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荣昌猪重新成为餐桌“主角”
荣昌“熊猫猪”。(重庆市畜牧科学研究院供图)
说起荣昌猪,上了年纪的重庆人多半会脱口而出:“荣昌猪,就是‘熊猫猪’嘛!”的确,荣昌猪身体圆滚滚,全身除眼部周围有一圈黑毛外都是白色,与大熊猫颇有几分相似。据悉,荣昌猪也是最适合做回锅肉的猪种之一。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大量外国猪种引进,荣昌猪渐渐“淡出”人们的餐桌。
1月8日,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重庆市畜牧科学研究院牵头完成的“荣昌猪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负责人、重庆市畜牧科学研究院院长刘作华对记者表示,这一项目的应用和推广,意味着荣昌猪重新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餐桌“主角”,也为我国地方猪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例。
推广1200万头“好吃、好看、好养”的荣昌猪
“研究荣昌猪的意义,远不只是‘养猪卖肉’。”
刘作华告诉记者,“荣昌猪品种资源开发与保护利用”项目从1991年已开始实施,旨在通过研究荣昌猪的保护和利用,让它冲破生猪市场“外来猪种打天下”的局面,提升本地猪种市场竞争力。
刘作华介绍,荣昌猪性情温顺,耐粗饲,素来有“好看、好吃、好养”的好名声。但它的饲养周期在10个月左右,生产效率较低。随着人们对猪肉需求大幅增长,饲养仅有半年左右、瘦肉率高的外国猪种更具优势,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市许多养殖户改养长白猪、约克猪等经济效益高的品种。
“但荣昌猪有外国猪种不具备的优点。”刘作华说,荣昌猪肉质优良、繁殖性能好、耐粗饲、抗病能力强。通过深入挖掘荣昌猪的优势和特色性状基因,创新育种技术,项目组培育出了肉质好、生长快的“渝荣I号猪配套系”。近年来已在西南地区推广1200万头以上,覆盖率超过90%,为农民增收20亿元以上。
为荣昌猪“查户口”,建立科研数据库
荣昌猪新品种重新“占领”人们餐桌的背后,是一系列科研成果的支撑。
“荣昌猪为啥有‘三好’,怎样才能保持它的优点?这些都是要解决的问题。”刘作华介绍,经过20多年的研究,项目组构建了荣昌猪BAC文库,克隆了荣昌猪优势/特色性状基因13个。目前,荣昌猪肉质特性数据库已经建立,风味指纹图谱和猪肉质活体评定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让荣昌猪的“家族”更加繁荣,项目组还首次为荣昌猪“查户口”,弄清了这一种群的起源、数量、分布、特性和开发利用状况。同时建立了荣昌猪保护区、保种场及遗传资源冷冻库相结合的开放式动态三级保种体系,保护母猪近7000头,公猪近100头,保存遗传材料2万多份。相当于为荣昌猪的科学研究建立了一个巨大的“素材库”。
荣昌猪品牌价值已达21.7亿元
有了科技创新作为助力,荣昌猪早已今非昔比,身价不菲。2011年,经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荣昌猪品牌价值达21.7亿元。
如今在荣昌猪的生态养殖场里,猪儿们吃的是玉米、麦麸等青饲料,住的是通风采光良好的“集体宿舍”,有时还能听听音乐。据了解,每头猪都有溯源编码,这意味着卖出去的每一斤猪肉都能通过电子溯源,追查其源头,保证安全。
刘作华表示,目前荣昌猪已实现标准化养殖,极大地带动了区域畜牧业的发展。因为看中荣昌猪品牌,近年来已有42家国内外饲料企业和12家兽药GMP生产企业入驻荣昌工业园区,形成西南地区最大的饲料兽药生产基地。2014年5月,国家农业部与我市共建的重庆(荣昌)生猪交易市场也正式上线,直接连通养殖场与市场,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