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涨票价解决地铁大客流,不靠谱

2015年07月14日09:48  新闻专栏  作者:沈彬  
用涨票价解决地铁大客流,不靠谱 用涨票价解决地铁大客流,不靠谱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沈彬

  为缓解上海地铁早晚高峰客流大的压力,有关方面正在研究“地铁错峰可能性方案”,或通过价格杠杆疏导客流,适度增加高峰期票价、降低平峰时票价。

  传说中的价格杠杆,能否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

  经济学教科书当然说过价格对需求的影响,价格涨了自然抑制需求。但谈涨价分流,就得谈“价格需求弹性”,而“刚需”是对价格不敏感的,怎么涨价(或者跌价)都是要买的。

  说到“涨价分流”的失败案例,大家自然会想到2007年才被原铁道部取消的、饱受诟病的“春运火车票涨价”政策。有一个小插曲值得一说。

  1995年前后,上海承受了很大的外来人口流入压力,特别是春节后的“回城潮”导致交通、治安等压力集中爆发,成为社会焦点问题。

  1995年2月20日,曾长期担任上海市综治办主任的柴俊勇在向中央汇报时提到,安徽阜阳地区务工人员“少吃半个鸡,座到真如西”,“从安徽的蚌埠车站坐到上海的真如西站,火车票只要十块钱。上海的出租车起步价就是11块。”柴俊勇建议铁道部对春运期间调控要加强,引导民工和家属双向探亲,如火车票票价适当作些浮动。当年,铁道部大幅提高了客运基准价格;之后逐渐开始了春运期间的火车票价上浮。在当年,上涨火车票价的确起到了一定的缓和春运压力的作用。但那是因为当时社会平均收入低,大家(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对“半个鸡”的价格很敏感,一旦涨价就会减少交通需求。

  但是20年前管用的政策,不代表现在还管用。现在大家还会对公交(火车、地铁)价格这么敏感吗?地铁高峰票价上浮个50%,乃至100%,真的能让上班族提前一两个小时到单位?

  根据最近几年学术界对于上海、北京等城市的“公交价格需求弹性”的计算,恐怕单纯的涨价很难对分流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大家不妨想想,20年前“半只鸡”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现在“半只鸡”又算什么?想明白这个道理,大家就会对“涨价分流”这个命题有更深入的理解了。

  前不久,我的微信朋友圈里,一位上海滩的知名媒体人曾感叹:“很久没有坐地铁了,上海地铁最低的票价是3元,如果上班以5元的票价来计算,一天一回就是10元。对于弱势群体来说,的确是一笔大开销。”

  如果这次再施行涨价分流,对于弱势群体未免有一些不公平。因为他们所在的单位鲜有搞弹性工作时间的,无法通过错时上班来规避高峰时段的高票价。

  用经济杠杆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用涨价来分流,就得先明确“地铁的价格弹性”到底有多大。20年前,人们会因为“半只鸡”而减少公交需求,20年后这一幕还能不能重演?

    (本文首发“上海观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地铁 票价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