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科技与心理学的结合也许会大大消除心理咨询的污名化和病耻感

科技与心理学的结合也许会大大消除心理咨询的污名化和病耻感
2022年06月10日 12:33

  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了。

  2020 年新冠疫情以来,为大家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不方便和不确定性,更多的人感到焦虑、烦躁、担忧。为此各地接连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媒体对心理健康的报道也越来越多,更多的人意识到重视心理健康、进行危机干预,重塑生活信心在此刻变得更为重要。

  3 月 2 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简报,在 COVID-19 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患病率大幅增加了 25%。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陆林曾长期跟踪调查武汉新冠疫情爆发后的公众心理健康问题,一项覆盖 30 余个省级行政区涉及 5 万余人的调研结果显示,普通人群中抑郁、焦虑、失眠以及急性应激反应的发生率为 30%,而在新冠肺炎患者中,精神心理症状的发生率高达 70%。

  百度知道大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心理健康问题互动量超过 6.5 亿,心理咨询问答需求飙升88%。艾瑞咨询发布的《2021 年国民运动健康洞察报告》显示,心理健康获得 C 位关注,人们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从疫情发生前的 48.8%提升到了 60.6%。

  随之进入发展快车道的是心理咨询行业,数字心理健康机构鹊哥心理 CEO 肖振兴认为,线上心理咨询或迎来发展的拐点。

  企查查信息显示,我国现存的心理咨询相关企业 10.92 万家,其中广东省数量最多,共 1.86 万家;江苏省、山东省次之。城市分布来看,广州市相关企业数量最多,共 8230 家;深圳、北京位列前三。从注册量来看,2019 年我国心理咨询相关企业注册量为 2.45 万家,同比增长 31%。2020 年和 2021 年注册量分别为 1.78 万家、1.9 万家。截至 5 月 25 日,2022 年共新增注册量 1.15 万家。

  不过,虽然行业内部普遍认为发展拐点已至,但心理咨询的污名化和病耻感依然是阻碍人们接受心理咨询服务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理咨询污名化及病耻感

  “污名”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指刻在或烙在某人身体上的一种符号或标记,表明此人具有道德或行为缺陷,人们会因此拒绝、回避他们。“污名化”是一种标志或标签,表明被标记者具有不受社会欢迎的负面属性,导致其个人价值受损,社会身份被贬抑。“

  由于刻板印象、认知度不足等原因的影响,精神心理问题的病耻感依然存在。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目前中国的抑郁症患者约5400万。然而在高患病率现状下,抑郁症识别率、就诊率及治愈率却很低,我国抑郁症就诊率仅8.7%,就诊患者中51.5%使用药物治疗。

  北京回龙观医院党委书记、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危机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主任杨甫德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抑郁症患者治疗依从性整体差,近三分之一的人坚持不到一个月就停止治疗,但抑郁症治疗的国际规则要连续治疗两年以上,现状不容乐观。”

  没有达到疾病程度的普通的心理问题也存在同样的情况。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的情况时有发生。虽然当事人还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相应活动的效率有所下降。

  如果心理问题长期不能自行消解的话,应该考虑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做一些辅导,协助消除不良情绪,但实际行动的人并不多,很多心理问题就这样因为顾虑和忽视逐步演变成心理疾病。

  如何应对

  1.加大社会宣传教育力度

  提升大众认知是消除心理咨询污名化的第一步。可以通过媒体报道、公益广告、社区宣传活动、名人效应、学校讲座等各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矫正大众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的认知。以学校为例,定期举办心理讲座,让学生认识和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技巧,可以极大程度的避免过激行为的发生概率。

  2.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2018年11月,为构建更为完备的社会心理支持体系,国家卫健委、中央政法委、中宣部等10部门曾联合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在32个省份涉及50个试点城市(含直辖市)加快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期为三年。

  另一方面,国家卫健委设立的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也将协助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除了理论建设、标准、规划研究之外,还会推进心理问题防治研究、政策宣传和科普的工作等。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政策的推进,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健康的工作将有序展开,只是要完全覆盖尚需时日。

  3.推动新技术与心理学的结合应用

  人们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的另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要当着咨询师的面暴露自己的心理问题,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个自我暴露的过程。

  科技的发展给了一个也许有价值的解决方案,通过线上咨询、AI心理咨询工具、VR心理咨询及VR心理训练工具,都可以避免与咨询师的直接接触,毕竟,面对屏幕或者硬件设备说出自己的问题要更加容易接受一点。

  国外一款名为Woebot 聊天机器人可以帮助人们应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Woebot 的对话设计基于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这种治疗方式在心理学界已经使用了二十年,它通过谈话去梳理人们的认知。相信情绪、认知、行为三者之间的互相影响,通过谈话去干预带来痛苦的认知,能够缓解情绪,也能够促进相关的行为。

  国内鹊哥数字健康集团旗下公司苏州心吧智能自主研发的整套人工智能心理检测与干预机器人“小欣”们,就为心理健康前期筛查、检测和初步干预提供了数智化的解决方案。与该集团旗下另一家公司的鹊哥心理的数字心理saas系统相结合,可以提供AI辅助+专家意见相结合的心理咨询服务。

  用户可以与小欣智能机器人展开对话,对话过程中会建立一套用户标签,系统会预测用户可能的需求和问题方向,之后推送到鹊哥数字心理saas系统中,由心理咨询师人工线上介入,辅以AI在海量案例库分析中建立的数据模型,给出咨询方案建议,以此来提升咨询服务的有效性和准确率。该公司旗下鹊哥心理平台也可预约接受人工线上心理咨询。

  当然,现在的AI心理咨询工具还不能完全替代心理咨询师。人工智能心理咨询主要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和信息加工心理学,将这些内容模型化,再通过对图像、数据、语音、过往案例的大数据进行深度加工和深度学习,最后输出指导方案。

  但不可否认,人工智能+心理学的应用以及其他诸如VR、AR技术的结合应用,将推动心理健康行业快速发展,也会让更多的人能够接收到智能、高效、专业、实惠的心理咨询服务。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于安绪

万家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