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COP27“中国角”|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绿电发展,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边会圆满落幕

COP27“中国角”|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绿电发展,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边会圆满落幕
2022年11月14日 12:02

  2022年11月9日,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环科院”)、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共同主办的“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绿电发展,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边会,在第二十七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成功举办。会议旨在向世界展现中国推进减污降碳协同以及电力能源行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的积极努力与取得的成效,与关注和支持中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各方建立更加广泛的联系,共同落实《巴黎协定》提出的全球共同目标。

  边会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碳达峰碳中和促进中心主任王晓光主持,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许其功、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党委书记、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熊梦受邀致辞。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许其功指出,根据国际经验,谁先实现绿色低碳转型,谁就能在未来的发展竞争中获得主动权。中国环科院始终围绕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和创新性环境科学研究工作,通过“1+X”机制模式创新,先后成立了多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中国环科院将秉承“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的宗旨,诚挚欢迎世界各国朋友精诚合作,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共同实施绿色转型之基”的全球目标共同努力。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许其功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许其功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党委书记、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熊梦表示,今年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达成30周年,30年来全球低碳合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距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仍然是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国际社会最重要的共同行动之一。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作为全国工业行业协会的联合组织,能够有效承担起促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任,将自身打造成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新型智库,积极推进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推进工业的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并与众多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在不久的将来,不同国家和地区低碳标准的建立,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将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将通过推进低碳技术国际合作平台建设、推动产业低碳标准的国际合作以及开展低碳转型发展人才的国际合作积极推进工业行业绿色低碳国际合作。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党委书记、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 熊梦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党委书记、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 熊梦

  本次论坛还邀请到了清华大学气候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作为环境能源专家出席,李政表示,极端气候事件越来越严重,必须加速应对气候变化。碳中和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碳中和战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战略,是绿色经济制高点,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碳达峰碳中和已经纳入我国总体战略,这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不能在这场绿色竞赛中落后。新型电力系统是具有绿色低碳、安全可控、智慧灵活、开放互动、数字赋能、经济高效基本特征的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抓手。

  清华大学气候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李政  清华大学气候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李政

  会议上,除了精彩的嘉宾演讲,还进行了一系列成果发布,包括: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系列标准平台合作、《国家电网绿色低碳发展报告》以及《工业和信息化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地图项目报告》。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系列标准体系聚焦减污和降碳重点控制领域行业,通过“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污碳协同减排、环境和经济效益双赢目标指标的筛选,规范和指导行业层面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水平持续提升,助力重点领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和引领绿色低碳产业链构建。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系列标准平台合作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系列标准平台合作

  《国家电网绿色低碳发展报告》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碳达峰碳中和促进中心主任王晓光发布,以国家电网优秀案例做为传播事件,从“绿色电力技术”、“绿色能源发展”、“绿色人文”三个层面,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电力能源行业履行承诺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工作,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及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工作中所做贡献,展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良好实践与成效。

  国家电网绿色低碳发展报告发布  国家电网绿色低碳发展报告发布

  本次论坛还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地图项目报告》,此报告引领工业行业从技术到产品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介绍了工业和信息化行业实现产业链穿透式治理,从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果。

  工业和信息化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地图项目报告  工业和信息化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地图项目报告

  英国对华事务全国委员会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项目负责人、中英氢能指导委员会主席Dr. Paul Jefferiss表示,中英氢能指导委员会旨在通过教育和对话加强对华相关事务的决策和交流,并致力于推动曼彻斯特实现绿色氢能普及应用。在2022-2025年,将提高商业合作伙伴的意识并建立信心,建立一条绿色氢能供应链,为工业、供热和运输部署绿色氢能。同时,寻求与投资者和其他机构建立伙伴关系,以获得人力资源、技术和实际经验。

  英国对华事务全国委员会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项目负责人、中英氢能指导委员会主席 Dr. Paul Jefferiss  英国对华事务全国委员会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项目负责人、中英氢能指导委员会主席 Dr. Paul Jefferiss

  海尔卡奥斯特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柴纪强提出,海尔坚持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引领者,为用户美好生活和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数字化、低碳化解决方案。近年来在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以及打造全流程绿色低碳生产体系方面都做出了积极努力。并期待与关注和支持中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各方建立更加广泛的联系,共同落实《巴黎协定》提出的全球共同目标,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不懈努力。

  海尔卡奥斯特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柴纪强  海尔卡奥斯特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柴纪强

  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签约记者Thomas W. Pauken II 表示,近年来新型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经济格局,使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数字时代。许多企业发现,通过向数字经济转型,可以在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提高利润,实现双赢。而中国在这几年间通过新技术的升级和创新,使得经济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采取务实和友好的方式来促进环保、改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签约记者Thomas W. Pauken II  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签约记者Thomas W. Pauken II

  晶澳科技碳管理及可持续发展部总监李京提出,在产业规模迅速扩张的背景下,光伏发电因其减排价值巨大,将成为未来最大电力来源。晶澳工厂通过使用比例超过92%的绿色电力,建设绿色工厂、制造绿色产品,并携手上下游伙伴建立零碳生态圈,为保护自然生态建设绿色地球做出了积极实践。

  晶澳科技碳管理及可持续发展部总监 李京  晶澳科技碳管理及可持续发展部总监 李京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产品BG战略与Marketing助理副总裁曾义表示,天合光能一直秉承着“让光伏造福全人类”的理念,在过去的几年里帮助世界实现减排1.35亿吨,销售网络覆盖150个国家和地区。从地形和能源储备角度出发,天合光能实施青海战略,实行循环经济与提高能效的措施,在实现供应链脱碳、拉动青海地区经济增长和解决地区就业问题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产品BG战略与Marketing助理副总裁 曾义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产品BG战略与Marketing助理副总裁 曾义

  COP全球低碳品牌100佳

  在边会中全球首次发布《全球低碳品牌100佳》。COP全球低碳品牌100佳聚焦全球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之所为,由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智库、北京融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院组织评选出全球前十名优秀企业品牌,评选结果:

  第一名:施耐德

  第二名:丰田

  第三名:现代

  第四名:宝马

  第五名:中国工商银行

  第六名:大众

  第七名:阿布扎比石油公司

  第八名:国家电网

  第九名:福特

  第十名: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评价旨在通过挖掘低碳品牌实践优秀企业,为行业树立榜样与标杆,推动各行业企业打造绿色低碳价值,提升品牌影响力,塑造低碳时代负责任的企业形象。《全球低碳品牌100佳》基于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五大品牌价值评估权威机构BrandZ、Brand Finance、Gbrand、Interbrand、World Brand Lab发布的各类品牌价值企业榜单情况,筛选出电力、钢铁有色、工程建筑、工业制造、化工等九类大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重点行业共计200家样本企业,通过对企业在低碳发展管理、低碳市场现状、低碳品牌表现、低碳发展表现四大维度的表现进行评价打分,最终选取排名前100的企业,形成最终《全球低碳品牌100佳》评价结果。以反映各行业企业在推动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及塑造低碳品牌形象过程中展示出来的竞争力、领导力、影响力。

  本次边会通过邀请绿色低碳和绿色产融合作方面具有典范实践的领先企业并组织进行发言与演讲,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推进减污降碳协同以及电力能源行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的积极努力与取得的成效。希望未来我们能够携手更多世界各地的领先绿色企业、国际环保组织,为减污降碳推进绿色电力做出更多贡献。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孙青扬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