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揭秘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六大看点:创多项世界之最
继北京2008年奥运会后,奥林匹克会旗时隔14年再次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升起。
相比2008年北京奥运会,刚刚结束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时间缩短,演员数量也大幅减少,讲述角度由“我”转变为“我们”。考虑到气温、防疫等因素,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将文艺表演与仪式环节融为一体。
开幕式亮点纷呈,拥有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的LED地面显示系统、基于人工智能的运动分析实时捕捉呈现等高科技手段,也有吉祥物“冰墩墩”、融入街舞元素的轮滑表演等灵动展示。
393棵“小草”随风摆动,经历严寒,冬奥随着立春一起到来。
揭秘1
4万块LED地面显示系统线缆超20公里
创多个世界之最
2月4日晚,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地面巨型LED显示屏幕精彩夺目。“整场晚会最惊艳的显示系统,就是目前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这个LED地面显示系统。”据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服务保障人员于超介绍,整个显示系统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由4万块LED屏组成,全场的地面线缆总长超过20公里。
据了解,整个地面显示系统从研发到现场施工保障历时近2年。于超告诉记者,这也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系统控制最复杂、可靠性最高的产品,整个LED地面显示系统堪称“殿堂级”的水平。
“从产品性能上来讲,我们做了特殊的设计,让这个产品抗低温、抗冲击,并且抗长时间的演练,因此我们做了一个‘主备双系统’。”于超称,在系统规模上,这个产品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组网LED显示,所以针对网络控制采用了两套独立的系统,把控电,包括控制信号做了一定的分离。
于超说,如果主系统出现了问题,备份系统将在第一时间被启动,来保障显示系统的正常运行,而这一过程的操作也是无缝切换的。“目前在整个系统中,无论是灯珠还是控制芯片,无论是控制方案、控制协议的制定还是各个线路的搭建,整体都是中国制造。”
于超表示,LED地面显示系统的建造,体现了科技工作者对2022北京冬奥会圆满举办的贡献和责任。
揭秘2
轮滑表演与上届平昌冬奥会衔接
动作融入街舞元素
在地面巨型LED显示屏上,24名轮滑运动员伴着音乐,表演速滑。随后,脚下的轮滑开始在显示屏幕上拉出奥林匹克格言:更快(Faster)、更高(Higher)、更强(Stronger)、更团结(Together)。
开幕式现场“致敬人民”第二部分,24名轮滑运动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不禁让人想起,在2018年2月25日晚,韩国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北京8分钟”中上台参与表演的24名轮滑运动员。这次特殊的设计也是对上届平昌冬奥会中国运动员参与表演的衔接。
作为最早一批进入轮滑组的演员,21岁的贺玉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之前从事田径项目,到了大学后就改为了短道速滑。从排练到演出有2个多月的时间,作为一名运动员,虽然此次是以演员的身份站在奥运会上,但也感到特别兴奋。
“因为在制定的环节上,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我们在表演中加入了24个轮滑。他们的专业技术特别过硬,所以就调到这个组来表演轮滑的部分。”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分场导演田晴说。
根据节奏,要在地面巨型LED显示屏上把每一个既定的动作都完成好,也并非易事。田晴介绍,该轮滑节目的演员本身都是学冰刀专业、速滑专业的。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才能被选拔进节目里,以便能快速地直接上手进行排练。
田晴称,演员们最开始是表演速滑动作,经过一些调整后,又重新加入了街舞的元素,最后呈现的形式是一边轮滑一边用街舞表演。
揭秘3
人工智能实时捕捉
实现近700人脚下雪花如影随形
小演员们双手举着“和平鸽”,随着脚步的移动,脚下盛开出一朵朵晶莹洁白的雪花。当晚开幕式现场“和平鸽”的表演中,依赖新的技术手段,在超过一万平方米的场地上,对将近700个演员,进行实时捕捉和实时效果的跟踪和呈现,这种尝试在大规模的文艺演出的开闭幕式场合下,还是世界首创。
演员随意走动,脚下屏幕的效果就会随他互动起来,而这种所谓“如影随形”的效果离不开两个系统的完美配合。据北京电影学院教务处处长兼任声音学院院长童雷介绍,一个是基于人工智能的运动员运动分析的实时捕捉技术,一个是实现实时渲染的交互引擎。
据了解,前者通过视频摄像机实时捕捉场上演员所在的位置和形状姿态,识别完后,会将该演员的相关信息传递给下一个系统,也就是交互引擎系统。“我们采用的实时交互的引擎,就是获取演员信息后,按照导演或者美术创意的需求,给它生成一个需要的效果,类似于脚下雪花的绽放、推开等。并且实时、无延时地重现在演员脚下。”童雷说。
为了实现“冰面倒影”的效果,童雷和其团队成员们先从形成倒影的物理性出发,做了大量编程和算法的论证,并在这一过程中做出了更多、更好看的效果。
童雷称,各自的技术原本多应用于各自的领域,比如捕捉技术是运用在运动员的运动分析上,实时渲染技术多用在大型游戏领域中,而这次创意是把这两种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从捕捉到识别,再到呈现渲染一整套的链路,保证了交互效果实时完美地呈现给观众。
揭秘4
春天的“小草”是近10米高的柔性长杆
由平均16岁武校生控制
随着开幕式倒计时,二十四节气倒排而来,经历过“小寒”“大寒”,终于迎来“立春”。开幕式中央,一丛丛嫩绿小草随风摆动,象征着生生不息的春天和希望破寒而来。
鸟巢场上,一棵棵“青草”由一群武术学校学生控制,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16岁。中华武校教练员刘晓东介绍,小演员每天训练7小时左右,训练四个多月手上已经磨出厚厚的茧。
“小草”并不小,在演员手中是一根根近10米的长杆,为了能表现小草随风摆动的柔美,长杆选用了钓鱼竿材质。
这也是孩子们头一次碰上如此巨型、又具有柔性的道具,山东宋江武术学校教练罗大海介绍,为了不让杆子晃动、颤抖,这群小演员在山东烟台的海边手举长杆顶风练习,提高稳定性。“现在孩子们举着钓鱼竿甩下去,能控制得像直杆一样,绝对不会颤抖晃动,也不会相互碰到。”
为保证整齐划一,每位小演员都佩戴了耳返,并用胶布条固定,耳返里有导演上下场指令,有现场音乐和节奏,393人齐刷刷“随风摆动”。
“小草”的绿色白色如何实现?记者了解到,在每个道具杆上都有两个开关,一个总开关,一个控制发出白色和绿色的灯光,上场前经过严格调试检查,上场后演员手动开启。
揭秘5
“冰墩墩”扮演者是20岁舞蹈学生
表演结束浑身湿透
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开幕式上,走起路来尽显憨厚可爱的“冰墩墩”让人眼前一亮。这个看起来有点像“太空熊猫”的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将熊猫形象与冰晶外壳相结合,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特点。
熊猫的头部还装饰了彩色光环,其灵感源自北京冬奥会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流动的明亮色彩线条象征着冰雪运动的赛道和5G高科技;头部外壳造型取自冰雪运动头盔。据了解,熊猫是北京亚运会吉祥物,也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福娃5个吉祥物家族中的一员(福娃晶晶),这次又成为2022年冬奥会的吉祥物,传承着北京从亚运会到奥运会再到冬奥会迄今近三十年的精彩与辉煌。
在开幕式彩排间隙,记者遇见冰墩墩的扮演者之一,来自北京舞蹈学院的学生曾文麒。彩排结束从场上下来时,两名工作人员连忙帮他解开演出服里绑住脚的带子。曾文麒称在冰墩墩的演出服内完成动作并不累,不过演出服包裹着身体感觉比较闷。“没费多大的体力,就是衣服会被汗浸湿。”曾文麒说。
作为一名舞蹈演员,20岁的曾文麒告诉记者,自己很荣幸能在开幕式扮演吉祥物,对于自己来说,既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也是一次非常好的历练。而完成这个任务,实际上也属于职业操守,职业常规。
曾文麒说,父母只知道自己参加了冬奥会开幕式的这个活动,但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开幕式扮演吉祥物,但他会告诉父母,自己很光荣能演绎“冰墩墩”这个形象。“我会在全球人民面前演绎好这次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也要把我们的国宝熊猫展示好。”
揭秘6
“雪花”引导牌通过手腕电池供电
上场前至少检查五次
各代表团入场是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必备环节,这一环节中引导牌等细节设计往往也能凸显举办国的文化特色。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各代表团引导员手持的引导牌就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引导牌是中国结流线型组成的雪花形状,由金银两色组成。进场后一个个独立的引导牌上亮起代表团名称,它的秘密就掌握在引导员手中。
引导员手上缠绕一排手腕电池,充分保证入场退场期间亮灯。引导牌上装有极具隐藏性的调光器和开关,通过一条可拆装线路连接,实现引导员自控。点亮后,淡黄色中国结组成雪花形边框和中间蓝色双语代表团名称。
“雪花”引导牌被整齐放置在定做的航空箱内,服务保障工作人员王兴凯介绍,为保障万无一失,每次上场前引导牌都需要在各流程中检查至少五次。
充满活力的引导员总能给观众留下印象。妆发保障的工作人员窦智介绍,由于此次开幕式灯光以体现冰雪元素的蓝色为主,引导员的妆容主色系最终选择了与之叠加相和谐的大地色。“引导员妆容要干净、大气、阳光,体现出咱们中国女孩的美”,窦智介绍,用眼影简单勾勒眼型,体现引导员干净明朗的形象。
引导员佩戴口罩上场,呼出的水蒸气可能导致妆容晕开,为了防止这一情况出现,此次引导员化妆品尤其眼影等均单独做新的调配,让颜色保持更持久。窦智介绍,每位服务人员负责多名引导员的妆发,因此每个人造型时间要求不到半小时完成。
引导员申一丹告诉记者,2021年10月1日起,她们在首都体育大学训练场开始进行体能训练,进行基本步态、站姿、手举位置等练习,“能作为引导员参加冬奥开幕式,自己感到无比自豪。”申一丹说。
记者︱张建林 马瑾倩 刘鑫
开幕式精彩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