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舅”生活状态的短视频 使“精神内耗”成为继“内卷”之后引起更广泛共鸣的热词。如今,视频的热度已经消退,但人们的“精神内耗”在提起后并没有被“放下”。
“精神内耗”,来自于心理学,英文名是overthinking,直译就是过度思虑。放在今天的语境,则表示对于周遭环境的不安全感逐渐强烈,对自我的负面信念,导致过度思考,又无法找到最优解,仿佛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中。
对于现代人来说,职场是“精神内耗”的主战场——可视的收入锐减、35岁以上的年龄焦虑、接踵而来的大厂“毕业”潮、应届生毕业即失业等。这两年俨然成了“黑天鹅”叠加“灰犀牛”的非常时期。无论是刚踏入社会的00后职场人、还是工作十年甚至更久的“老炮”,都不敢轻描淡写地说一句“我还行”。
一支短视频、无数鸡汤文当然都拯救不了职场人的“精神内耗”,那么,它真的是无解的么?
01 过程和结果,到底哪个更重要?
“如果过程让你享受,结果成功与否又有什么所谓呢?”
“可是如果我就是有所谓呢?我就是想要个好的结果呢?”
99年生人欣欣,用她自己的话说:学历普通、长相普通、能力普通。但她却给自己定下了“职场不普通”的小目标。
校招时,她一心想去“大厂”,无数简历石沉大海。有人跟她说,“双非”毕业生投递这些TOP级公司,99%没戏。也有人为了安慰她,给她列举了无数大公司的弊端,给她看各种社交媒体上对大厂的吐槽……
可是欣欣依然坚持,最后竟然想尽办法要到这家公司某部门负责人的邮箱地址。她说:“除了高考,我从来没有为了一件事这么努力过。”后来,一封声情并茂的、将自己的优势描述得淋漓尽致的求职信“躺”在了这位负责人的邮箱里,结局也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在近千万应届毕业生求职难的背景下,能以“普通之资”入职名企,欣欣成为同学眼中的“能人”,也有人说她走了“狗屎运”。好朋友问她:“如果最后也没成呢?”她说:“那就先找别的工作,以后有机会再跳槽。”
……
听多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言论,任何人都难说“不认同”。但是,如果那个“结果”已经成为你的“兴奋点”,如果它真的对于你的成长有益,那就放马去追。 还有选择“坚持”或“放弃”的机会,这本身就很难得,省去犹豫的时间,做出决定的那一刻,精神内耗已经好了一半。
智联招聘给今年评选最佳雇主的活动提出了“出发!职场多元宇宙”的主题——数字化时代,00后跨入职场,不同的组织形态与个体选择造就了职场的多样性。有人一往无前走向大厂,也有人急流勇退,卸下职场C位的光环,“定制”自己的职场下半程。
“与自我和解,想清楚自己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难题就变得不难了。”今年36岁的二胎妈妈温女士在说起自己职业转型,“入行十几年,别人看来我的职场路走得很顺,可以说是长居C位,但是为之付出的辛苦也是难以用几句话说得清楚的。这两年,当一次次熬夜爆肝的头脑风暴只能带来疲惫而不是兴奋,当试想即使升职,坐到我上级的位置,我也没有特别开心的感觉。我没有动力再走下去了。”
然而,温女士却不知道自己如何转场,不拼了,等着被其他人超越?离职做全职妈妈?好像都不是她想要的。迷茫让她陷入“精神内耗”——卸下职场C位的光环,我还是我吗?
《反内耗》一书中提到:生活时刻都有挑战,但挑战本身不会带来痛苦,自我战争引发的内耗才是痛苦的根源。
“当我认识到,这个阶段,我想去表达,想把我的阅历和人生体验与更多的人分享,而不是靠冰冷的业绩数据晋升,我和自己达成了和解。”温女士表示,媒体出身的她有着极开阔的视野与极佳的文笔,成为自由撰稿人,成为‘表达自我’的最佳方式。
当她下定决心后,很快从“精神内耗”中挣脱出来。“只有从职场这部高速运转的机器中停下来后,才有时间去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温女士看来,“职场并非每天要通勤、按时打卡、开不完的会,而是通过自己的特长,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价值不光体现在收入上,更在于社会价值与个人成就感。”
智联招聘提出的“职场多元宇宙”提倡企业了解不同员工的诉求和喜爱并满足其需求,支持员工做真正热爱的工作。而温女士选择自己成全自己的热爱。
如今,身为自由撰稿人的她,主要为一家内容中台供稿,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就能高效工作,实现带娃、赚钱两不误。她还在多个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注册了账号,讲述自己的职场观、育儿经等。
“以前,升职加薪是快乐。现在,每天有更多的时间运动、做做喜欢的食物、陪伴孩子的成长、外出去感受大自然和周遭的变化,真的很快乐!在我自己的账号上,我敲出的每一个字、发布的每一个图片和视频都是我自己的主张。当我的文章、短视频内容被更多人看到,可以帮到和我有相似经历的朋友时,会觉得自己做的事更有意义。”
当然,温女士在做出这个选择时,也遭遇了身边亲人朋友的一些“杂音”,比如“名校毕业就回来带孩子、拍视频?浪费国家培养你的经费”等等。叔本华说:“人性有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温女士在克服这一人性的弱点后,最终与内心的自己的和解。“关注自身的成就感与舒适感,或许才是现场职场人对抗精神内耗的法宝。”
02,深耕还是跨界,职场真的有标准答案吗?
是在一个行业里几十年如一日的精耕细作,让自己具有超级竞争力?
还是看准趋势适时跨界,以获得职场跃迁和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里,有一群十年、几十年如一日从事同一工作的人。正如片中人物侯雪所说:文物修复是一项复杂且技术性要求性高的工作,不同于一般艺术创作和机械制作,修复工作漫长且枯燥。他举了一个例子印证自己的观点:在为一件年久破损的漆器填补脱落的蓝色,一般情况下这种颜色的油漆要上七八遍、颜色需要由浅到深逐层填补,最终达到色彩饱和。更为重要的是,每天上油漆都要在同一时间、同一天地点、同一天侯进行,这样才能保证最终修复的位置与通体不会出现色差。
这还只是我们能看到的表象。这一工作对专业要求更高,比如除了修复漆器文物,不仅要用到金漆镶嵌工艺里的彩绘、贴金等技艺,同时还要懂得每一件珍贵文物背后所承载的历史。
这是一波对于自己的专业和梦想有追求的人,因为有他们在,我们才能与珍贵的文物“相约”在当下。
有的人会拒绝这种枯燥的工作;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这样的工作获得了巨大的内心满足,且极有成就感。他们并不是简单地重复,点滴的“精耕细作”,不仅将工作任务完成,也勾勒了一个饱满的人生。
相反,时常听到一些白领讲:“每天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做着同样的工作,没有新鲜感,没有提升,起初领到薪水或许还有一丝开心,但常年积月下来,也就麻木了。”
多年前,智联招聘的一则广告让我们印象深刻:“复印机前,随着复印机盖子一开一合,背后的职场人从二八年华到白发苍苍。”再不改变我们就变老了,再不努力职场就没有一席之地了——与其说这是职场“精神内耗”,不如说,在这样的职场,职场人没有找到足够的成长空间和成长可能。
在今年的“职场多元宇宙”模型中,智联招聘给出了更符合当下时代现状的建议:企业各层级员工重新思考公司各方面的建设和运营,促进组织的“二次成长”;组织接受年轻员工在工作之余培养各种兴趣、提升技能,相信员工不同方面的成长将反哺工作。并且,在这个模型当中组织应具备帮助“拓展员工的成长空间”的能力。
这就产生了下一个问题:假如我可以在一个不错的企业组织,获得足够的成长,还会不会存在“疲于工作,但又不得不工作”的状态。
一般而言,当职场人做着真正热爱的事,认为自己在职场有价值时,他们往往会加倍努力,甚至有能力在组织面临危机时,促进组织实现跨界、转型。
2022年,组织和个体一起跨界、应变的一个典型例子,便是新东方。当大部分在线教育的老师为前途发愁时,一些有着深厚积淀、多才多艺的老师已经在别的领域暂露头脚,小董老师在直播间里带着观众读书,yoyo老师弹着她的尤克里里。曾经他们的热爱和特长在课堂里得以发挥,如今在直播间里也一样可以。这段经历不仅治愈了自己在事业低谷时期的“精神内耗”,也让他们的公司上演了一个绝地反击的精彩故事。
这个案例也正好印证了智联招聘“职场多元宇宙”中的“激励手段强调支持热爱”:了解不同员工的诉求和喜好,支持员工做真正热爱的工作。并且,鼓励“进取型”员工,使其可以作为“探索先锋”带动组织,作出有益尝试。
除了跟着组织一起转型,职场人还有太多在这个时代获得不同职场体验的方式。
曾经在某化学厂实验室工作多年的小冯。虽然每天和实验器皿、化学物质打交道,但由于天生热爱文学,在剧本杀这个行业刚刚兴起之时,他从尝试到慢慢积累,成为小有名气的剧本杀作者。“做实验要求慢工出细活,一步步都要非常谨慎。写剧本就完全不一样,想到一个好点子,恨不得马上奋笔疾书。”两个工作同时做,可以吗?当然也是可以的。
写在最后:
智联招聘最佳雇主提出的“职场多元宇宙”模型中,“多元”是核心。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职场当然也没有。勇敢追求想要的结果,或是果断放弃已有的成果,去尝试新的领域,都是对的;深耕一个领域获得成就感,或是在多重身份中切换,体验不一样的人生,也都是对的。在不确定的时代,摆脱“精神内耗”的最佳方式是选择自己适合的那条路。内心的愉悦充实的感觉是真实的。人也只有如此,潜力和效能才能最大化激发。
(来源:新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