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国家一再发布“降价令” 有些景区为何频耍花招?

国家一再发布“降价令” 有些景区为何频耍花招?
2019年05月01日 06:01 上观

  原标题:不降旺季降淡季,国家一再发布“降价令”,有些景区为何频频耍花招?

  加长版“五一”小长假来到,景区门票与各项服务价格会不会降价又一次成为热点。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一年多时间来,多地价格主管部门陆续宣布降价措施。国家发改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9月底,共有981个景区公布了免费开放与降价措施,其中5A和4A级景区占70.6%,降幅超过20%的景区占一半以上。今年以来,一些省市又公布了新一批降价国有景区名单,如湖南6个景区将取消门票、3个景区门票将降价,并在“五一”假期前调整到位。

  当然,一轮接一轮的“降价潮”,并非各个景区的主动让利之举。事实上,降价的背后,依然有顶层设计层面“要我降”的倒逼作用——今年“五一”小长假调整方案出台后不久,国家发改委即发出通知,要求对2018年以来尚未出台降价措施的政府定价管理的景区,开展门票定价成本监审或调查、价格评估工作。以“五一”、暑期、“十一”等游客集中时间段为重要节点,降低景区偏高门票价格。这是发改委继去年6月发布“指导意见”,要求当年“十一”以前切实降低一批重点国有景区偏高的门票价格后,又一次对景区门票“动刀”。

  不过,政策层面的“要我降”,却让一些景区固守“门票经济”的侥幸心理暴露无遗。去年“十一”前夕,无锡一景区仅仅降价1元钱曾引发热议。在最近一轮的降价潮中,亦有景区玩起了“数字游戏”——有媒体调查发现,有景区只降淡季门票、不降旺季门票,甚至还延长旺季门票执行时间。如,潍坊沂山风景区淡季门票价格由70元调整为60元,旺季门票价格仍维持70元不变;青岛崂山景区旺季门票由245元下调至180元,但景区的旺季门票执行时间却延长了两个月。

  这些景区选择性地执行降价政策,背后依然是“门票经济”的盲目崇拜在作祟。但如果把板子全打在景区身上却颇有些违背实际。其实,造成部分景区门票价格偏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还是成本构成不合理,而现行价格机制对不合理定价行为有效约束又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景区还承担了一些“额外负担”,包括景区外资源保护、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等开支。而要想彻底遏制“门票经济”冲动,让景区从被动的“要我降”转变为主动的“我要降”,相关主管部门还需进一步清理景区不该背负的“额外负担”,推行收支信息公开,积极探索发挥审计等部门作用,严格审计、核查成本,避免景区出现含糊的“运维成本”。

  另外,除了门票降价,其他配套服务也该来一次价格“体检”——据报道,有些景区门票降价后,交通车、索道、缆车、游船等配套服务价格仍然不低,有的收费甚至超过了门票价格。值得指出的是,景区提供的交通车、缆车、游船、停车等配套服务本身垄断性就较强,游客的选择空间也相对有限。比如,就有不少景区将大门设置在距离核心景点较远的位置,游客进入景区后不得不为观光车、交通车费用“买单”。这类“此消彼长”的做法,显然违背了降价初衷,同样值得警惕。

  据此,“监管之手”仅仅停留在门票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各地价格主管部门还要从减轻游客的景区游览全程费用的角度出发,在降低门票价格同时,加强对垄断性较强的交通车、缆车、游船、停车等服务的价格监管。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的,要健全景区相关游览服务价格管理制度,在深入开展成本监审或成本调查基础上,降低偏高价格。

  国家三令五申要求降价,却一直有一些景区不切实执行相关价格政策,也表明进一步提高违规成本的必要性。如,建立健全景区价格失信惩戒机制,将景区扰乱价格秩序等行为,作为景区的不良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施失信联合惩戒。除此以外,A级旅游景区的取消等级或者降低等级,也应该成为惩戒措施的备选之一。这就需要价格主管部门与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建立健全相应的沟通协调机制,以此来倒逼景区以及背后的地方政府不再耍花招。

责任编辑:吴金明

不降景区降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