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混合用工新趋势下,企业人力管理战略将如何重构?

混合用工新趋势下,企业人力管理战略将如何重构?
2022年11月28日 13:02

  当前,我国经济产业结构逐步调整,第三产业在总体经济中占比逐年升高为应对第三产业对岗位灵活性的要求,以及用工成本的高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冲击,众多企业开始主动调整组织架构。把灵活用工与固定用工结合的混合用工模式,被誉为是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实现降本增效和精细管理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混合用工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趋势,据《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1)》蓝皮书统计,2020年采用灵活用工的企业比例同比增加近11%,达到55.68%,并且有近30%的企业表示稳定或扩大使用规模。

  相对于传统的固定用工而言,混合用工给予了企业和劳动者更多的选择权,尤其是在平台经济迅猛发展、人口红利下降的今天,混合用工模式更利于社会效率的提升。此外,新冠疫情使得“共享员工”模式兴起,国家也在扶持新经济形态企业开展灵活就业,企业对用人模式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而个人对灵活就业的接受度也在逐步提升。

  人口红利衰退,混合用工价值凸显

  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劳动力数量增长乏力的问题,人口红利的日渐衰退,加之企业对劳动者质量要求的提高,使得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愈发显著。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与传统单一的用工模式不同,混合用工是一种将固定用工与灵活用工相结合的新模式。灵活用工包括外包、众包、零工、合伙人等多种类型。相比长期稳定、企业雇佣的固定用工,灵活用工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更加灵活,既为个人创造了多元、灵活的工作方式,又让企业可以充分调用社会资源,降低用工成本。

  国家支持零工经济、灵活就业发展

  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零工经济、灵活就业成为国家稳就业、保就业的重要手段。2020、2021年两会频繁提及灵活用工;2021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支持灵活就业的措施,将推动面向灵活就业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职业伤害保障,取消不合理的收费罚款规定,为灵活就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年7月,国家八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提升效能,优化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的建议。各项意见相继出台,为创新的用工模式健康和可持续作出了铺垫。

  求职者观念转变,混合用工更受青睐

  混合用工模式为何被越来越多求职者所接受?据《2019年中国灵活用工发展白皮书》调研,求职者选择灵活用工有多种原因,包括“工作时间有弹性”“薪资福利良好”“喜欢的行业或岗位”“离家近”等,该模式下个人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工作,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

  △ 数据来源:《2019年中国灵活用工发展白皮书》  △ 数据来源:《2019年中国灵活用工发展白皮书》

  由“蓝领”向“白领”渗透,覆盖面更广

  疫情之下全球经济低迷,很多职场人都感受到了危机,尤其是人到中年的白领人士。根据统计,接近九成的“70后”、超过八成的“80后”,以及超过五成的“90后”都感受到了“中年危机”。而且部分企业的裁员也让大批量的“中层”进入了“求职大军”之中,这让有着车贷、房贷以及来自家庭压力的“白领”们感到头疼。

  目前,灵活用工已经开始渗透进一些中高端技术和职能岗位,比如:系统工程师、IT工作人员、财务、HR、法务等等,这些“白领”通过灵活用工,依靠着自身的知识、技能、经验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而对企业而言,减少了部分用工成本和用工风险——这使得“白领化”成为灵活用工的一大趋势。

  无论从个人职业发展、企业经营需求,还是社会政策层面,混合用工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根据HRoot调研数据,近3年来,美国灵活用工渗透率保持在32%左右,而日本更是达到了42%。相比之下,相同时间段里国内灵活用工渗透率仅为9%,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未来,国内混合用工将往哪些方向发展?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下,混合用工模式会为企业经营带来哪些机遇?

  2022中国零工经济高峰论坛(第二届)即将启幕

  聚焦当下,越来越多企业尝试混合用工模式,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的共识越发趋同。助推产业生态健康发展,探索混合用工发展新趋势,由薪宝科技及零工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多元重构 价值增长”2022中国零工经济高峰论坛(第二届)将于12月在广州隆重举行。

  去年首届零工经济高峰论坛以“权益保障”为主题,获得政府、学术界、头部平台、主流媒体共同关注和参与,今年大会将集合即时配送、到家服务、网约车、商超零售、餐饮服务等行业头部企业,以及境内外研究专家、投资咨询机构等从政策、经济、战略、用工、数字化、保障等剖析人力管理底层逻辑,共同探寻行业增长新机遇,精彩即将开启!

  (来源:新视线)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孙青扬

就业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