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加快转型调整的关键期车企的竞争环境又有什么新的改变?变革核心要素是什么?“十三五”时期是中国汽车工业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机遇期。面对全球经济深度分化、产业格局深刻变动和国内市场复杂多变的形势,我国汽车产业该如何把握机遇?如何迎接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成功突围、绿色升级?
6月12日晚,2021中国汽车·重庆论坛开幕式全会环节中,长安汽车董事长与广汽集团总裁兼党委书记曾庆洪,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祖似杰就上述主题进行了精彩交流。
朱华荣认为,要实现"三大格局",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三化"同步推进不动摇,坚持取长补短、融合发展不动摇。
朱华荣认为,随着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双向驱动,未来汽车制造业会向高新科技产业转变,未来汽车产品不再是传统的机械类交通工具,而将成为智能化高科技产品。汽车工业正经历着从“制造”向“智造”转变的重要时期。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基于此,造车新势力,ICT企业等一大批新鲜血液与优秀资源进入汽车行业,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与科技创新公司作为三大造车格局逐步形成。
朱华荣表示,科技公司现金流充裕,客户生态高,软件、算法和大数据积累深厚,但汽车产业自身特点(生产技术复杂、供应链长度长等等)也会对这些企业提出挑战。一方面,汽车制造行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另一方面,传统汽车制造业存在着大量的闲置设备和零部件库存。这两者都是科技公司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科技公司通过开发自身软件,可以帮助传统车业达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降低风险的目的。
朱华荣认为,与传统车企相比,造车新势力具有明显的互联网特征,这使得他们更倾向于将目光聚焦到电动车上,并探索其全新的商业盈利模式。造车新势力的商业模式与传统车企不同,它更多的是依靠科技公司的力量实现多方共赢。
传统车企应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提升自身的研发及生产体系能力,从而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从全球范围来看,在科技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汽车工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着汽车行业进入智能制造阶段。而在汽车产业新格局中,传统车企无论是高科技还是人才结构都没有占到先机,所以更需要切到时代“脉搏”,实现革命性变革。
“这三种造车格局各有其无可取代的优势,也存在着急需弥补的不足,双方要想通吃就会存在很大风险,要想开创汽车产业更辉煌的明天,只有相互借鉴,相互结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朱高峰在接受《商用汽车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认为,汽车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那么,谁才是最重要的呢?朱华荣概括说。
曾庆洪:先进的智能驾驶,是弯道超车的关键所在
在曾庆洪看来,发展智能汽车首先要稳定两个前提。第一是用户基础;第二是产业基础。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未来十年我国智能汽车的市场规模将会继续增长。但这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市场需求不足。什么原因?一是消费者的需求,目前有95%以上的中国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功能持肯定态度;二是强大的技术支撑,目前我国的智能化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期,随着国家对智能驾驶分级的逐步明确和相关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交通参与者开始进入智能驾驶领域,其中最主要的三条路径是:辅助驾驶、高级智能驾驶以及无人驾驶。目前辅助驾驶赛道发展最成熟的是2018年就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幅度量产,搭载率在2020年时就高达,2021年时有望超越搭载率,2023-2025年间也是主流乘用车标配车型。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作为全球最重要的高级智能驾驶赛道之一,未来汽车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各大车企都在积极寻求弯道超车之路,加快科技转型步伐,以应对未来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各大主机厂纷纷布局人工智能领域,打造大算力的控制器和高精度地图等硬件设备,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开发基于大数据的服务。无人驾驶离不开强大的后台和完善的服务平台支持,实现多车协调才能保障高速运营。
曾庆洪则认为,眼下全球芯片短缺状况依然严重。芯片是智能驾驶的基础,在未来,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将成为汽车芯片发展的主要市场,"卡脖子"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而手机的普及则会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情况看,中国车联网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由于技术不成熟等原因,我国自主研发的车规专用芯片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为此,政府应加大鼓励与扶持国产芯片企业自主创新力度,重点推进国产车规级芯片标准体系与认准测试体系建设。
(来源:新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