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25日召开的2022中国丝绸大会暨第二届中国桑蚕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河池市人民政府推出的“新华·河池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首期成果正式发布。指数将蚕桑产业与数字指标有机融合,量化评价蚕桑产业发展成果,引领产业创新发展,助力河池讲好“中国丝绸新都”故事。
河池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军说,河池市已成为广西桑蚕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形成了“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广西蚕业看河池”的发展新格局。
据河池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河池市桑园面积95万亩,连续17年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成功申报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蚕桑产业),荣获“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蚕茧产量16万吨,占广西的40%,约占全国的25%,占全球的23%,5个桑蚕茧就有1个来自于河池;白厂丝产量5978吨,占全国的15%以上,连续11年保持全国第一。
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背景下,农业现代化不仅需要基础设施建设“硬联通”,更需要产业数据信息“软联通”。指数是全球经济信息和国际传播领域最重要的数字化工具之一,在树立行业标准、建构话语体系、融通中外认知、推动要素集聚等方面,具有全方位功能和国际化属性。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张照新表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加强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运用,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指数副总经理宁宇博士介绍,“新华·河池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从产业实力、融合带动力、发展潜力和品牌影响力等四大方面构建指标评价体系,综合反映河池蚕桑产业发展水平,展现产业未来发展潜力。指数以2016-2021年为观察期,结果显示,河池市蚕桑产业发展呈现“五维提升”。
一是产业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总指数评价结果年均增长率为9.3%。河池在蚕桑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等多方面持续发力,形成了集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新趋势。
二是产业发展基础越来越扎实。河池通过“三大攻坚”,产业实力指数年均增长率为8.2%,产业效益逐步提升,蚕茧生产和生丝加工在行业中的地位愈加稳固。
三是产业融合发展达到新高度。2021年,产业融合带动力指数较2016年增长了64.2%,蚕农售茧收入和养蚕户收入均达到2016年以来的最好水平。
四是产业发展潜力逐年提升。2016-2021年发展潜力指数年均增长率为8.5%。通过推动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开发、人才培训以及科技投入,河池蚕桑产业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五是品牌影响力快速提升。根据大数据测算,自2016年以来,品牌影响力指数呈现明显上升态势,品牌公信度指数和品牌忠诚度指数保持了较好水平。
中国丝绸协会会长唐琳表示,“新华·河池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应用指数化工具,从四个维度对河池蚕桑产业发展进行全方位科学评价,为探索打造产业发展“晴雨表”和“风向标”,进一步擦亮河池“中国丝绸新都”品牌,促进“十四五”全国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极其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位于河池市宜州区城西工业园区的广西国色天丝产业园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该项目侧重于丝绸、练白、染色、数码印花生产。广西国色天丝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云表示,项目将从传统的初加工品向高附加值链条延伸,填补广西真丝绸炼染印生产的空白。
产业发展需要持续培育,指数需要持续运营。宁宇说,新华指数将进一步建立中国蚕桑产业发展的领先评估标准,向全球输出蚕桑发展的优秀样板,助力蚕桑产业链向全球延伸;加强精细化运营、传递指数声音,共同讲好河池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故事。
河池市委书记秦春成表示,河池市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抓创新、创品牌、拓市场”思路,主动承接“东绸西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以品牌化、集群化、平台化聚力打造辐射全球的“中国丝绸新都”。河池市将重点以宜州区为核心,加快桑蚕种养基地和茧丝绸精深加工园区建设,全面推进茧丝绸和纺织产业有效融合,培育千亿桑蚕茧丝绸产业集群,推动河池市由“丝绸大市”向“丝绸强市”的新跨越。
(来源:新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