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和合首创:发挥社会资本能动性 添力基建投资新发展

和合首创:发挥社会资本能动性 添力基建投资新发展
2022年06月09日 15:29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稳步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项目建设,释放新一轮投资潜力。与此同时,数字经济持续推进,带动新基建的配套发展。和合首创表示,大规模的基建需要巨额投资,这不仅需要国家财政投资、专项债融资等支持,还需要大量社会资金的导入,蕴含巨大的市场机会。

  基建投资提速 社会资本拓宽基建资金来源

  近日,中央财经委会议、国常会等多个重要会议连续强调了基建对“稳增长”的重要意义,明确扩大基建项目的投资范围,并引入社会资本拓宽基建的资金来源。随着基建投资提速,包括财政支持在内的资金端进一步加码。业内预计,二季度专项债发行规模或超2万亿元,其中5月、6月单月发行规模或接近万亿,对基建投资释放更大的支撑作用。与此同时,在政策支持下,投向基建领域的银行贷款增速加快,城投平台融资呈回暖态势。截至5月30日,城投债单月发行292只,发行金额2242.13亿元,净融资额6.47亿元,城投债券融资规模有所收缩,但由于结构性资产荒延续,城投债配置热度进一步上升。

  除了债券市场的多重发力,基础设施REITs也成为不容忽视的资金来源。数据显示,5月以来,REITs相关的招标内容达到33条,涉及租赁住房、高速公路、水利、云计算、产业园等领域,在多元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容。与此同时,各项产业基金持续扩大对新基建的资金支持,以新能源和科技为核心,升级能源、信息、科技等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据能源基金会预测,“十四五”期间,包括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可再生能源友好的能源系统建设在内的投资领域,总投资可达近45万亿元。和合首创认为,此轮基础设施建设包含传统基建改造和新型基建升级,覆盖范围广泛,资金量需求巨大。当前我国正在不断完善和丰富基建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扩大引入社会资本,激活民间投资,为基建提供资金保障。

  基建产业链形成 金融精准支持上下游企业发展

  随着基建规模增长,我国基建领域的集中度持续提升,央企国企及部分龙头民营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水平、项目经验及资金优势,实现了订单数量和发展规模的持续增长,龙头企业的市占率持续提升。截至2021年上半年,包括中国电建、中国交建、中国能建在内的8家建筑央企的新签合同总额集中度达40.14%。和合首创认为,随着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基建行业龙头企业规范化和规模化将持续提升,通过产业辐射作用,带动建筑原料、建材市场、机械制造等上中下游产业发展,增加吸纳就业人口,达到稳增长的发展目标。

  与此同时,伴随着新基建的开展,我国电力电网领域景气度将持续上升,为投资市场带来新机会。据估算,2020年至2025年,我国新基建将带动投资11万亿元,平均增速10%,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是未来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新基建覆盖七大产业链,包括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特高压、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产业,涉及约500家企业,包含实力雄厚的科技巨头,也包含一批专精特新的行业新锐。和合首创长期看好我国专精特新的企业发展前景,近年通过多只股权投资基金孵化培育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为新基建贡献社会资本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作为浦东科创旗下海望资本的股东之一,和合首创近一年参与了多家新基建领域企业投资,包括提供全系列Wi-Fi芯片及解决方案的尊湃通讯科技和光子科技公司鲲游光电等,累计估值数十亿元人民币,培育了一批具有发展潜能的硬科技企业。

  基建金融体系不断完善 促进投资良性循环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我国当前的基建项目普遍存在公益性强、投资周期长等特点,在财政支持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宽长期资金渠道,不断吸引国企、民企等更多主体协同投入。和合首创表示,对于公益性较强、投资周期较长的基建项目,我国可以加大中央与地方财政资金和国债、一般债投入,以及专项债发行和使用。对于具有一定收益的项目,基建市场可以适当放宽市场进入,充分发挥金融服务机构的作用,探索建立合理的回报机制,调动企业及居民投资的积极性。

  在现行的金融产品体系下,除了增量投资外,和合首创表示,基建行业可以以资产证券化、REITs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充分发挥社会资金作用,形成投资良性循环。除此之外,新基建带动的5G、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大量具有知识产权优势和高新技术水平的中小企业。在这些方面,社会资本已经多有涉猎,和合首创通过入局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知识产权股权投资基金等创投基金,为新基建领域的新兴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与此同时,和合首创利用国际金融业务优势,积极引进外资支持我国基建发展,持续拓展基建投资的广度和深度。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于安绪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