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许春娣教授团队揭示短双歧杆菌M-16V可以缓解纳米聚苯乙烯引起的免疫紊乱

许春娣教授团队揭示短双歧杆菌M-16V可以缓解纳米聚苯乙烯引起的免疫紊乱
2022年11月28日 17:38

  2022年3月,国际著名学术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发表短双歧杆菌M-16V可能缓解纳米聚苯乙烯诱导免疫紊乱("Multi-omics reveals that Bifidobacterium breve M-16V may alleviate the immune dysregulation caused by nanopolystyrene.")的最新研究文献。该研究由迪辅乐医学研究基金YPRSP计划主席、上海瑞金医院儿内科主任医师许春娣教授团队在国内完成,李娜博士为本篇论文第一作者。

  纳米聚苯乙烯(PS)是一种常见的脆性塑料,主要应用于包装和建筑。 全球范围的广泛使用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增加了野生动物和人类接触的风险。据报道,PS可能通过盐进入人类的食物链[1],直接与宿主的胃肠道系统及其微生物接触,研究发现,小鼠暴露于5 μm PS(1000 μg/L)6周后,小鼠回肠和结肠中紧密连接蛋白的水平显著降低,PS改变了小鼠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导致肠道微环境紊乱。

  本研究通过一种包含表型和多组学分析的方法来检测了纳米聚苯乙烯(PS)暴露小鼠的分子干扰,发现PS(28天,1000 μg/L)具有改变肠道微生物组成、引发代谢紊乱、干扰氨基酸合成、激活Th2炎症反应和导致宿主免疫紊乱等作用。此外,研究还观察到一些与免疫失调相关表达的变化。

  另一方面,通过给予小鼠灌胃短双歧杆菌M-16V(2×108 CFU/天)后发现,短双歧杆菌M-16V可以显著抑制了Th2和Th17淋巴细胞亚群,并可以通过激活MyD88信号通路,促进Th1相关细胞因子IL-12 p70的产生。短双歧杆菌M-16V可以通过降低普氏菌属和Eisenbergiella属的相对丰富度来部分恢复肠道微生物的生态失调。

  综上结果所述,基于表型和组学的分析,本研究建立一个实用的评估框架,可以对PS暴露的不良后果及其作用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该方法还可用于评价其他环境微塑料污染物的毒性。本研究充分证实了短双歧杆菌M-16V可通过调控宿主-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发挥抗炎和免疫调节功能。

  这项通过M-16V菌株特异性机能缓解纳米聚苯乙烯危害的研究是“迪辅乐人体健康问题的微生态医学解决方案”科研计划的一部分,基于这个涉及上百项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庞大科研计划,迪辅乐生物(diprobio)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共同开展了多个科研项目。本次研究结果揭示了短双歧杆菌M-16V调节免疫的作用机制,并提出了微塑料污染与免疫紊乱间的潜在联系,为日后进一步开展免疫代谢相关机理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Li N, Wang J, Liu P, Li J, Xu C. Multi-omics reveals that Bifidobacterium breve M-16V may alleviate the immune dysregulation caused by nanopolystyrene. Environ Int. 2022 May;163:107191. doi: 10.1016/j.envint.2022.107191.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孙青扬

纳米微生物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