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望紫金山,山上几个半圆形建筑在阳光下闪着银光,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934年建成时为“国立紫金山天文台”。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国立紫金山天文台旧址位于南京郊外紫金山第三峰。1929年由原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筹建,1934年底落成。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天文台。由我国天体物理学家、第一任台长余青松亲自勘测设计并主持施工。主建筑由杨廷宝参与设计。限于当时的财力和物力,台址由原先拟定的紫金山第一峰,改为第三峰。整体建筑按轴线对称布置,中轴大台阶经民族形式牌楼直达庞大圆顶观象台。建筑外墙采用就地开采的毛石砌成,与环境浑然一体,庄重朴实。各级平台均设有民族形式的栏杆。拾级而上,台本部四周为一大平台。平台中央圆顶内一架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直径为60厘米的现代折反射式天文望远镜和陈列在台本部下面的几架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同居一座山峰,交相辉映。
建筑群分为天文台本部、子午仪室、赤道仪室、变星仪室等六座。天文台的兴建在当时极受重视,主要建筑的奠基碑文分别为蔡元培、汪精卫、戴季陶、于右任题写。“天文台”牌坊横额为林森题书,至今保存完好。紫金山天文台现仍保存了明、清时代复制的古天文仪器件。如浑天仪、圭表、天体仪等。这几件天文仪器,明代就置于南京北极阁山上观象台内,清代运到北京,1934年运回南京,放在紫金山天文台内。这批珍贵的古天文仪器曾遭八国联军劫掠,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归回我国。至今在圭表上还留有德法军铁锯的槽痕。蔡 震 文/绘
(原标题:紫金山天文台建筑群 毛石砌成庄重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