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舜/文
当今世界面临诸多挑战,气候变化、新冠大流行、二战后欧洲大陆最大地缘冲突等,多种因素共振的结果正如贝莱德董事长兼CEO拉里-芬克所言全球化正走向终结。过往20年全球化催生的产业链分工使中国的制造业产值全球占比近30%,超过美德日三国制造业产值之和;受益于全球化的大型跨国公司和新经济翘楚们也开始将社会责任感置于商业利润之上,价值观驱动更高于商业考量。在经济下行、高速增长不再和去全球化的当下,我们判断未来20年在国内清洁技术和新能源领域,应会产生一批千亿以上市值的伟大创新企业。投资的赛道将会从消费、医疗、制造、互联网逐步聚焦到新能源和清洁科技这未来30年高成长领域。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的预计,到2022年8月A股上市公司数量将达到5000家,但仍以小市值企业居多,传统制造类和金融类上市公司数量仍占比约七成,上市公司影响力和国际地位尚任重道远。
对市场化的私募股权投资而言,永远的难题是既要做好事又要获得高回报。同样要受价值观驱动,好人好钱做好事,投向真正技术创新有利于国计民生、提升人类福祉的潜在的伟大项目,清洁技术是不二之选。
华晨资本实际上在11年前就开始关注和布局清洁技术和新能源领域,在新能源核心装备制造、煤层气和页岩气勘探技术、工业气体治理服务、水环境质量管理和污染控制、土壤修复、智能城市解决方案等方向投资一批细分行业领军企业。本世纪初软件互联网和清洁技术是众多美元VC押注的重点赛道。正如我们所知,过往10年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数据科技已深入渗透各个领域,孕育了一系列千亿市值巨擘,如美国的FANG、中国的BAT,已成为继工业革命后商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成为与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齐名的第五大生产要素。
相反清洁技术的投资成为高风险低回报的代表,押注太阳能、电池和生物燃料能源创新的大量初创企业并未获得预期的成功。根据MIT在2016年的一份研究,从2006年-2011年硅谷VC投资清洁科技初创企业的资金数量超过250亿美金,但超过一半资金折戟亏损,清洁技术领域的投资回报远远低于其他细分领域。但我们认为今天在中国投资清洁技术和新能源创新适逢其时。双碳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继工业化、城镇化后又一新的动能。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目前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现承诺到2030年开始减少碳排放,即碳达峰;到206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即碳中和。但中国目前约60%能源平衡仍基于煤炭,煤炭作为传统化石能源对气候有害。告别化石能源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将迎来碳中和转型的后工业文明时代。根据国内多家机构的预测,碳中和将带来未来30年百万亿量级、每年GDP占比约10%的巨量投资,不仅相应产业链上公司受益,而且也代表经济形态的重大变化。随着碳计量、碳价格、碳税、碳交易等多种碳金融工具的推出,减碳节能产品和服务将得到较好的计价和收费,清洁技术初创企业的商业模型有望被重塑,进一步推动从政府到民间形成国民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投资低碳能源以及加强空气、水、土壤质量的修复和保护的正循环。
清洁技术(Cleantech)包括从能源的生产、储藏以及帮助各行各业节能或减少环境负面影响的产品和服务,清洁科技的三个主要关注领域是可再生能源、节能和环境保护。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无论是太阳能、风电,或是水电,中国近年来在可再生能源装机上占据优势,是太阳能电池板、风机部件等清洁技术装备制造大国;在被誉为21世纪人类终极能源---氢能技术领域,国家近两年也推出中国氢能发展路线图,但美欧日仍在技术和应用上独占鳌头。在节能和环境保护方面,美欧仍在清洁技术和新能源制备技术上领先全球,尤其在储能、电池材料、氢能等新能源未来技术。
过往10年中国的A股节能环保公司普遍处境艰难,缺乏投资价值。除去本身的硬科技成色不足,核心是商业模式的制约。除去固废处理类有稳定现金流的企业,多数节能环保公司变成项目型公司,参与政府主导的各类节能环保工程招投标以获订单,应收账款高企。一旦未来节能减碳成为硬约束,社会各层面都参与低碳减排,通过与碳税和用碳成本捆绑,真正拥有新一代清洁技术的产品和服务商就能以创新技术能力参与竞争取代获取项目订单能力,这样一批高质量初创企业就会脱颖而出,良币驱逐劣币。
我们希望鼓励多元化的资本参与清洁技术和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可以参考美欧日韩发展新能源和清洁技术支持私人资本参与的财税政策路径,这样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扩大清洁技术需求端,做大整个行业创新的蛋糕。目前国内新能源投资多数以传统石化、煤炭、电力等国企巨头唱主角。
清洁技术和新能源产业还将面临再全球化的过程,毕竟人类拥有共同的家园,生活在同一天空下。我们相信清洁能源合作能跨越经济民族主义,完成再全球化的过程。
作者为华晨资本创始合伙人、总裁
(来源:温州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