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共同富裕理论中的经济体制理论探索—— 第九讲: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制约机制理论(1)制约机制的设计原理

共同富裕理论中的经济体制理论探索—— 第九讲: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制约机制理论(1)制约机制的设计原理
2022年09月26日 16:08

  文/潘之凯:《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作者

  (一)对人本性的科学利用和可以创造出经济体制的制约机制

  有人讲过这样一个分蛋糕的案例。有甲公和乙公两个人为如何分配一个蛋糕争执不下,一个高人出了一个主意,建立这样一个分蛋糕的规则:让分蛋糕的实施者后选蛋糕。结果,执行分蛋糕任务的乙公为了不使自己吃亏,非常仔细地等分了蛋糕,在甲公先选择已切分蛋糕措施制约下,公平地分配了蛋糕。这里,甲公和乙公双方通过这个“分配规则”的机制制约,充分利用了“人”都想“自己分多一点”的“本性”,在没有第三者帮助的情况下,自我解决了有利益冲突的分配难题。

  这是一个应用制约机制进行合理分配的典型案例。在这个案例中,“高人”充分利用了人所共有的且始终伴随“人”的“利己”本性——每个人都想自己多分一点“蛋糕”这个“利己”动机,通过建立“分蛋糕者后选”的制约规则,建立起了一方对另一方的制约,在无外力帮助下公平解决了分配问题,实现了各自公平获取“蛋糕”的共同目标。

  在这个案例中,可以发现制约机制设计的以下关键点:

  第一,由于计划-市场经济体制所需要的制约机制,不仅要适用于参与经济活动的每个人(普遍性),而且还要适用于任何时间(时域)和任何地点(地域)的所有经济活动,因此,只有充分利用每个人都有的本性元素,才能将“制约机制”带到有人存在的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前述“分蛋糕案例”中,人所拥有的“利己”本性,是始终伴随人移动的本性,符合这一要求。

  第二,制约机制在实施时必须有稳定性,或者说制约机制构成的监管必须是一种必然事件,而不是有时存在有时又不存在的偶然结果。在分蛋糕时,如果说实施分蛋糕的人是“利人”的而不是“利己”的,那么“蛋糕”就可能分不均匀,甚至分蛋糕过程就不存在。但如果这个“利己”本性是普遍的、稳定的,那么由此构建的制约机制也一定是稳定的,其结果也一定是必然的。

  第三,“分蛋糕者后选”这样的制约规则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经过科学研究后精心设计建立的。

  (二)人本性的应用探究

  (1)一个单体的利己本性产生参与动力。

  如果将单个有自身个性需求的个体或小集体简称为单体,那么单体的利己本性可以成为单体逐利行为的驱动力,而且是无需外力干预就时时刻刻存在的驱动力。在这种力量驱动下,只要行为结果可以满足利己需要,都会有动力去参与。

  (2)两个及以上单体利己本性在同一个目标上碰撞产生竞争。

  当两个及以上有利己本性的单体在一起并存在利益上的矛盾性时,就会产生单体间的竞争。单体间的竞争是围绕各自的“利己”目标展开的。如果没有有效的利导措施和管控措施,这种单体间的竞争一定是自发的、盲目的、无序的、逐利的和不择手段的。

  (3)在多个单体独立性和矛盾性的基础上机制化创造相互间的依存性和总体目标上的一致性,可以产生制约机制。

  争取同一个目标物的多个单体,如果每个单体之间仅仅存在矛盾性,即其中一个利益占有比例的提高一定导致另一个或另外几个单体利益占有比例的减少,那么必然产生围绕目标物的竞争。如果在同一个目标任务的单体之间,通过设计不仅保留单体的独立性及相互间利益的矛盾性,还建立起单体间有序的依存性和所有同一任务单体间总目标的统一性,就可以创建有持久力的制约机制。

  比如,在分蛋糕案例中,两个要分配蛋糕的人,在各自的独立性中产生了“蛋糕”你多分配意味着我少分配的矛盾性。“让分蛋糕的实施者后选蛋糕”这个“规则”则在待分配的甲公和乙公之间建立起了相互的依存关系,即先选择蛋糕的甲公“依存”于乙公的“切蛋糕”行为之后。这个“规则”不仅建立起了互相间的依存性,还确立了甲公和乙公双方利益的统一性,即双方都期待通过这个“规则”的实施实现“合理分配”这个统一目标。

  (三)制约机制产生的原理

  找出始终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本性元素,把制约机制带到“人”到达的任何地方。由于这个本性总是时时刻刻跟随“人”到达“人”去的任何角落,因此,依据“人”的本性创建的制约机制也会到达“人”到达的任何角落。

  在一个经济活动中,本性元素满足上有矛盾的利益相关方,会自然产生对于己方利益的稳定保卫意愿。这个意愿保证每个有矛盾的利益方会自觉地全力地去争取己方利益的最大化。

  只要制约机制的设计方构建出这样一个架构和规则,就可以形成制约机制:任何有矛盾的利益方要获取自己的利益,必须依赖另外一个矛盾利益方对己方的认同才能获得,也就是一个矛盾利益方利益的获得是依存于另外一个有利益矛盾方的自主选择之上,或者说一方利益的获取必须依赖于利益矛盾的另一方的认同。一方的利益获取受到有利益矛盾的另外方的制约,就产生了制约机制。

  制约机制的设计者构建制约机制架构和规则时,还必须将有利益矛盾的各方统一到更大的共同目标平台上。如果各方没有共同的利益目标,那么受制约的一方有可能放弃制约,自然也谈不上产生制约机制。比如,分蛋糕时,任何一方不在意这块蛋糕的公平分配,所有的分配均无从谈起。

  根据这个制约机制原理,可以得到创建制约机制的基本步骤是:

  第一步骤,寻找到一种或多种人类自身生来就有的、本能的、随时随地跟随每个正常人的需要之“本性”。本书将这类“本性”定义为“欲”。这里的“欲”并不等同于多义词“七情六欲”中的“欲”,也不完全等同于平常所说欲望中“欲”。“欲望”中的“欲”集中在“欲望需要”的外在表现,而本文的“欲”则代表人的一种稳定的内在“本性”(以下将这种“本性”用“欲”来表述)。

  第二步骤,有目的地设计出多个拥有同一种“欲”的人在完成同一目标任务时,在“欲”获得上形成矛盾性、依存性和统一性。

  矛盾性就是双方或多方在“欲”的满足上是“零和”的,即你多我就少,构成稳定的矛盾性;依存性是一方“欲”的满足依赖于矛盾的另一方的许可;统一性是建立起围绕目标的共同利益,保证制约机制所制约的是所有利益矛盾方所共同追求的、不会放弃的和稳定的目标物。

  转载自《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

  作者简介:

  潘之凯,1948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郊区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遥控遥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全国电工仪器仪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04/SC1)委员、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论》(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作者,定制出行交通专利发明人,有着长期在国有大型企业及科研机构担任相关领导的工作经历。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曹蕊

竞争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