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专访南京传媒学院胡楠:"人类智识+人工智能"双轨制传媒教育变革逻辑

专访南京传媒学院胡楠:"人类智识+人工智能"双轨制传媒教育变革逻辑
2023年01月11日 18:21

  全球传媒业在新闻传播领域呈现出智能化演进的态势,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内传媒业的应用也日新月异,这对传媒教育中的智能化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记者专访了国家级课题《教育教学中现代传媒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的主持人、2022年度‘“十四五”传媒教育先锋人物’的获奖者胡楠。先锋是指那些引领潮流、开辟新天地或建立新事物的人。‘“十四五”传媒教育先锋人物’认可并表彰那些在传媒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个人,他们在教育实践中开辟了新天地。换句话说--他们是“改革传媒教育”的先驱者。胡楠表示,“改造传统传媒教育,构建人工智能超级生态将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

  结合最新研究The Emotional Value Analysis in Social Network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胡楠介绍,“人工智能学科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研究如何让计算机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其目标是帮助人类以更高效的方式进行思考与决策。”结合在研课题《教育教学中现代传媒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胡楠指出,人工智能有望改变传媒业,重塑整个传媒业工作流程。在未来,人工智能将被整合到媒体运营的各个方面。人工智能自身和它在媒体行业的应用都远未成熟。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给传媒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影响和重塑了传媒教育体系中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教学方法等基本问题。胡楠最近的研究系统地整合了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媒体教育场景、教育思维的深度匹配问题。她的研究提出了"人类智识+人工智能"双轨制教育改革模式,以人工智能为新引擎,助力媒体教育改革。相信研究面世不久后将成功解决新时期智能传媒产业需求与传媒人才供给不匹配的困境,为智能传媒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一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

  人工智能场景:传媒教育课程的创新需求

  胡楠首先介绍了中国媒介融合的政策背景和人工智能新闻应用的技术背景,并以新华社的“蜡笔小新”、美联社的WORDSMITH和跨年晚会的AI合成主播等实例说明了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的应用。

  然而,反观教学,传媒教育仍以传统的课堂作为其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景,目前的传媒教育场景很难满足培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教室、演播室和录音室仍然是主要的教育空间,而教学实践的空间则相对封闭、狭窄。智能教室、在线学习空间、创意工作室和全媒体中心的新教育格局有利于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教育形式,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消化过渡到主动的知识获取,从而实现对一专多能的创新性传媒人才的培育。人工智能场景与传媒教育场景紧密结合,相互对接,使学生提前适应并有效融入智能时代的媒体行业和媒体工作。

  人工智能思维:传媒教育人才培养的衔接之路

  大学是思维的启蒙地,今天的人工智能技术和智能媒体市场是推动媒体教育反思的轮毂。在智能传播环境下,只有具备人工智能思维的传媒人才才能对接未来产业市场,以创新为导向的人工智能人才专业教育将是未来传媒教育的主要方向。胡楠表示,传播学视角的理论根基在于,传媒学科不是技术的发展,而是技术的应用,只有回归到应用技术的概念,才能有足够的专业自信。只有具备了初步的人工智能思维,传媒专业的学生才能真正进入智能媒体市场,进入智能产业,进行新媒体产品的操作和应用。之于人工智能教育场景和培养学生人工智能思维的传媒行业教师,应重视人工智能概念与媒体教育的对接。智能时代的传媒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传媒学生的人工智能思维。

  胡楠提示传媒教育者,人工智能的反面是值得深思和警醒的滚滚沙尘,人工智能技术在某些方面接近人类,但其核心与教师有根本的不同,不能模仿真实的感情交流和人际沟通。传媒教育的情境性、非逻辑性注定了目前“人工智能+传媒教育”产品难免存在误差或缺陷。教师和学生不是机器、数字或符号,而是将理性和敏感性与人类尊严和个性相结合的生物。因此,只有人工智能结合人类智识,才能从根本上创新传媒教育体系,解决传媒教学活动与智能产业发展不匹配的人才供需困境。

  (文/吕书桐)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孙青扬

人工智能南京市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