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鲨作为世界上最大鱼,性格温顺,人类可以近距离观看,其身上的斑点被称为坠落在海洋中的星空。然而鲸鲨因受到人类食用、工业捕捞、栖息地的破坏、过度的污染和动物表演等威胁,数量减少,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标准定为濒危(EN)物种,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动物。
8月30日是世界鲸鲨日,我们采访了王亚民教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鲨鱼专家组和海龟专家组成员、国际捕鲸委员会鲸类搁浅工作组成员、中国太平洋学会海岛旅游分会常务理事。
鲸鲨主要分布于热带和温带海区,分布大约在南北纬30°-35°的范围内,也会有迁移行为,有时在北纬41°和南纬36.5°之间进行洄游。在中国南海、台湾海峡、东海、黄海南部较为常见。我国鲸鲨大部分属于洄游性,而处于南海区域的鲸鲨很多不洄游。菲律宾是世界上鲸鲨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水温及饵料供给使得当地大部分鲸鲨是不洄游。常见的鲸鲨体长7-8米,最长可达20米。每条鲸鲨背鳍附近的花斑被称为“指纹”,每个鲸鲨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生物学家以此辨识不同的个体,判断鲸鲨数量。
王亚民教授介绍,菲律宾董索湾是人类不打扰鲸鲨自然生境,发展生态旅游典型案例。
董索湾位于吕宋岛东南部,鲸鲨处于完全自然的海洋环境中,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可以观看鲸鲨的目的地之一。旅游者通过浮潜观赏鲸鲨,应与鲸鲨保持合理距离,一条船的游客只能与一条鲸鲨同游,不能有人为因素干扰鲸鲨的生活习性。董索湾被誉为“世界鲸鲨之都”。
然而,1997年以前,当地的渔民是以捕杀鲸鲨为生。当地开展鲸鲨生态旅游之后,不但没有影响当地渔民的收入,反而增加当地脱贫致富的途径。通过搞鲸鲨旅游,拉动当地的旅游经济,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态势,董索湾的鲸鲨旅游成为可持续的鲸鲨观赏类生态旅游。
王亚民教授指出,生态旅游是环境友好型旅游,是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让生态产生生态价值,拉动经济增长,提升社区居民生活水平。中国和菲律宾的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旅游企业可以建立关于鲸鲨保护和生态旅游经验的交流机制,共同促进两国的鲸鲨的保护与海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新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