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保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郑州晚报《独家责任》专题 > 正文

黄河生态遭严重破坏 渔业过度繁殖酝酿新矛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09:54 郑州晚报
黄河生态遭严重破坏渔业过度繁殖酝酿新矛盾

孟津湿地保护区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黄河生态遭严重破坏渔业过度繁殖酝酿新矛盾

白天鹅


黄河生态遭严重破坏渔业过度繁殖酝酿新矛盾

鸟友们的观鸟圣地


黄河生态遭严重破坏渔业过度繁殖酝酿新矛盾

受伤的雕鸮


  2006年12月,发生在三门峡黄河湿地的白天鹅毒杀事件,让人开始关注黄河流域的珍稀物种,而此前的11月21日,黄河上游的宁夏刚刚在“候鸟和绿盾行动中”,解救了800多只被捕获的活体野生鸟和1400多头(只)野生动物。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从西伯利亚迁徙到澳大利亚的候鸟重要的迁徙中转站。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专家陈立伟说,“流域拥有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吸引了大批物种栖息,然而因为气候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脆弱的物种生态链正面临危机。”一周之前,郑州晚报独家责任派出三路记者分别抵达三门峡黄河湿地、陕西三
河湿地、黄河入海口的黄河三角洲进行实地探访。

  孟津 黄河中游鸟类保护的缩影

  12月6日,在全国各地“鸟友”的要求下,在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津管理局工作的马朝红终于申请了一个QQ号码,“这样联系更方便一些”。

  自三门峡黄河湿地发现中毒白天鹅以来,不断有全国各地的“鸟友”向马朝红询问孟津湿地鸟儿的情况,马朝红和同事们一边加紧对湿地的巡逻和观察,一边通过网络告诉鸟友们,孟津一切正常。

  孟津湿地保护区扩权

  12月7日,记者来到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津管理局时,马朝红正在通过QQ和鸟友们沟通情况。

  “北京的一个鸟友让我发一个观鸟路线和乘车、住宿等方面的详细情况,一个多月了我还没有回复,今天一定得发出去。”在挂着QQ的同时,马朝红熟练地发着邮件,告诉这位鸟友到洛阳后如何转车到孟津,到哪儿住宿,什么时间到哪个滩上看什么鸟。

  4天以前,马朝红所在的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津管理局成立,她和7个同事一起搬到位于孟津县城八一路上的一栋小楼,而此前孟津保护区归属于县林业局,在我省黄河湿地保护区归属关系上,孟津湿地保护区管理局第一个从同级林业部门独立出来。

  马朝红所在的孟津黄河湿地保护区成立于1995年,2003年在原有的洛阳孟津、吉利和三门峡 3 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国务院批准成立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6.8万公顷,其中孟津段1.5万公顷。

  “1997年省林业厅公布的河南陆生野生动物中陆生鸟类385种,孟津黄河湿地保护区目前发现的鸟类就有200多种”。马朝红说,作为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保护区的一部分,孟津保护区极具代表性。

  天鹅事件后的水禽保护

  12月7日下午,孟津县白鹤镇北部白鹤控导工程附近的黄河上,寒风凛冽,出小浪底不远的黄河水清澈得没有一点黄色,几只叫不出名字的鸟儿沿河岸逆水而上。

  自三门峡黄河湿地发现中毒的白天鹅以来,处在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保护区下游的孟津管理局工作更加忙碌,对黄河湿地水禽的监控更紧。

  “快看,快看,那几只小䴙䴘。”马朝红指着几只逆水而上的鸟儿喊着,一提起黄河湿地上的鸟儿,孩子已经上五年级的马朝红总会特别激动。

  几只小䴙䴘沿着河岸游动,不时将头潜至水下,时而浮出水面舒展羽毛,“这是黄河湿地上最常见的一种鸟,非常像小野鸭”。马朝红说。

  十多只豆雁从头上飞过,它们飞得如此低,低得让你可以看清楚它们的一根根羽毛,他们时而成一字,时而成人字,只有这时你才能体会小学课本中对大雁南飞场景的描写。

  “它们是吃麦苗去了。”沿着马朝红手指的方向,附近麦田里黑压压的一群豆雁。

  蹑手蹑脚地向雁群靠近,可豆雁还是惊觉了,黑压压地腾空而起,形成一条长约百米黑白相间的“鸟带”,蔚为壮观,转瞬又向天际散去。

  与常见的小䴙䴘、豆雁相比,黄河湿地上分布着大量的珍稀水禽,其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大鸨、黑鹳、白尾海雕等十多种,国家二级的有白琵鹭、灰鹤、大天鹅等30多种。

  两个小时过去了,没有发现病鸟和其他异常情况,马朝红和负责该段的观护员张会端的巡护工作结束,“我们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巡视是否有病鸟并每天上报。”

  自从三门峡发现中毒天鹅以来,马朝红和同事们的工作更紧张了。

  鸟儿曾经生活悲惨

  与如今河南黄河湿地保护区孟津段发现两百多种水禽、人与鸟的和谐关系相比,10年前此段黄河湿地的鸟类生存状况糟糕得多。

  孟津管理局副局长吕继波告诉记者,保护区成立之前,各种捕鸟毒鸟事件频发。

  “捕鸟者多采用投毒、张网等方法,还专门使用打鸟船,有人在上游投毒或麻醉药,鸟儿食用后中毒浮在水面上,偷捕者从下游将之打捞上船,或给鸟儿打解药、或鸟儿自行苏醒,然后将之出售。”吕继波说。

  吕介绍,1992、1993两年内此类现象更为严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受到广州、深圳等南方城市对鸟大量需求的刺激。在孟津管理局提供的一份资料中,1995年1月,林业部门在查获违法狩猎动物案件时,此段黄河上最多一天有15条打雁船,每船架有两支长4米、口径达4cm的排铳,打一枪就可杀害数十只水鸟。一天上千只水鸟被夺去生命,“猎杀者拔毛剥肉,惨不忍睹”。

  黄河湿地鸟类被猎杀的情况经多家媒体报道后,省政府于1995年8月批准建立河南孟津黄河省级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成立了,对周围村民的宣传力度加大,当地公安部门对捕鸟案件的打击更有力,孟津段10名管护员常年巡护在黄河滩上,有效制止了乱捕滥猎水禽案件的发生。

  鸟的种类从30种增到200种

  在保护区之前,马朝红和父亲马书钊——一位老林业工作者,已经开始对区内鸟类的种类、数量进行调查。而在保护区成立后的前几年,调查鸟类种类和数量依然是主要工作之一,记录水鸟30多种,总数量3万只以上

  经过马书钊父女和同事们几年的努力,截至2004年12月,孟津黄河湿地管理局确认保护区内有鸟类175种,隶属16目44科,其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有大鸨、黑鹳、白尾海雕等10种;国家二级的有白琵鹭、灰鹤、大天鹅等29种,省重点保护动物有鸿雁、苍鹭、大白鹭等25种;属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中保护鸟类的有夜鹭、豆雁、赤麻鸭、绿头鸭等78种;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种保护的鸟类有白眉鸭、琵嘴鸭、普通燕鸥等25种,总数量达到6万余只。孟津黄河湿地保护区于2003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发现的鸟类有200种以上。

  鸟友们的观鸟圣地

  2003年起,全国各地的鸟友也首次关注孟津丰富的鸟资源,马朝红目前每年都会接待十几批这样的鸟友,他们在网站的观鸟论坛中发帖,定好日期,一呼而去。

  “他们看得很仔细,对着一只鸟能看上半个小时,很认真,而且一看一个准儿。”马朝红对鸟友们的专业素质佩服不已。

  2005年春节刚过,来自北京、杭州、武汉、郑州等地的几个鸟友一起来到孟津观鸟,他们对鸟类知识的掌握让马吃惊,随身配备也让人羡慕。“每次都有人带万元以上的专业望远镜”。各地的鸟友回去后就把观鸟经历发在论坛或博客上,孟津黄河湿地的知名度逐渐提高。

  来孟津观鸟的人多了,马朝红在“鸟界”也成了名人, “12月初在洞庭湖举行了观鸟大赛,本来准备去的,但因为管理局成立有很多事情,最终没去成。”而在这次观鸟大赛上,河南也首次独立组团。

  来观鸟的鸟友多了,对完善黄河湿地保护区的鸟类种系也有好处,“保护区有七八种鸟都是各地的鸟友们发现的,完善了我们的调查资料,而鸟友们的观鸟活动对保护鸟类也是促进,有利于保护区的发展。”

  人与鸟的共生共存

  11年过去了,孟津黄河湿地保护区鸟的种类多了、数量增加了,更重要的是捕杀鸟儿的事件基本消失,人与鸟在这里共生共存。

  黄河湿地孟津管理局局长韦晓彦介绍,1995年保护区首次记录发现6只大鸨,这一数字到1998年已达到52只;1997年记录发现黑鹳3只,2000年曾发现5只;1998年首次记录发现33只小天鹅,1999年11月26日记录发现三小群527只;1995年记录灰鹤247只,1999年记录发现353只.……这些数字几乎每年都在增加。

  保护区村民对鸟的保护意识也逐步提高,救助受伤鸟儿已在当地村民中变成习惯。

  2003年,白鹤镇一村民在自己地窖中发现一只受伤的雕鸮,村民发现后立即和当地派出所联系,马朝红和同事一起赶到将雕鸮接回救治。

  2004年7月,马朝红接到村民电话称一白天鹅受伤,于是连夜赶到事发地,将天鹅抱回林业局救治,“天鹅可重,我抱它一路,还得用一只手抓着它的脖子小心被啄。”

  当地村民和鸟的关系越来越融洽,每年冬天成群结队的豆雁到村民的麦田里吃麦苗,村民也只是在田地里扎一些假人,却从不伤害它们。

  常年巡护在黄河滩上的张会端老人告诉记者,这年鸟在孟津段捕鸟害鸟的事情基本消失,巡护员的工作也从最初的阻止害鸟事件发生变成“寻找是否有鸟儿生病,发现

禽流感疫情及时上报”。

  保护区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让吕继伟无奈:黄河上一些人四季都在挖沙,冬季鸟儿迁徙,挖沙的噪声和污染严重影响鸟儿的生活;保护区外有一家餐馆经营野味,管理局没有执法权去查禁……

  看着渐多的鸟儿,看着村民对护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马朝红和同事们感到欣慰,今天的这一切也正是保护区当初成立的目的所在。(郑州晚报记者 宋振科 王梓 自河南报道)

  三河湿地的若干生态样本

  水土流失带走了黄河流域大量肥沃的土壤。在破坏土地自然生产力的同时,加速了人们不合理的垦荒,恶性循环导致湿地面积持续萎缩,鸟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屡屡受到威胁。一方面是流域生态平衡严重失调,一方面是人类需求与脆弱生态环境之间的重重矛盾。

  黄河生态的林业样本

  秦岭以北七市65县,水土流失和沙化严重

  吴起县是陕北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每年流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据说有超过8亿吨来自这里。

  “现在你再看”陕西省林业厅退耕还林中心副主任毛陇萍指着卫星云图的显示告诉记者,“颜色最深的就是吴起,像一只漂亮的绿蝴蝶。”今年夏天,毛陇萍陪同一批江西来的客人去陕北旅游,客人没有看到想象中的黄土高坡,感到很遗憾,他们说,除了缺水,陕北跟山清水秀的江西没有多大区别。

  包括吴起在内,在陕西秦岭以北的榆林、渭南等七市65县,是我国风沙区由北向南的侵袭和过渡带,风蚀、水蚀交替危害,也是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源区和入黄泥沙的粗砂源区。资料表明,水土流失和沙化超过455公顷。

  陕北造林运动 连续三年复种方达标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在黄河流域实施防护林计划,构筑了黄河沿岸生态经济防护林,“北锁风沙、东治黄河、南防水土流失”。陕西同步实施了三河湿地生态经济防护林,关山水源涵养林等九大片。不过跟长江防护林的自然条件不同,黄河流域的防护林面临更多问题,陕西防护林建设工作站站长吕复扬说:“比如在陕北,每年降水平均在400毫米以下,有效的降水更少,春季造林需要水的时候,干旱、风沙,八月到十月,雨量集中占到全年的80%,而且以暴雨形式出现。种植的树苗需要连续三年复种,才能完全达标。”

  造林运动的结果是,每年减少黄泥沙1.3亿吨。植被恢复很快,不过野兔和老鼠多了起来,当地的人们都很发愁。

  黄河生态的湿地样本

  被无度垦殖,三河湿地环境遭破坏

  黄河在陕西境内出峡谷,到了韩城、大荔、合阳地带,突然开阔起来,形成了大片湿地,其中就有列入中国重点湿地名录的三河湿地,陕西人说它是湿地中的“白菜心”。

  七八年前,陕西林业厅宣教中心主任关克第一次去那里拍照,见到很多鸟,以后他每年都去,鸟类却陆续减少。“不过这两年又有增多。”

  三河湿地保护区包括合阳黄河保护区,三河湿地保护区,因为沿岸淤堤比较高,沼泽荒滩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陕西省天然的渔业区之一,1980年代以来,合阳、大荔、华阴几个县还搞挖塘抬田的大规模工程,改变地貌,大大小小的鱼塘超过1000公顷,生态平衡遭破坏。加上近年,因修建三门峡水库大坝搬迁的移民陆续返迁,就地开垦,作为湿地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林网、林带被砍伐殆尽。随之而来的是无度垦殖,湿地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从有人吃肉到自觉抢救,农民意识发生质变

  此外,人为猎杀也使水禽数量明显下降据陕西省林业厅保护处处长王万云介绍,在黄河湿地集中的渭南,发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丹顶鹤、白鹳、黑鹳、大鸨。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小天鹅。还有灰鹤、鸳鸯、蓑羽鹤。另外还有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白鹭、小白鹭、斑头雁、苍鹭、草鹭。2001年—2003年,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王晓卫沿河岸以河心岛、滩涂地及人工池塘为观察点调查发现,三河湿地区域内有冬候鸟31种,旅鸟15种,还有夏候鸟和留鸟,冬候鸟和旅鸟组成湿地鸟类主体。

  陕西三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铁锁认为,三河湿地是黄河中游河段最大的干流湿地自然保护区,2003年,在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鸟类中,丹顶鹤至少26只,灰鹤中群至少1300只,大鸨258只。最近几年没有精确统计过。

  “可以肯定的是,湿地保护区的物种在增加。”程程铁锁说。曾经有落下和受伤的鸟,被农民自觉救护。”从有人吃肉,到现在的抢救,这是一个质的转变。”

  提供食料却破坏湿地,渔业养殖成双刃剑

  在陕西三河湿地范围内,滩地鱼塘开发很快,合阳东王和大荔华原一带都有大规模的生产基地。水面养殖、莲池等,成为双刃剑。一方面鱼塘能给栖息的水禽提供食料,一方面又影响湿地。有些动物依赖沼泽、池塘滋生的水生生物生存,有些动物以小杂鱼和水草为生,取缔鱼塘也有影响。

  陕西省林业厅动物保护站高级工程师雷盈虎解释说,湿地中物种的生存,是根据该地段脊椎动物的生态位、生态关系决定的。取缔渔业自然有损失,不取缔也难免有问题。拿渔业被鸟侵害来说,大白鹭、红嘴鸥等,往往10只—160只一起活动,十来亩大的鱼塘瞬间就可以覆盖,越冬鱼苗被捕食一空,引发渔民对立情绪,出于报复,有些养殖户悄悄在池塘边放置上毒药饵料,甚至偷猎水禽。

  陕西省林业厅保护处副处长周灵国向记者表示,今年已经统一部署,要求撤销湿地内的渔业,并停止所有乱开发行为。

  但动管站高级工程师雷萦虎说,完全停止渔业养殖也是问题,湿地本来就具备多样性,才能满足动物所需要的养料和食物。保护和开发尽量不要破坏原来的生态环境,没有了生物,鸟儿也要饿肚子。(郑州晚报记者 王杰 自陕西报道)

  黄河三角洲:下游鸟类的典型湿地与生态

  从河南荥阳界碑向下至山东东营市,按照水利部门的划分归属黄河下游,资料显示,活动于这一地带的候鸟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其他鸟类种群也十分齐全,数量庞大。盘踞于黄河入海口的黄河三角洲一直是这一区段鸟类数量最大、种类最多的湿地,与黄河流域其他地区不同的是,东营入海口恰好处于由澳洲与中国东北、俄罗斯之间的直线上,这条线路,恰恰是全球候鸟迁徙最频繁的线路之一。

  中意的食物,不一定能留住越冬的大鸨

  朱书玉将铅笔指向保护区地图的右侧一处标有鸟形图案的地方,说那里就是前年和去年连续发现有大鸨的地方。但在今年,这种珍惜的鸟类还没有看到。

  在历史上,河南和山东都是大鸨的过冬地,这种繁殖地在蒙古草原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每年入冬都要飞越中国北方到黄河流域甚至更靠南的地带越冬。

  1997年一次罕见的风暴潮,对于三角洲的大鸨来说是一场浩劫。三角洲附近的农田都被演了,海水退去,昔日的麦地、河汊和野豆变成了柳林和盐碱地,大鸨最喜欢吃的麦苗以及它们熟悉的苇荡、碱蓬中的栖息地都不见了。随后,大鸨的数量急剧减少,有几年甚至看不到。“2004年,情况突然又好转了。大鸨开始成群出现,大概在60只上下。”朱书玉说。一些人认为,这可能跟保护区周边百姓当年多数种植小麦有关,大鸨又发现了它最中意的食物。进入2006年,三角洲附近数量并不大的农田多数改种棉花后,“大鸨又不见了”。

  “左右鸟类停留时间长短的关键因素还是食物。”朱书玉说,他同时表示,情况可能也没有这么简单。朱书玉曾经去过内蒙古与东北地区的草原,“那些大鸨赖以生存的繁殖地,现在多数已经被村庄和牧场所占据,这些大鸟必须找到安全的地方才会产卵,否则,也许再过几年,这里有足够它们爱吃的食物,也不会吸引它们了。”

  劳累的迁徙,让一些鸟又瘦又弱

  进入12月,候鸟停留高峰期刚刚过去,大部分鹤类已经南迁,留下的多是天鹅、野鸭等常见鸟类。鸟类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是什么决定一些鸟类在此越冬?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鸟类更改习性,长时间离开或者留下呢?

  “任何一种候鸟都是积累了很多年的迁移习性的,几乎已经成为本能,一些特定地区的特定环境可能恰好符合它们的繁殖、孵卵或越冬需要,它们就会固定下来。”东营市观鸟协会秘书长郭建三说。目前,三角洲已成为东北亚内陆和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在《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所列的227种鸟类中,三角洲内有155种,《中澳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所列84种鸟类则占了53种。

  郭建三回忆说,1996年,一个

澳大利亚鸟类研究组织来到三角洲,他们经过对三角洲涉禽长达数年的跟踪研究发现,经停于三角洲的许多涉禽是从澳洲飞过来的。“一些大型涉禽可以在天上顺着气流飞行约一周时间,下来的时候都消耗得差不多了,又瘦又弱,看见食物就埋头吃,人过来捉都不走”,在郭建三的眼里,它们都是远方来客。

  食源和环境,让越来越多的鸟改变习性

  但鸟儿似乎也有厌烦迁徙的时候,三角洲的东方白鹳最初只有两三只,并不在这里繁殖,过完冬就飞走。从2003年起,它们决定在这里安家了。最先被发现的白鹳的窝是在一座电线杆上,直径一米的大窝远远看起来就像一个黑球。从第二年起,黑球越来越多,截至今年12月,已经有8对白鹳在此孵出了20多只幼雏,统计数字显示,世界上白鹳野外繁殖种群仅有60-70对。

  白鹤的传统越冬地也在鄱阳湖,从2002年起,在三角洲的停留时间不断延长,从一星期逐渐增长到了现在的一个月,去年,120多只白鹤干脆在这里过冬。而少量丹顶鹤也一直在这里越冬。郭建三认为,环境是一方面,一旦它们在这里发现了稳定的食源和相对安全的环境,还是愿意改变一些习性的。

  建立保护区,使打鸟情况逐渐消失

  黄河三角洲到底生存有多少鸟,这个问题似乎区内的专家也说不清楚,在保护区的介绍资料上,鸟的种类统计是283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丹顶鹤、白头鹤、白鹤、大鸨、东方白鹳、黑鹳、金雕、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共9种,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灰鹤、大天鹅、鸳鸯等41种。“283种鸟,包含了大部分黄河流域的淡水鸟与候鸟、海鸟,但数量不好统计,可以肯定,数量最大的野鸭、大雁或者麻雀,都在保护区内大量生存。”有数据可考的鸟类是大天鹅,最多的一年整个东营市加起来有1.8万只,最少的是东方白鹳,2004年发现最初的一群,只有四五只。

  黄河口湿地博物馆馆长张俊认为,三角洲由于沉积而成特定泥质海岸,不同于别的石头海岸,因此,它不仅有海鸟,还有内陆鸟,这是这里汇聚各种鸟类,成了鸟类国际机场的重要原因。

  三角洲土地的一个特殊之处是,它们绝大多数属于国有,保护区内并没有村庄,农田面积不多,少量的人活动聚集点,也都是在原来林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最靠近保护区的仙河镇与河口镇,距离保护区核心区部分尚有几十公里,“这两个镇的人多数从事油田工作,不会去干扰鸟类”。1986年,在三角洲还未成立保护区之前,当地有一件十分轰动的事是,附近几个农民带着猎枪打了几只天鹅和灰鹤,垦利县人民法院对案子进行了公开宣判,“打鸟得判刑”代替“野生无主”成为老百姓的新认知。进入90年代,随着保护区的建立,打鸟的情况逐渐消失。

  观鸟组织能否承载湿地旅游之重 ?

  东营市政府关于黄河三角洲的远景目标是,建成一个“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生态园区”。“老百姓都觉得守着一个大公园,应该与合理开发相结合,把这么大的资源利用起来。”东营市林业局一位植保专家说。

  但实际情况是,尽管入海口与鸟类机场的名声在外,目前的旅游开发并没有达到人们满意的程度。东营市最容易看到越冬天鹅的地方并不是保护区,而是距市区20公里人工开凿的天鹅湖水库,记者注意到,天鹅湖景区业已开发多年,但游人寥寥。

  在私下里,三角洲的旅游,更多的是为民间的观鸟组织所主导。郭建三说,目前,北京、香港和台湾一些观鸟协会已经形成了固定习惯,每年都会组织人员前来观鸟,而他们也在酝酿观鸟比赛。“观鸟活动是一项很有前景的休闲方式,有许多鸟类,其实就是我们观鸟队员发现的。”郭建三说,今年一位队员曾受邀去青海湖调研,一下就在当地新发现20多种鸟类。

  郭建三的望远镜,是观鸟协会会员的必备,一个好的能拍到丹顶鹤的相机,也将高达5万元,协会装备最好的意味会员,两个相机加起来就得20万。“观鸟的普及,必须是以降低成本为前提。(郑州晚报记者 游晓鹏 自黄河三角洲报道)

  物种脆弱见证黄河流域生态流变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从西伯利亚迁徙到澳大利亚的候鸟重要的迁徙中转站。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专家陈立伟说,“流域拥有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吸引了大批物种栖息,然而因为气候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脆弱的物种生态链正面临危机。”

  黄河生态遭受严重破坏

  2006年12月,发生在三门峡黄河湿地的白天鹅毒杀事件,让人开始关注黄河流域的珍稀物种,而此前的11月21日,黄河上游的宁夏刚刚在“候鸟和绿盾行动中”,解救了800多只被捕获的活体野生鸟和1400多头(只)野生动物。

  作为大量候鸟迁徙地、迁徙停歇地和重要的迁徙通道的黄河流域湿地,遭受生态破坏的速度是惊人的,除了恶意的捕杀之外,黄河流域那些原生态的滩涂和自然河岸,经历若干年的开发之后,变成大片的农田和养殖场,湿地面积大幅萎缩。在黄河水基本来源区的上游青海,源头的两个核心湖泊额陵湖和扎陵湖之间甚至出现断流现象,加上过度放牧,植被退化,黄河源区到整个流域的生态保护都面临威胁,鸟类栖息地受到破坏,候鸟物种和种群锐减。

  许多支流全河被污染

  在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刘诗峰眼里,在生态恢复和治理难度上黄河流域要比长江流域难得多。

  刘诗峰说,黄河从兰州以下,进入宁夏、内蒙古、陕西,污染相当严重。黄河水质污染也严重,根据检测,全流域符合一、二类水质标准的河段只有8.2%。尤其在陕西最大的支流渭河下游200公里范围内,有宝鸡、咸阳、西安、渭南4个城市,全年接纳的工业和生活废水6亿吨,直接威胁黄河、渭河、洛河交汇处的三河湿地保护区。湿地生态用水在一些地方严重不足,导致湿地退化,生态功能丧失。黄河在陕西榆林地区的另外一条一级支流无定河,在建国时曾经“湖泽波光,林泉草色”,如今平均每年向黄河输泥沙2.2亿吨。黄河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黄河河道中近1/3的水生物绝迹。来自黄河水资源保护研究所的消息说,黄河许多支流目前是全河被污染,鱼虾基本绝迹。洛河的鲤鱼和伊河的鲂鱼这两个名贵鱼种,也因水污染绝迹。

  国家投巨资建湿地保护区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投入巨资,启动了包括保护黄河生态环境在内的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工程。

  一大批湿地得到恢复和保护。上游银川阅海湿地和鸣翠湖湿地作为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湿地,成为西部地区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2006年9月25日,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银川国家湿地公园,这也是黄河流域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流域的各个河段的生态保护力度也随之加大。在沿黄的山西运城,山西省政府批准建立了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这个湿地是天鹅、灰鹤在我国北方的主要越冬停歇地。资料表明,这个湿地分布的水禽和其他各种野生鸟类共有 200 多种,其中黑鹳、大鸨、遗鸥、海雕、丹顶鹤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 40 多种。

  生态恢复候鸟成了留鸟

  而在黄河入海口的黄河三角洲湿地,1999年以来,通过黄河流域的水流调控,让入海口地区的淡水湿地面积得到恢复性增长,又吸引了很多珍稀鸟类栖息繁衍。据介绍,如今该区域常年256种鸟类栖息,总数达400多万只。

  因为生态好,有少量的候鸟在迁徙过程中留了下来,变成了留鸟。在陕西三河湿地,黑鸛已经变成留鸟,迁徙路线比较短,从潼川市耀州区迁徙,数量也不多。之前没有发现的物种也开始出现,比如丹顶鹤。原来丹顶鹤只到长江流域的鄱阳湖,最近四五年间发现丹顶鹤前来,而且种群不少,有些是10只,有时局域种群达到40只。

  渔业过度繁殖酝酿新的矛盾

  不过,由于渔业过度繁殖和人为活动,也让资源的争夺成为不可避免的矛盾。三门峡黄河湿地珍稀鸟类白天鹅死亡事件,并不是孤立的毒杀事件,它折射出流域生态保护的矛盾。其实,根据湿地的特性而言,适度的开发是必须的。华东师范大学河口岸研究所教授陆健健说,对湿地的开发适宜进行保护性开发,一方面保护,一方面要使它产生经济效益。但是,反对者认为,湿地一旦污染,生物链被破坏,就很难再恢复到以前的生态环境了。中国林业学会森林生态学会副理事长罗菊春说;“湿地的生物脆弱性特别突出。”

  调沙试验被指严重破坏湿地

  黄河小北干流的清淤疏浚试验,就遭到从生态角度考虑的陕西当地林业部门的一致反对。

  新民滩位于黄河小北干流中下段右段合阳县境内,主要是处理和利用黄河泥沙,期望能降低潼关高程、减少小浪底水库入库泥沙,设计的淤区范围位于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内。

  2006年10月18日,建设单位黄委会黄河小北干流陕西河务局发布“黄河清淤疏浚小北干流新民滩试验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众告知,很快收到许多反对的声音。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刘诗峰认为:调沙试验对减轻下游泥沙淤积是杯水车薪,对湿地生态的影响却非常大。调沙试验工程施工地占去了湿地的1/3,把合阳湿地的瀵泉和处女泉都毁掉了。整个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湿地的供水枯竭,湿地不复存在。

  专家呼吁建立河流绿色走廊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流域综合管理课题组的中方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在提到流域生态保护时说:流域也是有生命的。流域内健康的湿地、森林与河口等生态系统,具备调蓄洪水、净化水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人们不能光注重开发利用河流的经济功能,而忽视河流的生态功能,改变河流的自然状态。随着河流健康、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等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建立河流绿色走廊,是维护河流生命的前提。(郑州晚报记者 王杰/文)

  资料链接

  中国候鸟迁徙途径就南北向而言,其迁飞途径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区域:

  1、 西部候鸟迁徙区

  包括在内蒙古西部干旱草原、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干旱或荒漠、半荒漠草原地带和高原草甸草原等生境中繁殖的夏候鸟,如斑头雁、渔鸥。它们迁飞时可沿阿尼玛卿、巴颜喀拉、邛崃等山脉向南沿横断山脉到四川盆地西部、云贵高原甚至印度半岛越冬,西藏地区候鸟除了东部可沿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向东南方向迁徙外,有部分大中型候鸟还可能飞越喜马拉雅山脉至印度、尼泊尔等地区越冬。

  2、 中部候鸟迁徙区

  包括在内蒙古东部、中部草原,华北西部地区以及陕西地区繁殖的候鸟,冬季可沿着太行山、吕梁山越过秦岭和大巴山区进入四川盆地以及经过大巴山东部向华中或更南地区越冬。

  3、 东部候鸟迁徙区

  包括在东北地区、华北东部繁殖的候鸟,如鸳鸯、中华秋沙鸭、行鸟鹬类等。它们可能沿着海岸向南迁飞到华中或华南甚至东南亚各国;或由海岸直接到日本、

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澳大利亚等国越冬。

  除以上3个迁徙区域外,还有冬季从蒙古和原苏联亚洲部分迁到中国越冬的部分冬候鸟,如黑雁、蒙古沙行鸟等;另外还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某些种类的候鸟,因季节影响而进行的短距离迁徙和某些种类自西向东的迁徙。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200,000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黄河生态”的相关新闻
5000万美元打造开封黄河生态景区 (2004-07-22)
郑州市邙山区营造黄河生态 (2003-03-12)
山东高青县兴建黄河生态林 (2001-03-07)
“破坏”的相关新闻
委内瑞拉103人因破坏总统选举被逮捕 (2006-12-09)
视频:伦敦市民用手机拍下龙卷风破坏场景 (2006-12-08)
“破坏公认的价值观和原则” 斐济可能要遭英联邦... (2006-12-06)
河北保定总督署周边风貌遭破坏(组图) (2006-12-05)
江西省核心风景区乱建开采破坏等将被罚百万元 (2006-12-04)
八成遭涂鸦 两成塞异物 一成被破坏 损失上百万 (2006-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