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谷麦藏家:追梦航天向天行

谷麦藏家:追梦航天向天行
2022年06月14日 17:58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携谷麦藏家,共同打造科技系列藏品,为用户带来更有价值的数字藏品,同时弘扬航天精神,赋能实体产业发展。谷麦藏家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携手打造的数字藏品,对于积极推进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嫦娥彩袖舞天边,天庭漫步巡寰宇。长征火箭力拔山,神州载人威震天。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就开始航空航天的尖端科技。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火箭、第一次载人飞船,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承载着无数人的飞天梦。而承担着卫星发射、火箭腾空、飞船起降的航天基地,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神话。

  坐落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纬度低、海拔高、发射倾角好,地形为峡谷带,地质结构坚实,有利于发射场的总体布局。它始建于1970年,是我国三大航天发射中心之一。于1982年交付使用,自1984年1月发射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以来,已发射国内外卫星28次。1985年10月,XSLC正式对外开放,承揽卫星发射业务,接待了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交流、考察团体。先进可靠的设施和条件,为卫星的发射提供了安全优质的服务。1984年以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先后发射了17颗国内外通讯卫星,这表明我国在世界航天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近年来,面对世界科技革命的深刻变化和迅猛发展,新一代的航天科技工作者,继承并发扬老一代科研人员的精神,紧盯世界航天科技前沿,从高起点出发,经过多年艰苦探索和努力攻关,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搭乘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嫦娥一号”卫星首次绕月探测的成功,树立了中国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

  经过10年论证,中国探月工程2004年正式启动。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当时听到了很多质疑声:“别人探月搞了几十年,中国为什么还要去搞?”“嫦娥一号”体重达到2.35吨,太阳帆板展开大约有18米长,为了保证奔月有足够的动力,它携带了约1.2吨燃料。“嫦娥一号”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在发射那天充满忐忑,感觉就像“第一天送孩子去上学”。2007年11月7日,历经三次近月制动,嫦娥一号成功被月球捕获,进入绕月飞行的工作轨道。欧阳自远和 “嫦娥一号" 总设计师孙家栋紧紧地抱在一起,热泪纵横。2008年11月12日,"嫦娥一号"拍摄的中国第一幅全月影像图震撼发布,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包含了月球南北两极的高清全月图。2009年3月1日,经过494天的飞行,"嫦娥一号"以撞击月球的方式,结束了它的工作使命。“嫦娥奔月”这个在中国流传千年的神话传说终于变成了现实,它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中国航天活动又一个里程碑。

  “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近年来,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精神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航天”故事开始广为人知。1993年12月,18岁的朱孔飞怀揣着“为国争光”的理想,从黄海之畔出发,坐上晃晃悠悠的绿皮火车,来到坐落于祖国西南腹地的西昌发射场,成为了西昌发射场火箭燃料加注分队的一员。面对绵延不绝的大凉山和巍峨耸立的发射塔,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来,可没想到这一干就是27年。腾飞之路道阻且长,他日成功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27年来,朱孔飞共执行了127次发射任务,他的青春全部贡献给了发射场。作为燃料加注技术的传承人,朱孔飞先后带出了上百名徒弟,其中,系统指挥12人,重要岗位操作手40余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历史上,不乏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和故事。如今,基地的神秘面纱已经打开,让喜欢航天的游客可以近距离接触真实的发射场景,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古往今来。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航天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我国航天人去拥抱星辰大海。如今,我国的卫星事业已经硕果累累。我国的在轨卫星数不胜数,各司其职,形成了自己的卫星系列,它们为我国国防力量的增强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给冷寂的宇宙空间增添了生气和活力。

  本谷麦藏家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合作的系列藏品即将和大家正式见面,期待大家的参与!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于安绪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