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摘帽近在咫尺 ST大集战投为何迟迟未定?

摘帽近在咫尺 ST大集战投为何迟迟未定?
2022年08月17日 14:21

  消费复苏放缓,百货业转型“阵痛”加剧。同花顺数据显示,已发布2022年上半年业绩预告的13家百货上市公司中,有11家业绩亮起“红灯”,预计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或亏损。

  一片唱衰声中,ST大集的大幅盈利更显难能可贵。据8月15日晚披露的2022年半年报显示,ST大集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约1.34亿元,较上年同期净亏损2.49亿元相比,利润提升153.97%。

  这无疑为ST大集的引战再加砝码。作为曾经海航系零售板块的上市主体,ST大集经历了一年有余的破产重整,与ST海航、ST基础已在新战投主导下获得重生相比,前者同样需要战略投资者的进入。

  6月21日,*ST大集成功摘星,更名为ST大集,随后又加入全国供销社日用品采购平台、牵手ST凯撒布局免税业务,近来又将迎来信披违规调查结果的落地。那么,万事俱备的ST大集,战投缘何差这最后临门一脚?

  业务协同之困

  毫无疑问,战略投资者的引入既有化解风险之用,又能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因此,绝大多数上市主体在引入战投时,会对战投方的净资产、业务类型等做出明确要求。如前不久公开发布战投招募公告的易安财险,作为我国四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之一,其稀有牌照的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招募公告中就明确提出,战投若为大中型金融机构,将优先予以考虑。

  因此,对ST大集来说,理想的战投方不仅要拥有雄厚注资能力的现金流,还应该能够与其形成良好业务协同,为其转型发展提供业务与产业链支持的市场主体。也正因此逻辑,坊间对ST大集战投方的猜测,既有同样深耕三农、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的二股东新合作商贸集团,也有电商零售巨头京东,其背后的原因正是需要产生广泛的业务协同性。

  众所周知,战投引入是一场“双向奔赴”,既要战投方对ST大集的未来价值产生认可,也要ST大集确认战投方能助其迅速摆脱重整泥沼。那么,仔细拆解来看,战投迟迟未能落定,或与ST大集业务覆盖面广、体量大有关。

  定位于新时代集成商业运营商的ST大集,为大型全国性商品流通服务企业。虽然按证监会行业划分为“批发和零售业”,但实际上业务范围较为广泛,涵盖了百货购物中心、商超连锁、商贸地产及供应链创新业务。

  分拆来看,百货购物中心是ST大集的发家之本。早于加入海航系之前,ST大集前身是成立于1959年的西安民生百货,在零售业上深耕已久,是实体门店经营的老玩家;商超连锁业务则是并入海航商业版图后,ST大集进军新零售、下沉三四线城市的重要举措。也正是基于百货购物中心,ST大集开辟了商贸地产业务,专注于国内城市经济带产业物业运营,打造以“商贸物流+综合配套”为主要业态的“商贸物流园”和“大集茂”;而基于百货中心+商超连锁的零售布局,ST大集还开启了数字化转型,涉足供应链创新业务,发展“超集好国内商城”和“超集好跨境购”电商平台。

  可以看到,ST大集搭建了自零售塔基之上的商业体系,形成了与国内任何一家百货上市公司所不同的业务结构。它既有超长链条、偏重服务的传统百货零售,也有重资产、长周期的商贸地产,还手握海南自贸港、乡村振兴等多个热门概念,并有望享受多个行业膨胀所带来的政策红利。

  正因业务范围广、跨度大、种类多,能与ST大集拥有“最大公约数”的战投方并不太多,这显然是战投迟迟未定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

  博弈时间之辨

  细数资本市场战投引入案例,其尘埃落定之时间长短,并不是判定成功与否的关键。其中,既有迅速引入,找准转型发展方向的先例;也有兜兜转转十数年,却“依然是你”的明证。那么对待ST大集的战投引入,或可耐心期待。

  如7月12日刚刚实质合并重整交割顺利完成的紫光集团,就是光速找准战投方,并保留清华基因,开启高科技企业远航新征程的案例。紫光经历传奇,自清华校办企业起家,成长为国内芯片巨头;又因深陷房地产领域,资金链断裂不得已申请破产重整。

  自2021年7月8日,相关债权人向北京一中院申请破产重整,到2021年12月10日,智路资本和建广资产联合体成为破产重整的战略投资者,仅仅相隔不到半年,紫光集团就迎来了新东家。在管理人、战略投资人、债权人等各方合作下,新紫光集团重归芯片赛道,未来可期。

  又如美的集团与小天鹅之间的资产重组,则是兜兜转转12年最终落下帷幕的战投案例。早于2008年,小天鹅就经历了历史上第一次变革,美的集团以16.8亿元收购了小天鹅24.01%的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小天鹅从一家国企变成了民企。

  此后,美的集团通过境外子公司购买小天鹅股票、换股吸收等方式,最终于2019年合并小天鹅。如此一来,既避免了潜在同业竞争,又携手占据更大市场份额,在一片红海的白色家电市场抢占先机。

  以这些案例来看,ST大集引入战投也是“好饭不怕晚”。执行“先重整,后引战”的ST大集显然有足够信心“先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今年以来,ST大集多次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复,公司已执行完毕《重整计划》,并强调公司权益调整方案最大限度地解决了目前控股股东、二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的自查问题和业绩承诺履行,并为战投引入预留了充足的股份。

  如今战投引而不发,或可看做是ST大集与战投方接触更为谨慎。尤其是在6月21日成功摘星后,ST大集明确表示公司引战进入快车道,公司管理层也始终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该项工作,但对于战投方的身份讳莫如深。坊间认为,这一方面说明ST大集与战投方的拉锯与博弈仍在继续,另一方面也侧面折射出ST大集在引战上的谨慎、负责态度。

  而给ST大集找到价码更高、业务协同更好的战投方,也是海航信管——海航集团破产重整专项服务信托的总持股平台,对ST大集“努力实现保值增值,回报信托受益人”的希望所在。

  还有哪些积极信号?

  事实上,自2021年1月宣布破产重整以来,ST大集已经步履不停地解决了众多引战障碍,并在困境之下完成了阶段性爬坡目标,公司运营状况可谓良好。

  首先是非经营性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的情形彻底解决。通过受领现金,取得海航集团破产重整专项服务信托份额,海航商控及其一致行动人以资本公积转增股本获得的股票让渡给上市公司等方式,ST大集解决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同时,通过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特定关联方向ST大集让渡转增股票和ST大集获得现金及信托计划份额,公司已消除违规担保情形。

  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也将于近日迎来处罚结果。同为原海航系三剑客,ST海航已于近日收到证监会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涉及违法事实的责任人及公司均受到处罚。而ST大集也有望在处罚结果下达后,一举打破股价低区间盘桓的走势。

  除了历史问题逐一化解,ST大集经营也稳步爬坡。如前文所说,因疫情导致多家百货商超业务受到冲击,并拖累上市公司业绩,而ST大集通过深化购物中心调整升级,加深应用线上购物,满足个性化和丰富化消费体验,其零售业务发展势头良好。

  而牢牢抓住乡村振兴、海南自贸港等政策红利,也让外界看到ST大集的积极进取。如与ST凯撒达成合作,深挖离境免税、离境退税等市场,ST大集试图掘金海南免税市场,开辟零售新版块;而加入全国供销合作社日用品采购平台,与二股东新合作商贸集团合作加深,也被外界视作ST大集意欲发挥供应链业务优势,持续布局农村市场的举动。

  可以说,ST大集正等待战投引入这一“爆炸点”。随着战投方的敲定,ST大集将跟随其他重整企业的步伐,迎来股价估值的大幅度修复。而到了彼时,看点则又将变成ST大集与战投方的后续业务合作——就像辽宁方大为ST海航输血百亿一样,ST大集在战投的加持下如何“满血复活”,将又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曹蕊

百货小天鹅

图片新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