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管院高层管理教育中心主任邵勃说:“越是在晦暗不明的时代,人的独特价值却越应该得到持续挖掘。一套基于历史,基于思辨,基于人类过往文明结晶的观念体系,是对抗信息过载的现实世界强大的工具。审视“人”的独特价值,形成独特的人文感受力,从未显得如此迫切。”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句孔夫子在两千年前的“夫子自道”,在新一轮技术爆炸的当今,正可以描述现代人独具的知识焦虑。如果说25年前发轫的互联网革命,使人类首次置身于数字化信息的大海,“自我”这个人类独有的概念,经历了消解与重塑,那么眼前在AI技术突破的黎明之际,我们有理由担心“自我”正在被抛入冰冷的技术迷宫当中,面临着无可安置的困境。与此同时,世界格局与社会环境的撕扯与断裂,还在不断冲击着我们长久以来习惯的心灵平静,并由此感慨历史之于个体的庞大影响力。
在这样的时代中,许多人第一次迫切地感到需要铸造人生大船之“锚”,希望自己能在海德格尔所谓“被抛的处境”中安顿下来,找到内心的压舱石,以应对生命和思想深处逐步涌现的风浪;在各种知识与观念的碰撞中,扩展个人的思想边界与能力边界。同时,我们也与古代圣贤一样,有着人之为人的基本冲动,那就是不可遏制的力图通过学习,实现思想对于现实世界的超越。
碰撞与融合的思想进化
与科技进步主义的明确性相对照的,是政治与社会的巨大不确定性。34年前,冷战高墙出现松动迹象后,弗朗西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一书中宣告人类历史的意识形态斗争已终结,并获得广泛认同。然而,近些年来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一问题仍悬而未决;民主制度也面临局部挑战。社会变革、种族问题,部落主义,战争动荡带来全球格局与区域性的变化,导致商业世界不断打破边界、进行模式裂变,这让我们的人生选择与思想进化之路面临更多选项和分岔。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近期出现的“缺口式”突破,将我们带到了进一步开拓大脑功能、多维度反思自我的临界点。ChatGPT已实现对插件的初始支持,可以成为个人的“第二大脑”。刚进入数字时代不久的我们,又被集体抛入“GPT时代”。人创造了机器与科技文明,但人与技术的“对视”场景将不可避免,两者关系将如何演进,目前也缺乏有说服力的推断。
然而,越是在晦暗不明的时代,人的独特价值却越应该得到持续挖掘。一套基于历史,基于思辨,基于人类过往文明结晶的观念体系,是对抗信息过载的现实世界强大的工具。审视“人”的独特价值,形成独特的人文感受力,从未显得如此迫切。
“漂泊中的灯塔之光”
可以说,每个人都“漂泊”在观念的海洋里,观念的理解与塑造持续于我们的一生。我们也永远处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观念影响了我们解读世界、认识自己的方式。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提图指出,“对事物的看法,而非事物本身”更影响人的判断与情绪;我们需要吸收什么样的观念,才能迭代与提升判断力?才能多维度地认识自己?才能铸造阻止我们随波逐流的铁锚?
作为观念与知识的传播者,复旦管理学院与复旦哲学院为这个充满“漂泊者”的时代设立了泓复学堂。“全球商业·思想家”课程剖析了组成现代世界的八大要素——即国家、政治、社会、经济、科技、伦理、宗教、文化,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追溯其哲学层面的思想逻辑,并将这些纷繁复杂的要素嵌入商业实践和企业战略中,通过思想碰撞与多维度融合,触发常规管理逻辑的跳跃,帮助探索者在商业与社会发展的断裂点上识别可能随时相遇的机遇。
在这里,思维的孤岛将被彻底打破,中国当代人文科学的领军人物以世界600余年来哲学、经济、历史等各主干学科的奠基性著作为线索,以思想巨匠们的精神历程为视角,追踪历史源头,鉴往知来。“商道致远”之旅充满各种变数,思想的灯塔将帮助漂泊者避开礁石与辨明方向。“全球大变局下的企业战略规划”涉及哪些关键框架的搭建?“前沿技术创新如何重构商业格局”?世界处在加速发展中,我们也需要扩展更大空间,让知识与观念、让思维与智慧有充分舒展的领地,让更多可能性与创意迸发而出。我们将更频繁地置身于新体验,将感知过程从以往经验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刺激大脑做出全新判断。
作为思想碰撞的催化剂与深层思维的养料,“1+2”式经典研读贯穿课程的全过程,即在精选一本与现代世界紧密联系的经典著作的同时(如波兰尼的《大转型》),同时选一本其理论来源的经典作品(如熊彼得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以及与之思想相对立的经典作品(如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在不同经典文本的参照与对比中,深化现代世界问题的多重面向,以更有力的思想对撞激发能量,触发个人的思想进化与超越,塑造日常思考之外的“第二大脑”和心灵体验。对领导者来说至关重要的综合思维与共情能力,也将在持续学习中得以增强。也许,我们还会更加认可《未来简史》中提出的通过生化操控方式获得快乐与幸福,更清晰地认识到“人文主义革命科学=体验X敏感性”。
在系列原点理论的学习之后,涵盖波士顿、威尼斯的“文明原境”之旅,将深入观察现代世界的重要文明生发地和断裂点。文艺复兴如何推动了数学、物理、天文、生理学等学科的跨越式进步?当今的科技重镇波士顿,如何从400年前的“五月花号”、100多位英国清教徒起步,如今发展为航空、机器人、医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全球领先者?我们如何在“经天纬地”的探索中,更明晰地看清世界与自己?
“自由而有力的灵魂”
当我们被集体抛入不断深化的数字时代时,这种“被抛”也为超越自身打开了机遇。在看似被动的接受之中,我们要思索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其独特价值何在?要追寻所谓“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则需要通过培育内心的力量,向着高处追问存在的意义与真理,并不断达至更高处。
“读书坚持自由而无用”,其真正的含义,是读书并非为了用于他人所规定的目的,而是为了自己独立的生命体验;读书不是为了找寻他人给出的答案,而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大的思想自由。这种“无用”并非源于庄子的思想——使自己变成无所可用的樗树,而是康德坚持的“人非工具而是自身目的”。
对个体而言,自身目的可能千差万别;但生命力的体验,可谓一种“通用”目的,它贯穿于绝大部分人的一生。自由能让我们体验到更强的生命力,生命力也是卓越领导者的特质之一;更强的生命力,也让我们获得更多自由。我们的自身目的,也需要不断审视与迭代。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对文学与历史知识的探究,看似无用,实际却是塑造人的内在价值体系的基石。欧美的许多顶级学府,都开设类似《人文文学》(Literature Humanity)、《现代文明》(Modern Culture)的基础课程;相形之下,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中,却始终缺失厚实人文板块,使今天大量的“高级职业人”,在中年以后,忽然发现自己和下一代一起,陷入某种精神荒原,对于“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感到惘然并且无力。这种无力感最终也将限制个人在其从事的事业上的高度。
现实世界的塑造,需要有力灵魂的支持,需要深厚思想资源的背书。借助良师,名著,益友,一个“自由而有力的灵魂”,将带领我们穿越现实迷雾,在人类文明的观礼堂中逡巡,在必然性的世界中翱翔,最终实现心灵世界与外物世界的统一,实现生命的价值,在人类传承的序列中找到自己永恒的位置。
(来源:看头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