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这是一条见证历史的上海胡同,无数名人曾在这里留下传奇往事

这是一条见证历史的上海胡同,无数名人曾在这里留下传奇往事
2018年03月27日 17:35 中国新闻社

“胡同”,一个在北京满大街的称呼,没啥特别的。

但这个称呼出现在上海就有点稀奇了,因为上海人把“胡同”都叫做“弄堂”。

上海有近万条弄堂,但有一处居然叫胡同,这连很多老上海都不知道。

更令人称奇的是,这条被称为“胡同”的“弄堂”竟是一个外国神父带到上海的,他还取了一个霸气的姓叫“大胜”。杨振宁、蔡元培、阮玲玉等明星大腕也与这条胡同有着不解之缘……

大胜胡同现位于上海静安寺华山路229—285弄,始建于1912年,当时正值上海开埠不久,全世界的商人都抢着到上海投资“房地产”,其中就有一位来自英国的投资商德拉蒙德,他还是一位北京来的天主教神父,在他的投资下,北京天主教会普爱堂在上海购置了第一处房地产。经过24年,一期、二期项目的建设(和现在小区开发相同)才算全部完成。

大胜胡同经历了从老上海法租界的高级住宅区到现在的普通居住区的历史变迁,已有一百多年。闹中取静,氛围平和。

当初的大胜胡同是建筑在万国墓地南边,环境优雅。将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这里尽管与繁华的静安寺商业区仅一街之隔,却仍然不改往日氛围。

现在大胜胡同已经成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编号99。

正门上方,有一个窟窿的藻井,内有精雕细琢的彩色图案,带有罗马风格,宅前设一座很有气派的双抱砖砌石阶楼梯,石阶扶手为配有底座的圆球形。

屋顶置对券式老虎窗,两端设一对断檐三角形山墙,有中国传统式的封檐板,中间还置一巴洛克风格的拱形山墙。

这位神父也许是一位迷恋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它不但把中国传统装饰的重要构件融入住宅的室内装饰之中,而且花园的造型也颇有中国园林的神韵。

在当年,大胜胡同可是上海最高档小区之一。所有单元都配备了抽水马桶和管道煤气。建筑为3层砖木结构,占地总面积16,766平方米。

许多家庭都配有钢琴,住在里面的租户也大多是高鼻梁、蓝眼睛的外国人,异国风情浓厚。小编走访时听闻胡同里的老李说:“当年要想住进这个胡同,光押金就要交17根金条,每月还要交不菲的房租。”

大胜胡同除了来历的传奇外,住在胡同里的人也大有来头。

物理学家杨振宁就曾在胡同35号居住过。杨振宁离开上海后,他的父母和弟弟妹妹依旧住在大胜胡同里。出国后杨振宁一直挂念着国内的亲人,1960年春,在他发给上海家中的一封电报中,提到自己受邀赴日内瓦工作一段时间,希望双亲能来日内瓦与自己团聚。

国内方面同意了杨振宁父亲杨武之赴日内瓦的请求,当然,杨武之仍身负游说儿子回国的重要使命。杨武之偕同夫人罗孟华经苏联、捷克到了瑞士日内瓦,杨振平也从美国赶到日内瓦与父母团聚。这一次在日内瓦的家人团聚,母亲罗孟华的前来,使杨振宁得以了解更多有关国内的情况,回国之路也似乎变得清晰起来。

蔡元培故居与大胜胡同也仅有一墙之隔。1934年以后,他曾先后担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和中央研究院院长,但他经常在上海从事民主主义活动,就居住位于华山路303弄16号一幢普通的住宅楼里,直至1940年逝世。

家住胡同里的王先生回忆道,“我小时候时常翻墙到蔡元培的院子里抓蟋蟀,凌晨4、5点,蔡妈妈就已经醒了,她会点上一盏灯,坐在长廊上看书,还会提醒我们抓蟋蟀的时候要小心,不要被虫咬了,我们都很敬重她。” 

除此之外,大多数人只知道新闸路沁园村是一代影星阮玲玉的故居,却不一定知道阮玲玉的第一任丈夫张达民,住在毗邻大胜胡同的华山路127弄22号里。

也是在这里居住时,她认识了风流倜傥的唐季珊,在他强大的爱情攻势下,仅结识三个月,痴情的阮玲玉就草率地做出了与唐季珊同居的决定,于1933年搬出了22号,租下了附近的华山路147弄21号,与唐季珊生活在一起。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大胜胡同虽已褪去光环,但作为一个上海市井文化的缩影,它仍然保留着上海海派文化的气息。

作为石库门类型的上海“胡同”,它不但结合了东西文化,同时借鉴了南北的格局,大胜胡同作为上海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正在以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将海派文化流传下去。同时它仍然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探访历史遗存,追寻先辈足迹。 

图、文:张亨伟 宋博伦

编辑:顾浩楠

责编:王珊珊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