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5 日,由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发起,阿斯利康中国支持,觅健患者平台协办的北京场“长存希望”肺癌患者支持关爱项目成功在线上举办。
肺癌一直有“癌症第一杀手”之称,非小细胞肺癌作为肺癌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健康问题。随着精准医学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已获得大幅度提升。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副秘书长崔晓英表示:“长期以来,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联动爱心企业和机构,一直致力于癌症患者的关爱和帮扶工作,以各种形式鼓励肺癌患者积极抗击疾病。希望通过‘长存希望’项目,能向更多人科普肺癌疾病管理知识,分享创新诊疗成果,帮助患者破除对肺癌的误解,坚持规范诊疗,最终实现长生存的目标。”
肺癌需要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近年来,肺癌的治疗领域不断有令人瞩目的新突破。肺癌驱动基因的发现,一举让肺癌的治疗迈入精准靶向治疗时代,让诸多肺癌患者实现生存获益。一位来自北京的患者在线分享了她的靶向药治疗经历,她说:“在确诊初期时,我做了两个周期的化疗,但效果却不是很好。在医生的建议下,我进行了基因检测,根据EGFR19突变的基因检测结果,改为单用靶向药物治疗,我的身体很快就有了好转。”
基因检测是帮助肺癌实现精准诊疗的关键环节,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胡兴胜介绍,靶向治疗是通过阻断能让肺癌发生的关键驱动基因突变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但能够导致肺癌的驱动基因有很多种,包括EGFR、ALK、ROS1等常见突变,以及MET等罕见突变。每个患者的驱动基因都不相同,适合的药物也各不相同。通过及时进行基因检测,能够帮助患者找到自己的肺癌驱动基因,选择合适的药物,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帮助肺癌患者获得更长生存。
“好药”先行,延缓耐药发生
不过,在靶向药治疗过程中,很多患者会面临耐药问题,第三代靶向药的正是为了解决一、二代靶向药的耐药问题而生。但胡兴胜教授却提醒患者:“很多人因此认为,为了避免将来无药可用,所以要把‘好药’放在最后吃,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在临床中我们也常常发现,当一、二代靶向药发生耐药后再使用三代靶向药为时已晚,而先使用‘好药’反而更有助于延缓耐药的发生。”
据了解,在以EGFR突变阳性晚期非小细胞的治疗中,目前一线使用三代靶向药已经显示出了相较于一代靶向药更优的数据。胡兴胜教授说:“如果在治疗的初期就把最新的三代靶向药一线使用,EGFR突变阳性晚期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会远远地高于一代和二代,总生存期也能超过三年,而且还能显著降低脑转移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进展和死亡风险。针对ALK突变的三代靶向药也表现出了同样的获益,研究显示,一线使用三代靶向药后,进展或死亡风险比一线使用一代靶向药低 7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也显著延长,并能够起到治疗和预防脑转移的作用。”
同时,胡兴胜教授强调,不论使用何种药物,在用药过程中都应该及时进行基因检测,如果发现耐药突变,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升总生存期。
规范化诊疗与全病程管理至关重要
虽然肺癌的靶向治疗已经获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但胡兴胜教授却表示,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有很多患者没能做到对肺癌的全程管理,有自行停药的情况,对延长肺癌患者的生命周期起到了极大阻碍。规范化诊疗与全病程管理对实现肺癌患者的长生存至关重要。
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与肺癌患者面临的巨大心理压力有关。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康复科主任唐丽丽指出,许多患者在确诊后,会出现紧张、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以及对于治疗副作用的担忧,选择以逃避处理问题,这就导致肺癌患者难以做到坚持治疗和全病程管理。
唐丽丽教授说:“抗癌之路漫长又艰辛,肺癌患者只能独自忍受身体上的不适,很容易在心理上进入‘绝望’的状态,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也会影响后续的治疗。我们都知道,保持乐观情绪可以改善肺癌患者的免疫和内分泌系统的工作状态,但要实现这一点,不仅需要患者多去了解疾病知识,消除对肺癌的恐惧心理,更需要来自家属的支持与鼓励,必要时还可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医师或精神科医生进行治疗。”
最后,唐丽丽教授强调,肺癌确诊后千万不要“自暴自弃”,只有配合医生治疗,做到全病程管理和个体化精准治疗,才能更好地缓解身体上的不适,同时改善生活质量,助力实现长生存。
(来源:新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