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云南]栉风沐雨 砥砺前行——云南省公路局70年发展历程回眸(图)

[云南]栉风沐雨 砥砺前行——云南省公路局70年发展历程回眸(图)
2019年09月23日 10:48 交通运输部网站
原标题:[云南]栉风沐雨 砥砺前行——云南省公路局70年发展历程回眸(图)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每次走进云南公路历史文化传承馆,先人们爬坡过坎的艰难身影总在脑海浮现,悠扬的马铃声总在耳畔回旋。山高水险、交通不便曾长期制约着云南走深走实走远走强。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掀起一次又一次公路建设热潮,推动公路等级向更高发展,推动公路触角向更偏更远延伸。省公路局紧跟共和国加速度前进的脚步,从修建国防路、经济路、援外路、支前路到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从养护砂石路、弹石路到水泥路、沥青路,始终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安全便捷出行甘做铺路石、当好先行官。

麻昭高速,“天路”之艰——牛家沟特大桥

公路建设几度奋起

  1950年3月,全省实际公路通车里程仅2783公里,而且标准低,坡陡、弯急,临时桥涵多,铺筑路面少。

  解放后,中央、西南大区和云南省,在依靠地方、发动群众普及地方道路的同时,直接抓好干线公路的施工。省公路局积极融入云南公路建设热潮。

  解放初期,广大筑路职民工认真贯彻“少花钱、多修路”的方针,在碧河、滇藏、昆洛等国防公路建设中,在经济干线、公路桥梁建设中,积极发挥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他们长年累月爬山涉水、风餐露宿,战胜前进道路上数不完的悬崖绝壁、急流险滩、荆棘丛林、坍山滑坡、冰雪冻土、风砂尘雾、酷署严寒和淫雨旱魔,顶住毒蚊叮、蚂蟥咬、恶性疟、高山病,甚至携带武器以防土匪偷袭、敌特破坏,还克服了住房简陋、供应短缺等生活困难,圆满地完成了各个时期的公路桥梁建设任务。1972年,云南全省实现了县县通公路。

  改革开放以来,省公路局所属各施工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积极参加“八五”期间省内六条干线改造等工程投标和施工,积极承建省外、国外工程。公路修建逐步实现了从生产型到经营管理型,从修建一般公路到高等级公路,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配套施工,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从省内到省外、国外承建工程,从手工制图到计算机制图和高科技用于施工的七个转变。

  进入新世纪,省公路局受州市委托,积极参建云南省于2009年拉开的59条二级公路建设大会战中的15个项目,承担了全省国边防公路建设任务。积极组织昆明西南、西北绕城和麻昭等高速公路建设。积极承建怒江州溜索改桥和独龙江公路改建工程。2014年10月,独龙江公路改建工程竣工通车,让独龙族人民走上了第一条通往独龙江乡的沥青公路,为独龙族整族脱贫提供了道路基础。

  在云南公路建设史上,省公路局参与和创造了许多“第一”:参与修建云南解放后修建的第一条公路—碧河公路;第一条云南人民自力更生修建的里程最长的国防、经济大干线—昆洛公路。1960年昆洛公路建成通车,原来从西双版纳到昆明骑马要26天、走路要一个多月,通汽车后只需4天。桥梁建设从1957 年起,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不断攀升。承建的原独龙江公路于1999年9月通车,结束了我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不通公路的历史。同时,积极参加我省第一条高等级公路—石(林)安(宁)公路建设;参加被誉为“云南高速第一路”的昆嵩高速公路建设。并积极实践云南高等级公路和高速公路征费管理,为云南路桥建设和高等级公路征费作出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采取改性沥青微表处罩面处治路面病害

公路养护一路前行

  上世纪五十年代,贯彻“加强养护、积极恢复、重点改善、逐步提高”的养路方针,努力恢复改善提高原有公路,接养新修公路。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通过总结推广禄丰二班“三好四勤”的养路经验,全局养路职工吃大苦、耐大劳、超额劳动,全力投入路面养护,缓和了干线公路行车密度增大与路面不相适应的矛盾,保持了路面平整,提高了行车时速。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贯彻“全面养护、加强管理、统一规划、积极提高”的养路方针,狠抓沥青路面的铺筑。沥青路面从1970年的112公里迅速增至1981年的6676公里,占整个管养里程的32.7%,主要路线基本上实现了黑色化。

  在搞好日常保养、抢坍排阻、保证公路畅通的同时,全局千方百计挖掘内部潜力,通过大中修工程和“三小”活动(60年代初期提倡在道班内养好路面的前提下,“改个小弯、降个小坡、建个小涵洞”)等途径,改善路基,改建新建桥梁,新铺沥青和弹石路面,完成许多零星工程,既提高了道路的通过能力,又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公路交通量猛增,各类运输车辆成倍增加,大件运输压力加大,造成了公路严重三超(超期、超限、超负荷)现象。加之,养路资金不足,公路基础设施的技术等级低,抗灾能力弱,养好、管好公路难度很大。省公路局坚持“养、修并重,以养为主”的方针,实施四级承包责任制,推行“投资包干、节约提成”、路况质量升等补贴、集体承包和所组个人承包责任制、“路况质量和劳动定额双向考核”等改革,不断调动职工工作热情。坚持创建文明公路活动,采取局给补助,总段、管理段“翻箱倒柜”自筹资金、自备材料,工人义务劳动“献百增千”,无私奉献,开展“创好路段、好路班”、“创建文明路”“整形路”、“三小”献百、“以横补纵、以副补路”等活动,扩宽路面,美化路容,畅通水沟,使路容、路貌和路况质量都有较大提高。

用无人机检测高边坡(刘开华)

  进入21世纪,全局积极实施“12435”发展思路,开展规范化养护和预防性养护劳动竞赛,推进“美丽公路”建设。强化生态环保、节能减排意识,因地制宜栽树种花,加强公路绿化美化。通过稀浆封层、碎石封层、热拌温拌冷补、旧料回收再生利用等新技术的应用和职工小发明、小创造作用的发挥,节约养护成本,降低职工劳动强度,减少公路养护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积极实施国省干线公路改建、危桥加固、安防工程。在养护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积极争取世行、亚行贷款,夯实公路养护基础,提高公路养护质量。同时,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在省沥青油料储备保障中心加挂国家区域性公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云南储备中心牌子,在全局16个所属公路局成立机械化养护和应急中心,配置工程装备、机械化辅助架桥设备和应急通信装备等,有效应对了贡山特大泥石流、彝良地震、鲁甸地震等自然灾害,保障了云南干线公路晴雨畅通。2008年,省公路局代省交通运输厅组建抢险突击队3支,千里驰援汶川地震灾区,架设钢架桥4座,抢通道路135公里,打通了重灾区平武县的公路交通“生命线”。

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我省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多数公路沿线人烟稀少。新中国成立初期,筑路职工住简易工棚,工地搬到哪里就把家安在哪里。养路道班设置是“十公里一个班”,多数道班建在高山深谷。注定了筑路和养路工人只能与山风作伴、听虫鸣鸟唱。筑路养路工具主要靠锄头、铲子、十字镐、畚箕、手推车。筑路和养护用料都是自己打炮眼自己炸,压路自己拉石碾子,一锤锤砸碎石、一撮撮抬泥土、一锄锄挖淤泥和杂草,自己挑水、种菜、养猪。工人睛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女职工生了孩子没人带,只能背着孩子上路,到了工地上,要么就地放进背篓,要么干脆用绳子把孩子拴在石头上或行道树上。解放初期政治情况复杂,1952年曾发生过龙陵段腊勐道班土匪杀死养护工人7人、抓走2人的严重惨案。险恶的环境、繁重的劳动、露天作业、生活艰苦、环境孤寂是当年筑路养路工人必须面对的挑战。职工们长年累月战酷暑,抗严寒,顶风冒雨,从事着各种艰苦繁重的体力劳动。生病就医难、子女上学难、与家人团聚难……是困扰筑路养路职工的“老大难”问题。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甘做“铺路石”的高尚情操还难于得到社会的尊重。但他们“甘愿吃苦为公路,乐于奉献在深山”。

  改革开放以来,筑路养路职工的经济待遇、居住状况、劳动条件等逐步改善,沥青洒布车、翻斗车等第一代养路机械设备逐步增加,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1981年底,在公路建设中推土机完成的土石方工作量已达30%以上。1987年后,省公路局补助六个施工企业加强后方基地建设,解决了筑路职工及随工家属在基地的落粮落户问题,结束了“大蓬车”的流浪生涯。在公路养护上,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全局狠抓道班脏乱差治理,抓三园(花园、果园、菜园)建设,开展“立功创先”“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职工居住环境做到了“推窗见绿树,四季花常开”。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公路等级的提高和机械设备的增加,全局不断掀起小所并大所的热潮,养路道班逐步落户城市乡镇。

花园式站所

  进入新世纪,全局公路养护实现了大所养护与管理。随着“321”工程、“示范站所”建设等工作的开展,所站职工从居住低矮潮湿的土坯房到居住宽敞明亮的砖混结构房,再到全额集资建造小别墅,从居住高山深谷到平坝城镇,从所站环境晴灰雨泥到柏油水泥筑院、鲜花绿树遮阳、蔬菜水里飘香、鸡猪牛羊圈养,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养护机械设备持续增加,劳动强度持续减弱。一线职工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尊重,归属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公路管理持续升级

  改革开放前,省公路局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管理、随机管理和经验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管理比较粗放。

  改革开放以来,省公路局从上到下建立治理工程质量“通病”小组,着力解决工程质量中的“多发病”和“常见病”。通过连续数年的“优质、安全”双杯劳动竞赛,促使全局提高工程质量。针对公路修建和养护均系野外露天作业,爆破、高岩、隧道、高空、水下和多种机械联合施工,尘、毒感染严重等情况,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管理。依法治路,持续掀起路政管理宣传热潮,增强公路沿线人民群众的爱路护路意识。舍得智力投资,局办职工大学,所属单位开办职工学校。成立公科所,加强科研。鼓励养路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弥补养路资金的不足,解决站所“四无”(无水、无电、无围墙、无沐浴设备)问题。激励交通机械厂、公路机械修配厂紧贴公路,努力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督促召开职代会或职工大会,开展民主管理。根据省交通厅授权,调控县乡公路建设补助资金,并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和检查验收。民办公助、民工建勤方针的推广,极大地改善了我省农村的交通状况,为贫困山区的脱贫致富创造了交通条件。

索改桥完工后

  进入新世纪,省公路局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厅党组决策部署,不断夯实行业管理基础,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公路建设、公路征费、路政管理等职能逐步划转。同时,高度重视法制宣传教育,全局各项工作依法依规健康运行。加强预算控制和财务管理,主动邀请审计和加强内部审计,推动资金规范运行。大力推进依法治超、源头治超、科技治超,积极遏制超限超载运输对公路的破坏。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积极开展平安创建、隐患处治和检查督促活动,加强安全管理。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接访、下访、巡访等工作,保持行业长期和谐稳定。大力推进公路管理信息化,全局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安全高效,云南省公路局路网监测和管理中心建成运行。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监管,为“四好农村路”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厅委托,积极服务云南“三年攻坚”“五年会战”和“能通全通”工程建设。定点扶贫从2002年开始,先是德钦县霞若乡,后转永德县大雪山乡,17年累计投入和协调帮扶资金2.7亿元,连续12年被省考评为一等档次。

改建后的G108白路路段

  70年来,全局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履行上级决策部署,心系公路、心系民众、心系社会。全局各级党组织按照各个时期党的要求积极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向基层延伸,党员干部党的意识、纪律规矩意识等持续增强,不断推动着行业发展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各级群团组织和离退休部门不断组织各种小型多样的文体活动,不断增强养路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居深山住峡谷无私奉献”的自豪感。广大养路职工始终“以站所为家、以养路为业”,“人在路上、路在心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积极履行“养好公路、保障畅通”的天职。

  70年,公路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公路技术等级从等外路、低等级公路向高等级和高速公路发展,公路养护从重视路面养护向重视全面养护、从保障晴雨畅通向重视人路相宜、路景相融、公路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公路”方向发展。

  70年,职工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职工的文化程度从以文盲、半文盲为主体向以大中专毕业生为主角方向发展,职工技能从单一技能向一专多能、复合型方向发展,职工的思想观念从僵化保守、等待观望、满足现状向与时俱进、敢为人先、开拓创新方向发展,职工从能做不能说向能做能写能说方向转变。

  70年,筑路养路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筑路养路工具从锄头、铲子、手推车到现代化的公路养护机械,养护操作从凭经验操作到依靠科技进步,实施规范化和机械化作业,公路养护时机从被动观察到主动预测、从被动修复到主动预防,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演变。

一路花开

  70年,文明建设硕果累累。省公路局坚持正确的宣传导向和制度导向,以公路为载体、以优质服务为目标,由点到线、连线成网地开展文明公路运输线(网)创建,让文明之花在干线公路上延伸。经过不懈奋斗,云南公路文明形象日益完善。如今,全局已累计创建成功“全国文明单位”14个、“云南省文明单位”97个。

  省公路局将牢记初心使命,聚焦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紧扣“美丽公路”建设目标,推进养护机械化、管理信息化,提高应急保障和公路服务能力,在养好公路、保障畅通的轨道上继续砥砺奋进。将根据省交通运输厅授权,积极履行“能通全通”工程和农村公路养护监管职责,为云南高速公路和“四好农村路”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继续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安全便捷出行当好铺路石和先行官。

云南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