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谈判终成正果

  伊朗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与伊朗14日正式宣布就解决伊核问题达成一致,从而为延续了12年的伊核问题谈判带来实质性突破。

  “加时赛”突破

  在这场持续两个多星期的马拉松式谈判中,有关方在关键要求和协议条款上相持不下,导致谈判进程不断上演“加时赛”。

  美联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伊朗外长穆罕默德·贾瓦德·扎里夫和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在谈判中曾相互指责对方不肯作出让步,一度扬言离开谈判桌,就此中止谈判。

  “这是历史性一刻,”伊朗外长扎里夫14日参加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代表全体会议时说,“我们达成了一个对所有人来说都不完美的协议,但这是我们所能达成的协议,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重要成果。今天,(解决伊核问题)本来可能希望破灭,但我们现在正开始希望的新篇章。”

  关键性妥协

  在最后关头,各方在几个关键问题上最终作出了妥协。

  其中一个长期争执焦点是解除武器禁运问题。伊朗一直寻求全面解除针对伊朗的武器禁运,用以装备伊朗武装力量应对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等地区威胁;美国则希望长期保持对伊朗的武器禁运,担心伊朗在经济制裁解除后有资金扩张装备,同时增加对叙利亚当局、也门胡塞武装、黎巴嫩真主党等的军事支持,对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盟友构成更大威胁。

  外交人士透露,作为折中方案,伊朗方面最终同意有关武器禁运不立即取消,但也不会持续到全面协议结束为止,上述制裁措施将继续保留5年到8年时间不等。如果国际原子能机构明确排除伊朗现有核项目存在制造核武器的可能,那么有关武器禁运的制裁可以提前解除。

  第二个争执焦点是对伊朗敏感设施的国际核查。要求对伊朗军事设施实地核查是否存在可疑核活动,一直是美国等国在谈判中的关键要求;伊朗先前一直拒绝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朗敏感设施的检查及对核科学家的调查,担心美国和以色列等国可能打着核查的“幌子”实地刺探伊朗军事情报。

  在这份最新达成的协议中,国际核查人员可以在伊朗没有提出异议的情况下核查伊朗敏感设施,包括军事基地。如果伊朗对有关核查要求提出异议,一个由伊朗和六国人员组成的仲裁机构将作出裁定。相比之前,伊朗在完全拒绝实地核查的立场上明显有所让步,而美方主张的核查也被加上了“可控”的限制。一些对伊朗持强硬立场的批评人士可能借此对核查的效果提出质疑,担心伊朗利用提出异议这一“时间差”隐藏有关核活动。

  一些西方消息人士还透露,作为协议的另一个突破,伊朗方面还接受了与某些条款有关的“回溯”机制。一旦伊朗方面被认定违反协议,部分被解除的制裁可以在65天后重启。

  中国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

  14日,外交部长王毅出席伊朗核问题六国与伊朗外长会。会上,各方达成解决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会后,王毅就此接受了中外媒体采访。

  王毅表示,伊核问题谈判今天画上了句号。今天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

  王毅指出,全面协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维护了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伊朗方面作出了不发展核武器的政治承诺,各方以有约束力的国际协议方式将这一承诺固定下来。同时给予伊方和平利用核能的正当权利,伊与各方的关系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全面协议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体现了多赢、共赢精神。伊核问题十分复杂,涉及各方切身利益甚至是核心利益。如果没有多赢、共赢精神,协议本身很难实现,达成了也难以持久。

  全面协议最重要的启示就是坚持政治解决方向,不管多么困难的问题,多么复杂的情况,政治解决是唯一现实可行的途径。全面协议为国际社会提供了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重大争端的有益实践,将对处理其他国际地区热点问题包括朝鲜半岛核问题提供积极借鉴,这是全面协议超出伊核问题本身的重要意义。

  全面协议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能否切实执行落实。达成协议是开端,落实还有一个十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方首先应建立和巩固信任,这是执行协议的基础。同时各方要切实履行各自作出的承诺,把协议的各项规定真正落到实处,使协议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地区稳定、改善各方关系发挥应有的作用。

  王毅表示,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意识到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始终以建设性姿态参与了伊核谈判全过程。中国并不是矛盾焦点,这可以使中方以更为公正、客观的立场积极开展斡旋。特别是在谈判的一些重要节点,包括谈判遇到困难、陷入僵局时,中方总是从各方共同利益出发,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提出中国的方案。可以说,中国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得到各方高度赞赏和肯定。下一步,伊核全面协议的落实仍有许多事情要做。中方将继续以负责任的态度,为此作出中方新的贡献。

  分析

  影响 几何

  伊核谈判持续了12年。西方国家怀疑伊朗借核计划发展核武器,希望通过达成一项全面协议将伊朗核计划严格限制在民用范围,并大幅度提高其透明度。伊朗希望通过外交努力,促使西方解除空前严厉的对伊制裁。

  经过长达12年、特别是过去一年多的努力,伊核问题谈判终于取得了重要突破,影响广泛且重大。

  伊朗将获发展机遇

  伊朗将获得发展经济的机遇。在伊核问题谈判期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伊朗实施了严厉的制裁措施。对伊制裁体系纷繁复杂。其中,金融制裁将伊朗与全球支付体系的联系切断,资金无法自由进出伊朗,使得伊朗经济陷入停滞甚至萎缩,依赖进口的商品物资价格高涨,通胀、失业率居高不下;而对石油、天然气出口的制裁,直指伊朗经济支柱,导致伊朗政府长期入不敷出,国库空虚。

  伊核协议达成,有助于缓解伊朗面临的经济压力。协议达成后,伊朗与西方将开展正常交往,更多外资将进入伊朗,从而推动伊朗经济发展,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对于倡导改革与对外和解的鲁哈尼政府来说,其执政基础将得到巩固。

  伊朗作为坐拥丰富石油、天然气资源的中东大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制裁一旦解除,将成为全球重要的新兴市场。德黑兰大学政治系教授萨德克·齐巴卡拉姆说:“伊朗受制裁,就像长跑运动员腿上绑了石头。一旦制裁解除,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实力和地位必然大增。”

  将成奥巴马外交政策遗产

  在美国方面,伊核问题谈判达成协议可以被奥巴马行政当局视作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地区棘手难题的一个大成果。奥巴马的总统任期仅剩一年多。分析人士认为,伊核问题的解决将成为奥巴马的外交政策遗产。

  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来说,全面协议的达成可以避免它们面临这样的两难选择——要么面对一个“可能会拥有核武”的伊朗,要么在中东地区发动一场战争来阻止伊朗“最终拥有核武”。

  对中东地区来讲,伊核协议大大降低了因为伊核问题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有利于维护中东稳定。在伊核谈判期间,以色列曾数次扬言要以武力摧毁伊朗的核设施,中东上空曾数度弥漫着战争阴云。伊核协议达成,虽然还难以根除以色列对伊核问题的怀疑态度,但可以预料的是,迫使以色列贸然采取军事手段打击伊朗的可行性显著下降。

  对整个世界来讲,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得以巩固和加强,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当今国际社会,新问题、新挑战、新冲突层出不穷。伊核问题的最终解决思路告诉人们,只有外交谈判才是解决争端的最佳方法。

  伊朗核问题大事记

  2002年至2004年

  秘密核设施引关注

  2002年8月,伊朗流亡海外的反对派团体“伊朗全国抵抗委员会”指认伊朗秘密建造纳坦兹铀浓缩设施和阿拉克重水反应堆,引发国际关注。

  伊朗方面随后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展开核查,同时坚称核计划出于和平目的。

  2003年,伊朗向英国、德国和法国承诺暂停与铀浓缩有关的活动。次年,伊朗恢复铀浓缩活动。

  2004年,国际原子能机构表示没有证据显示伊朗秘密制造核武器,但不排除伊朗持有未申报的核原料。在巴黎谈判中,伊朗再次同意暂停某些核活动。

  2005年至2008年

  恢复铀浓缩 矛盾升温

  2005年6月,支持推动核项目的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当选伊朗总统。同年8月,伊朗恢复铀浓缩活动。随后,英法德中止谈判,伊核问题再度升温。

  2006年1月初,伊朗宣布恢复中止两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随后,国际原子能机构把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3月,安理会通过主席声明,要求伊朗在30天内中止一切核活动,这标志着安理会正式介入伊朗核问题。

  2006年7月31日,安理会通过第1696号决议、即伊朗核问题首份决议,要求伊朗在8月31日之前暂停所有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

  2006年12月,安理会通过第1737号决议,首次对伊朗实施制裁。美国和欧盟随后也对伊朗施加制裁。

  2007年11月,伊朗宣称拥有至少3000台离心机,这意味着理论上能够在一年内生产出足够制造一枚原子弹的浓缩铀。据估计,伊朗如今拥有将近2万台离心机,其中半数处于活动状态。

  2009年至2012年

  斡旋继续 欧美追加制裁

  2009年9月,美法英宣称伊朗在福尔多秘密建造地下铀浓缩设施。

  2009年10月,伊朗同意用低丰度浓缩铀换取反应堆燃料,但该协议未能顺利实施。2010年2月,伊朗开始在纳坦兹核设施提炼丰度为20%的浓缩铀,海湾局势再度紧张。

  2011年,由俄罗斯建造的布什尔核电站投入运行,这是伊朗首座核电站。同年11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报告,对伊朗核计划可能具有军事用途的问题“表示严重关切”。

  2011年12月,美国对伊朗追加制裁,矛头对准与伊朗中央银行有商业往来的外国金融机构,试图打击伊朗石油工业、切断伊朗核项目的资金链。2012年1月,欧盟要求成员国抵制进口伊朗石油。

  2012年9月,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时,以演示方式在一幅象征伊朗核计划进程的图上划定“红线”,呼吁国际社会坚定立场。

  2013年至2015年

  推进严肃对话 谈判获突破

  2013年6月,立场温和的哈桑·鲁哈尼当选伊朗总统。8月,伊朗新政府上台,频频释放温和信号,鲁哈尼表示准备好加入“严肃”的伊核问题谈判。

  9月,鲁哈尼与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通电话,同意推进伊核问题对话。这是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与美国总统首次通话。

  11月,伊朗与六国达成阶段性协议,伊朗同意以部分中止核项目换取部分解除制裁。由于分歧严重,各方将谈判期限延长至2014年11月,后又推迟至今年6月底。

  2015年4月,伊朗与六国在瑞士洛桑就伊朗核问题各个焦点达成一份框架性解决方案,为下一步达成最终全面协议奠定基础。

  6月下旬,各方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持续17天的谈判,试图达成最终全面协议,但在谈判中先后错过了6月30日和7月7日两个截止期限,直到7月14日才取得历史性突破,达成了全面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协议。

  国际时评

  为隧道尽头的亮光喝彩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4日,伊朗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和伊朗达成全面协议,伊朗核谈判终成正果。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协议。伊核谈判从维也纳起,如今又自维也纳落,延宕12年。

  伊核谈判好比是一场超级马拉松。从2003年2月伊朗核问题浮出水面以来,围绕这一问题的外交角力和大国博弈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大主题,各种形式、各种级别的谈判次第登场,次数多得连当事方都无法精确统计,但谈判持续达12年之久,恐怕还是超出了各方当初的预期。

  伊朗核问题的背后是美国和伊朗两国之间的不信任和对立。伊核谈判一直“高烧不退”的潜台词是,如果伊朗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坐不到一张谈判桌前,双方剑拔弩张,就算美国人不军事打击伊朗,按捺不住的以色列也可能“手痒”。而这,必然引发地区乃至世界性的危机,是国际社会所不愿意看到的灾难。于是,通过对话谈判方式妥善解决,一直成为各方认同的主流。即便在当年小布什政府一直扮演“鹰派”角色、时任伊朗总统内贾德强硬话语不断的情况下,美伊双方也没有关上谈判的大门。

  伊核谈判12年,尽管扑朔迷离,但先易后难、慢慢摸索合适路径是主线。从2003年伊朗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到2006年由于伊朗恢复浓缩铀研究工作,联合国安理会开始介入并通过制裁协议。紧接着,关于伊核问题的6+1磋商机制开始形成。事实说明,这是一条合适的对话机制,一直持续到眼下,终于缔结硕果。

  十年磨一剑,今日终始成。2013年伊朗总统鲁哈尼上台后展示了务实和开放态度,同年10月六国与伊朗在日内瓦首次达成共同声明,曙光出现在天际。紧接着,2013年11月达成阶段性协议。此后,为了达成全面协议,谈判一轮接一轮,延期再延期,今日终于达成,值得庆贺。

  伊核谈判12年,其核心分歧是什么?那就是伊朗是否会发展核武器以及如何理解和保障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对此,伊朗与西方分歧巨大。一直以来,欧洲与美国在逼伊朗放弃核开发中唱“红白脸”,各有分工。而伊朗方面,从一味强硬到眼下更加务实、讲求技巧。俗话说,退一步海空天空,达成妥协是正道。

  全面协议的达成,体现了谈判各方的智慧和勇气,展现了灵活性和妥协的精神,将对维护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产生重大积极影响,有助于促进中东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安宁,意义重大。

  必须指出的是,中方作为伊核谈判的重要一方,在伊核马拉松谈判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特别是在谈判关键和艰难的时刻多次提出建设性方案,为谈判一步步取得进展和全面协议的最终达成作出了积极贡献。

  从更高层面上看,伊核谈判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谈判本身,其达成也为其他国际热点问题的妥善解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所以,当隧道尽头的亮光扑面而来,让我们一起鼓掌喝彩。

  本版文图均据新华社电

  

  (原标题:伊朗核谈判终成正果)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新浪新闻

相关阅读

中国需要一场生育政策大讨论

去年年底有50多位人口学者在上海召开生育政策座谈会,呼吁进一步开放二孩政策。我们认为,在这样的氛围里,人口政策的理想与现实,应该会是贯穿全年的重要议题。针对是否全面放开二胎等焦点性的人口问题,展开一场理性、建设性的大讨论,对当下中国来说可以说是迫在眉睫了。

高校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看到别人开海鲜馆赚钱,自己就跟风卖海鲜,一旦市场需求饱和,就难逃倒闭的厄运。饭馆倒闭了不要紧,高校专业设置失误则兹事体大——大学培育出来的教育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对学生而言是贻误终身,对社会而言是严重浪费资源。

留守儿童性侵创伤何时能抚平

我们该问问故乡沦陷,留守儿童性侵,留守老人自杀,留守妇女成乡村二奶……这些问题是不是因为盲目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结果?如果是,我们是不是要缓慢城市化脚步,是不是要反哺农村,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尽量和孩子、老人共同生活,而享受天伦之乐?

用涨票价解决地铁客流不靠谱

传说中的价格杠杆,能否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用经济杠杆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用涨价来分流,就得先明确“地铁的价格弹性”到底有多大。20年前,人们会因为“半只鸡”而减少公交需求,20年后这一幕还能不能重演?

  • 股民需抛弃一夜暴富的炒股思维
  • 希腊危机解除警报但风险犹在
  • 刘再复:中国和世界都经不起大折腾
  • 金庸笔下的欧阳锋究竟被谁逼疯的?
  • 《野草莓》:你为什么成为现在的样子?
  • 为什么旧爱总爱反咬一口?
  • 台风过后西湖第一个灿烂夜色(图)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