年的建制史,丰厚的文化遗产和“上海之根”的美誉。

  然而,更让松江人自豪的是,近年来松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实力提升快,城乡面貌变化大,老百姓得到实惠多,实现了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区和现代化中等城市的转变。

  上海“十五”期间制定的 “一城九镇”战略中的“一城”,指的就是松江新城。

  无疑,当松江以人口导入城市和卫星城的姿态出现时,整个城市所承担的压力是空前巨大的:人口快速膨胀后的社会管理和服务问题,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城市建设和管理问题,公共资源配置问题,区域发展平衡的问题等等。尽管有强大的GDP做支撑,但就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来说,其本身也是一个挑战。

  松江样本分析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揭示其发展的独特性,提供一种先进的治市理念和经验;也在于其面临挑战的普遍性和积极应对的可能性,这对中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来说,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数字松江

  数字松江的涵义包括两层,一是用数字说话;二是用数字建设。

  关于松江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几组数据就能说明问题。2004年,全区生产总值343.51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工业总产值1540.97亿元,比上年增长38.3%,占上海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1%。

  财政收入方面,全区实现82.86亿元,比上年增长43.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8.12亿元,比上年增长38.5%。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松江直接出口创汇114.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43%,其中松江出口加工区的出口创汇数额位居全国出口加工区之首。

  若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间跨度中来考察,松江从90年代以来就以大幅高于上海平均速度的增长率快速发展。松江2004年的工业增加值、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外贸出口拨交值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22倍、32倍、35倍和114倍,可谓速度惊人。

  然而,作为历史上以粮油、蔬菜为主的农业大县,松江缺乏与其他区县相抗衡的工业基础,为什么能在短短数年内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呢?

  松江的发展在于抓出了工业化和大工业发展的机遇,实现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突破;还抓住了城市化和城镇建设的机遇,实现了由分散的村镇建设向集中的城市建设的突破;同时,面临信息化、IT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机遇,实现了由粗放型工业化向集约型工业化、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的突破;最后,还抓住了高等教育产业化并引进了7所大学的机遇,实现了加工型产业向头脑型产业的转变,由传统居住社区向现代文化社区的突破。

  数字能对既有事实进行客观描述外,还能创造未来的事实。学者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里提出一个重要观点,认为中国现代化最欠缺的就是数字化管理,这点也得到松江高层的认同。

  在松江,政府以信息化推动自身转型,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以信息化推进社会民主政治建设,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电子政务的实现到诚信体系的建设,都成为和谐松江建设的重要推动力。松江门户网站“松江大家谈BBS”建立以来,数以千计的网民意见和建议,为群众的参政议政和政府的靠民执政,提供了最佳的互动平台。

  一个流传最广的例子是,松江建立了出口加工区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松江园区出口通关可在4小时内完成,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下国内通关速度纪录。松江出口加工区管理委员会官员介绍,最快的通关速度可达2小时45分。“这也是吸引企业落户园区的重要砝码。”高宏林说。

  新城松江

  穿过高速公路桥,松江新城的两种不同风格便扑面而来,一种以具有西方建筑的韵味,大气而现代为代表的新城示范区;另一种则留有松江古城历史感的老城区。据当地官员介绍,这是松江新城确定的“一城两貌”的城市形态和建设风貌,目的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吸收先进文化。

  如果说土地是财富之母,那么规划就是财富之父,新城的“一城两貌”正是策划者精心思考的结果。事实上,当2000年底松江新城被确定为发展重点后,建设什么样的新城,如何建设新城就成为摆在管理者和建设者面前的主要课题。

  当时松江的大胆尝试是,新城规划设计采取竞标方式,其中23平方公里示范区全部拿出来进行国际竞标,有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等国10多家公司参加,最终形成了松江大学园区、城市核心区、轨道交通枢纽区和特色风貌居住区4个国际竞标方案。整个规划过程体现了“公开招标、专家论证、领导拍板”的科学民主决策程序。

  到目前,特色风貌区泰晤士小镇基本建成,新城核心区内的行政办公区,现代化居住区和生态休闲区三大功能区域基本形成,大学园区7所大学已全部开学招生,在校师生总量已达5.7万人,市第一人民医院松江新院也将不久后投入使用。

  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轨道交通9号线松江段沿线工程正全面推进,天然气管网全线贯通,6万多户居民用上天然气,老城区保护性开发改造、环境综合整治、动迁安置房和农民中心村建设均稳步推进。

  由于重视城市管理和环境建设,松江的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2%,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2.2%,空气质量显著提高,2004年环境空气质量指数达到和优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的87.6%。

  也因此,松江先后获得“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卫生区”等荣誉称号。但松江显然并不满足于此,今年又全面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身。

  南北松江

  就在国庆前,松江区新浜镇陈堵村、南杨村的沈迪标、陆峰等5名农民高兴地穿上了工作服,当起了道路养护工。至此,在松江区政府的努力下,全区5114户纯农户全部实现“一户一岗”,“纯农户”这一名词也淡出了历史舞台。

  对松江来说,浦南的重点是发展现代农业,这意味着要解决好农民问题。

  近年来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备受关注,松江以全面实施小城镇社会保险为突破口,2004年区、镇两级政府斥巨资解决了1987年以来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离土的129509名农民的社会保障。

  为增加农民收入,松江还重点推进非农就业和纯农户减量化,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为农服务体系,甚至把农民收入增长率,非农就业率,纯农户减少率等指标作为区政府对镇、街道、园区考核工作的内容。

  2004年,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7495元,比上年增长10.4%,增幅为1997年以来最高,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减小。

  相比而言,浦北东片重点是现代工业和

房地产业,浦北西片则是旅游业和微电子业,涉及的是公共资源配置问题。松江高层领导多次强调,要注意区域内的南北和谐,同时东北片和西北片的差距也不容忽视。

  由此,松江2004年的“万人就业项目”受人瞩目,2828名就业困难群众实现上岗就业。在“两个相同”政策实施过程中,24506名农民实现非农就业,其中“南劳北上”2462人。

  尽管如此,松江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依然严峻,尤其是年轻人就业、镇保过渡人员就业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对此松江的相关官员也并不忌讳。

  松江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官员表示:“我们力图形成针对不同群体的促进就业措施和政策体系,使年轻失业人员通过市场的信息来引导自主就业,一部分劳动者通过职业培训提高技能帮助就业,而少部分困难人员则通过政府购买岗位来安置,并积极鼓励创业。”

  在三农问题的处理上,松江还取消义务工积累、共同费和水利工程供水费三项收费项目,实现农民零负担,撤销“减轻农民负担办公室”,建立了“增加农民收入办公室”。

  和谐的发展理念在松江的社会事业体系建设中得到了体现,松江建立健全全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而深入民心的“人人运动计划”和群众文化活动,尤其是两级政府购买文化,开展千场电影、百场小戏下农村、进社区、到工地的活动,受到居民们的普遍欢迎。

  人本松江

  作为一个人口导入性城市,人口的膨胀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同时,也给社会服务供给、地方财政、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各个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而松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思想,重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2004年底,松江全区常住人口为102.32万,其中导入人口为50.88万,在九亭等地,导入人口的比例还要高。预测到2010年,松江全区的常住人口将达到120万,其中导入人口超过70万。如果无法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和谐也无从谈起。

  在一些老城区,随着人口不断集聚,私人汽车总量增加,大大超出原来的规划容量,直接导致老城区道路交通堵塞,行车停车困难。对此松江的对策是,优化公共交通规划,完善公交线路、站点设置,增加公交运能,改进服务,方便市民出行。加强交通文明的宣传力度,整治乱停车、乱占路、乱穿马路等不文明行为,综合治理“黑车”现象,依法加大交通执法和违章处罚力度。

  在外来人口的管理方面,松江坚持重心下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依托社区,加强房屋租赁管理,建立流动人口专管员队伍,健全外来人口属地化长效管理机制,同时还加强了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保障工作。

  而为了缓解教育资源紧张和人口增长的矛盾,松江也在全区范围内调整教育资源的布局,陆续修建了多所学校,加强教育硬件建设,同时将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重中之中,推进教育的信息化。

  显而易见,对松江来说,除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对经济快速发展与土地、电力、水资源、能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之外,日益严峻的人口问题给城市管理模式、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产品的供给等方面造成冲击。

  此外,在财富膨胀的同时,避免盲目自大的“暴发户”心态,提高自主创新的意识,已经成为松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关注的重要问题。但从种种迹象来看,这座不断嬗变中的城中城的领导者们正在不断调整,让前进的步伐更为踏实和稳健,并坚信时间将最终考验一切。-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