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下午,新浪传媒邀请央视《焦点访谈》著名调查记者曲长缨、《京华时报》政法部副主任杨文学、《法制晚报》主编吕玉刚 、《财经》杂志记者谭翊飞、《南方周末》记者刘长做客第五期论坛, 讨论如何做调查报道,调查记者生存现状。以下为谭翊飞发言实录
《财经》杂志记者谭翊飞:
我先自我介绍,我之前在《南方农村报》,老在各个县城跑农村调查新闻,当然农村调查新闻当时很多征地拆迁的事,很多表面的事情都有很深的意义,包括学校食堂涨价的问题,因为各个食堂都是垄断的,包括广东农民工的工伤问题。
后来在《南方人物周刊》,主要是全国各地跑突发的社会性新闻,后来再到了《财经》主要做一些案子的调查,包括经济类的调查,但是对社会新闻就比较少了。
我之前一直想做个人总结,总结调查报道的一些方法、一些经验,我当年买过一本书,叫《西方调查记者手册》,我买来对比一看,没用,太不一样了,环境不一样、方法不一样。在中国做调查报道所面临的问题、风险、技巧确实是很不一样的。
我们可以总结很多经验,首先第一点,记者证是没有用的。很多人问我,你是记者,记者证在哪里?我原来是有的,后来被偷了就没有了,我说我没有记者证。怎么区分真假记者呢?第一,他向不向你要钱,如果他跟你发生利益关系就要怀疑其真假。第二,你再网络搜索一下,真记者也有假的,假记者也有真的,证不能做任何区分。而且在我的调查经验中,凡是拿证的情况下都是到了万不得已而且会带来麻烦的情况,最失败的就是拿记者证到工商局查资料,那时候经验不足,结果引来禁令了。因为你拿记者证去,人家不会跟你说任何问题,一般到最后核实才会拿记者证出来。
调查记者我觉得有一个信念,就是一切皆有可能。虽然说起来有点悬,谈一种道理,如果你认为这个事情没有可能一定没有可能,如果你认为这个事情有可能,怎么样都能把这个事情做做出来的。
我后来做经济调查多了以后,越来越觉得,有的时候做经济调查还得掌握分析的工具,后来我自己也考了一些证券资格或者基本的税务法律,可能需要强化这些东西。很多调查查到哪里,比如说把这个股权结构一查,查到最后都到英属地威尔金群岛去了,但是永远查不到他的股东。
作为调查记者来讲,尤其是作为社会新闻调查记者,其实他很难积累资源,东南西北全国数个省跑过来,也见过很多人,但是都是蜻蜓点水,而且不是每个报社都愿意支持你每个领域深挖,其实深挖也有一些东西可以挖,但是往往是到一个地方就走了。而且很多媒体追求故事化报道,故事化是很伤害的,因为你到一个地方就拿几个细节拼凑一个很好的文本,对当事人造成非常大的伤害,人家传言记得的只是很有趣的细节,对事实的判断有时候中间是结论相反的,对调查来说这是比较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