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资深建筑设计师李雪峰:科技赋能行业发展

资深建筑设计师李雪峰:科技赋能行业发展
2023年08月15日 09:29

  随着世界认知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建筑设计领域正迎来一系列深刻的转变。一方面,设计理念得到不断深化,文化内涵、可持续设计、绿色建筑越来越受重视。另一方面,智能化技术的冲击也为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变革,GIS、BIM、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等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着行业的方方面面。对于建筑设计行业未来的发展,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李雪峰表示,建筑设计行业发展需要顺应世界科技与产业发展大势,执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以创新技术寻求更高效发展。

  

(资深建筑设计师李雪峰)

  李雪峰毕业于国际知名高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专业,是建筑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毕业以来,李雪峰一直奋斗在建筑设计领域前沿,专注于行业创新设计和相关智能技术的研发工作。作为国际建筑设计领域的“新星”,李雪峰是雅居乐中山翠亨新区北塔项目、韩国首尔大型住宅商业综合体项目、太平桥新天地塔楼项目、重庆金融科技总部等数十个大型知名建筑项目的核心成员,拥有着极其丰富的国际项目行业经验。其中,他主导的雅居乐中山翠亨新区北塔以460米的超级高度成为新区第一高楼,不仅无缝集成了企业总部、商业空间、豪华五星级酒店、文化娱乐场所、高端公寓等多个功能场所,还以其独特的设计成为中山市的标志性建筑。作为雅居乐中山翠亨新区北塔项目的主设计师,李雪峰在项目中展现出了自身在建筑设计领域的杰出才华和过硬的专业实力。别具一格的设计理念和超前的创新思维为雅居乐中山翠亨新区北塔项目注入了独特的魅力,使其不仅仅是一座高楼,更成为了一座城市走向国际的标志性象征。

  

(雅居乐中山翠亨新区北塔)

  “未来的建筑设计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环保性,建筑将与城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更加完整的生态系统。建筑的设计将更加注重人性化和舒适度,将更多的元素融入到建筑中,例如自然光线、空气流通、社交空间等等。”李雪峰表示,文化融合与创新理念将成为未来建筑设计发展的关键。在新的发展中,可持续性设计、绿色环保、文化内涵等将成为重中之重。

  “建筑的魅力并不仅限于华丽的外表和结构,更重要的是其中的理念。当冰冷的建筑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也就拥有了超越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李雪峰指出,建筑的内涵远胜于外观和结构,内涵的深化使建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命力。在对建筑设计理念深化进行解释的同时,李雪峰也指出,建筑设计领域的未来在于将科技与创意有机融合,数字化是行业的新热点。“高新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对于建筑行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从GIS地理信息系统到BIM建筑信息模型,再到虚拟现实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这些智能化工具正在从各个角度重塑着行业,为行业带来全新的生机。”李雪峰表示,智能技术的应用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加高效的工作手段,同时也赋予了设计师创造出更具创新性和前瞻性作品的能力,赋予了整个建筑设计行业更多的可能性。

  当被问到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持建筑设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时,李雪峰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在我看来,理念和技术是关键。建筑设计行业需要不断挖掘深层次的设计理念,将建筑视作文化与艺术的交融,以丰富的内涵赋予建筑更大的情感和情趣。同时,紧跟时代的科技潮流,将前沿技术有机融入设计过程,能够为建筑赋予更高效、智能和创新的特质。”李雪峰强调,敏锐的洞察力和持续的学习也是保持竞争力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建筑设计师需要保持对社会变革、人类需求和技术发展的敏感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紧跟最新的设计趋势和技术进展,是不可或缺的追求。

  “跨界融合也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之一。建筑设计不再孤立存在,它与艺术、工程、环境等领域的跨界合作,能够创造出更为丰富多元的作品。从文化、历史到科技、可持续发展,各领域的融汇贯通将使建筑设计更具创新力和独特性。”李雪峰进一步指出,保持核心竞争力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创新的思维和与时俱进的行动。只有在不断探索和进化中,建筑设计行业才能够在变革的浪潮中不断发展,持续地为人们创造出更美好、更有意义的建筑环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于建筑设计行业而言,也不例外。“技术的革新将推动建筑设计行业全新格局的形成,助力建筑设计进入更大的世界舞台,我将继续为之而努力。”李雪峰以简短但铿锵有力的话语结束了今日的访谈。(文/黄柯林)

  (来源:News快报)

责任编辑:孙青扬

建筑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