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共同富裕理论中的经济体制理论探索—— 第二讲: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理论中的经济体制理论探索—— 第二讲: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共同富裕目标
2022年09月26日 11:44

  文/潘之凯:《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作者

  实现了哪些目标才算实现了共同富裕?《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论》提出了一套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段的共同富裕目标标准。

  第一个共同富裕目标是要在宏观上首先实现消费、生产、就业、环境承载能力、资源可持续供给的计划平衡。

  人民共同富裕为什么要扯上宏观平衡?是因为宏观层是政府掌握的,拥有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和经济决策执行能力,是共同富裕目标的引领层和决策层,也是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计划平衡”层。宏观层只有安排出了有增长的消费计划,才能安排出增长且平衡的生产和就业计划,再与环境承载能力、资源可持续供给能力进行综合平衡,才能最终形成宏观层消费、生产、就业、环境承载能力、资源可持续供给能力的宏观平衡计划。宏观层实现计划平衡,整个经济运行才能在平衡计划的引领下协调有序地发展,国民才能得到稳定的就业、可靠的收入和满意的消费。

  计划-市场经济体制通过转换层将宏观消费、生产、就业、环境承载能力、资源可持续供给能力的平衡计划转换为企业竞争合同中的参数,通过政府控制的交换环节传导到供需合同中(传导方式将用专篇介绍),再通过供需合同的落实全面实施宏观平衡计划。

  第二个共同富裕目标是保护中观层企业有持续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无论那种经济体制,真正激烈的竞争发生在中观层。在现代社会中,国民并不直接参加社会财富分配,而是由中观层的企业先在竞争中击败对手获得该竞争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总蛋糕”,再经过企业法人这个内部分配环节,由企业法人将企业从社会财富中分配到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总蛋糕”切分给企业拥有者和其中的劳动者。如果企业法人无法在中观层竞争中获得“蛋糕”,该企业就会失去劳动者,也就没有了国民分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观层的战斗,可以说刀刀见血:每次竞争的胜利者获得了竞争的所有订单,同时积累出新的优势;而失败者可能血本无归,从此消失。这种体制若继续发展的结果十分可怕,《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论》(第145页)对其发展作出了悲观预测:经过很多轮的竞争淘汰,各个行业都相继进入了极少数企业垄断的时代。从分配角度看,由企业之间竞争进行的分配逐步让位于行业垄断企业的单独占有。换言之,到了这个时候,“初次分配总蛋糕”只是行业垄断企业的第一层次瓜分和垄断企业内部第二层次分配,而原来“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意义中的多数“国民”已经在初次分配中出局,实际上连参与分配的机会都没有了。

  计划-市场经济体制将企业之间的竞争提前到供-需合同签约之前,也就是还没有投入材料和人力的阶段。企业竞争失败损失的仅仅是制造样品和委托第三方试验的成本,这些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样品损失与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投入巨量成本制成商品后的竞争损失相比,经济损失完全不可比。这将有效保护企业持续获得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计划-市场经济体制通过政府对交换环节的权威管控,给中观层企业创造了更加公平的发展环境,也给取得供-需合同的企业带来了可靠的生产计划。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下,大企业对大批量产品生产有优势,但对追求变化和个性化的产品领域不一定有优势。这有利于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格局,有利于增加共同富裕基础的就业岗位,也有利于国家发展实体经济战略的实施。

  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保护更多企业持续参与竞争的能力,也就实现了企业稳定发展的目标,进而稳定了劳动者的就业岗位和收入。

  第三个共同富裕目标是微观层,劳动的尺度成为国民分配的主要依据。

  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经政府管控交换环节后,由政府权威监管确定的供-需合同可以成为取得金融支持的担保物,市场经济体制下最紧缺的“资金”不再稀缺。由此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有“钱”人再也无法单纯通过“钱”赚取巨额利润——从根本上避免贫富差距过分扩大。

  计划-市场经济体制在分配中按需尽能,按劳动分配,而且将劳动扩展到智惠劳动领域,不仅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还有利于智慧劳动的普及和发展,从而实现有劳动贡献差距的共同富裕。

  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设计的共同富裕蓝图是:全社会经济活动始终在宏观生产、消费、就业、环境承载和资源可持续平衡下有计划运行;中观层有充足企业拥有持续参与竞争的能力,形成强大且有实力实体经济企业群;微观层在劳动者充分稳定就业的前提下,劳动者围绕劳动开展激烈度可控的竞争,可靠获得稳定收入,并在经济体制机制保障下无忧虑地放心消费,实现劳动成果差距内的共同富裕和安居乐业。

  作者简介:

  潘之凯,1948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郊区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遥控遥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全国电工仪器仪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04/SC1)委员、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论》(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作者,定制出行交通专利发明人,有着长期在国有大型企业及科研机构担任相关领导的工作经历。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曹蕊

就业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