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与用户共创好车,凯翼昆仑预售火爆进行中

与用户共创好车,凯翼昆仑预售火爆进行中
2022年12月16日 17:01

  这是一个消费者主权崛起的时代,也是一个“用户共创”的时代。

  “用户共创”,在这几年迅速成为在汽车圈内的高频热词。从设计研发、新车上市到用车生活,我们看见越来越多用户参与的身影。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圈里,一家脚踏实地的车企用实际行动向用户“敞开心扉”,它就是凯翼汽车。从“产品思维”转向“用户思维”,从大数据画像、新品研发以及用户生态的建设着手,将“用户共创”进行到底。

  电动化浪潮中,凯翼汽车既有传统车企深厚的造车经验和工业基础,又具备革新商业模式和用户运营的潜力。说起共创,就不得不提凯翼汽车早年发起的“众包造车”,提出先进的智能互联概念,可以说是业内的共创先锋。

  面向新世代年轻消费者,凯翼汽车对于用户运营和用户共创的理解完全紧随潮流。要实现“用户共创”的前提是要拥有用户思维。在创立之初,凯翼汽车就从产品思维向用户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的转变出发,创新商业模式。在2015年,凯翼推出“众包造车”计划,就是一场全民造车运动,向社会征集新车的内外饰草图和效果图。众多汽车爱好者、专业达人、网友纷纷上传自己的作品参与其中,并接受公众的投票,此举突破了汽车行业“闭门造车”的传统模式,更彻底地实现了“用户思维”。现在,凯翼汽车仍坚持将汽车业推进到“用户参与时代”,让每个参与的用户同时具备创意者使用者以及合伙人的多重身份。

  让用户参与共创的前提,首先要挖掘出用户以及潜在用户群体。在信息爆炸、信息碎片化时代,想要精准洞察和预判用户内心真实想法,需要技术驱动和数据赋能。凯翼汽车与互联网巨头腾讯的强强联手,不止在于腾讯TAI 4.0智能座舱的打造,还在用户画像上进行战略合作。相比于传统形式区区数百人的市场调研样本量,大数据分析能够通过对海量的用户信息、购买行为等一系列数据的分析和建模,构建出凯翼汽车精准的用户画像,让凯翼汽车深入分析购车用户的人群特征,并在汽车质量、服务、设计、创新方面,对用户的真实需求做更深度、精细化的挖掘。

  和用户共创好车,离不开车企深入理解用户对造型设计、人性化配置、人机交互UI的真实需求,并将这些需求落地。在过去传统的产品思维模式下,用户只是产品的购买者、使用者,被动地接受车企方面的价值输出。然而,凯翼汽车秉持“用户需求是企业实现价值”的用户思维,正逐步将产品研发的决定权交给用户,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研发的各个阶段,让用户成为创造者、贡献者。

  以凯翼昆仑为例,从产品定位、车身尺寸、造型设计、内饰风格、色彩搭配、配置选择甚至命名,都有用户参与的身影。每一项功能配置和设计改动,都是基于用户选择而非仅仅是专业研发人员的判断。凯翼昆仑是凯翼汽车第一款由用户共创产生的精品车型,后续凯翼汽车还将推出更多基于用户共创的优秀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车企不仅要深入理解用户需求,也要懂得适当地引领用户的需求,最终通过技术实现产品落地。而凯翼的底气和实力则来自位于四川宜宾的智慧工厂。其延续大厂奇瑞汽车的技术基因和工业基础,具备造型开发、平台开发、整车/系统/零部件设计开发、试验试制等乘用车全系统开发能力,以及新能源整车开发和智能网联开发能力等。

  除了加强用户与车企互动交流,凯翼汽车也为每个凯翼家人打造了一个有趣、好玩、分享的车友圈。今年10月,凯翼汽车APP上线,既能通过用户个性化的前装及后装配置选搭,实现用户千车千面的专属风格,又构建围绕人、车、生活的生态构建,在汽车产品之外,为用户生活带来更多乐趣。

  凯翼汽车APP拥有社区、爱车、生活三大核心板块。在社区板块中,用户可通过动态、资讯、社圈交流,在车友社群中寻找到归属感;在爱车板块中,一站式选车及个性化配置选搭、购车、控车、用车,实现人、车、生活的智慧连接;在生活板块中,用户可以参与到丰富的车友活动中,用积攒的积分权益在KAIYI Life商城购置生活好物,在线上沉浸式体验用车生活。这不仅将提升凯翼车主忠诚度、参与感、活跃度,也为更多车主创造新的附加权益,让凯翼汽车的生态圈有了专属的价值和意义。

  凯翼汽车将品牌价值、产品体验、用车生活、车主权益相融合,真正做到与用户共创、双向奔赴。 凯翼用户们通过同一个汽车品牌而结缘,他们主动、活跃、热情、创造,因共同的爱好、追求、生活方式而凝聚在一起,这是凯翼汽车所正在追求且正在努力打造的用户生态圈。

  目前,凯翼昆仑已经开启预售,收获一波超高人气。凯翼昆仑的惊艳亮相,也是凯翼汽车始终坚定“用户思维”和“用户共创”必然成果。

  (来源:新视线)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孙青扬

凯翼汽车凯翼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