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一场生育政策大讨论

2015年07月14日09:18  新闻专栏  作者:陶舜  
农村的计生政策标语 农村的计生政策标语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陶舜

  全国多地单独二孩政策相继迎来实施一周年多了。根据卫计委的数据,目前中国符合单独二孩政策条件的夫妇一共有1100多万对,并将持续增加。但符合条件提出申请的家庭不足10%。在上海等地甚至不足5%。单独二孩政策的效果可以说大不如预期,这说明一定程度上政策制定之初对形势的预测与实际情况脱节了。

  因此,去年年底有50多位人口学者在上海召开生育政策座谈会,呼吁进一步开放二孩政策。我们认为,在这样的氛围里,人口政策的理想与现实,应该会是贯穿全年的重要议题。针对是否全面放开二胎等焦点性的人口问题,展开一场理性、建设性的大讨论,对当下中国来说可以说是迫在眉睫了。

  过去,计划生育政策确实遏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趋势。卫计委曾表示,几十年来我国由于计划生育累计少生了4亿多人,大大减轻了人口过快增长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但也要注意到,严格的“一胎化”计生政策或许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其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也已逐步显现。

  2012年,中国劳动力人口总量首次出现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国家卫计委测算,2023年以后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将减少约800万人;相应的还有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13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亿,到30年代中期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目前的七分之一提高到四分之一。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压力不断加大,而100多万失去独生子女(失独)家庭的养老,与“独一代”“独二代”的教育问题,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正是考虑到了上述诸多因素,单独二胎政策才逐渐落地,应该说,这也是对严格计生政策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和修正。可惜从目前效果看,政策的导向效应不太明显。其实,人口政策的导向能够多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育选择,也是一个值得研究和讨论的问题。过去很多人把低生育率简单归因于独生子女政策,以为放松计划生育一定会导致人口过快膨胀,过去确实如此,但现在可能不一样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进步,政策外的现实原因也能影响生育率,比如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考量、户籍政策的影响等等。单独二孩促进生育的效果低于预期,就是一个例证。简单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并不一定能回弹生育率,也不见得就能有效解决老龄化危机。中国似乎进入了超低生育陷阱,从原先的“你要我少生”转变为“我自己要少生”的境地。这是人口问题的新常态。新形势下,生育政策的制定不再是孤立的问题,它需要相关的户籍、养老、教育等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配套。

  习近平主席曾经强调,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生育政策应该也不例外。人口政策将如何抉择,需要把改革推进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样的时间表有条不紊地展开,显然还需要官方和民间智库、学者积极参与,吸取国内外相关人口问题的经验教训,拿出更多接地气的数据和样本,深入调查研究,并且广泛听取民意,展开一场有质量的专业讨论,求得一些普遍共识,然后吸纳成为政策制定的依据。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长期的低生育率是日本经济持续20多年低迷和停滞的根本原因。中国经济保持了多年的持续增长,没有人希望中国重蹈日本的覆辙。我们希望,经过对人口问题的深透讨论,烛照问题的方方面面,让理想的政策走向能够水落石出,从而把中国的人口红利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计划生育 一胎制 二孩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