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当Peter Weckesser再次到访中国时,这位全球500强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首席数字官给自己取了一个很接地气的中文名字:彼得·韦恺哲。即以其姓名谐音,又蕴有才华、责任、开放之意,或亦寄托了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发展期待。
这是自2023年以来,韦恺哲第二次拜访中国。这种频繁与器重,尤显特别。“在施耐德电气‘中国中心’战略机制下,公司会围绕研发、供应链、生态圈、人才四个方面进行加大投入。”韦恺哲向媒体表达了施耐德电气加码中国的决心。
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首席数字官彼得·韦恺哲
于1987年进入中国的施耐德电气,从渤海之滨一家不足百人的小型合资工厂起步,直至今天将中国开拓成为其全球第二大市场。中国市场对施耐德电气而言愈发重要,在华布局持续加码。11月27日,施耐德电气无锡绿色智慧产业园正式破土动工;7月,施耐德电气上海康桥工厂三期工程落成;稍早前,施耐德电气更将两大研发中心和一个世界级的实验室落地中国。
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突破50万亿,占GDP比重超过40%,数字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向上裂变的引擎;2023年,GPT在全球掀起AI大模型的浪潮,AI正在成为数字化这枚火箭创造加速度的燃料。与此相呼应的是,中国市场在施耐德电气集团中的位置也进一步升级,成为全球“多中心”之一。
数字化、AI、创新,这是韦恺哲中国之行挂在嘴边最频密的词语。无论是拜会上下游供应商及客户,抑或是接受媒体群访,他都成为施耐德电气践行数字化、拥抱AI的重要宣导者,他希望施耐德电气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更多的中国企业,他也期望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共同携手更多的创新。
百年施耐德电气厚植数字化所积累的案例、数据、知识、经验和生产智慧,使得公司有能力成为实体产业的数字化哨兵、AI瞭望者。韦恺哲直言,施耐德电气正在拥抱AI,为此,施耐德电气于7月在北京设立AI创新实验室,数字化和AI人才的招聘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公司的中国AI生态圈伙伴正呈几何级增长。
百年施耐德电气的中国数字化实践
中国实体产业的数字化浪潮正在呼啸而来,无论是工业4.0,抑或是疫情的驱动,甚或是产业升级的竞争使然,中国实体经济特别是传统的中小企业们,开始被数字化时代的潮流推动着,纷纷开始拥抱数字化。
作为光电业巨擎,2016年舜宇光学开始与施耐德电气合作。基于 EcoStruxure™ 架构与平台,施耐德电气为舜宇光学提供了从咨询、运维到后期维保检修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以及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使得舜宇光学实现显著的提质增效。比如,在设备数量3倍激增的情况下,功通过100%的数字化监控,实现后勤管理团队0人力增配。
舜宇光学董事长叶辽宁对施耐德电气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予以盛赞:双方的合作,实现了从关注效率到绿色可持续的跨越,合作范围也从舜宇光学余姚总部推广至全国,“2021年更是复制到越南基地,实现了从中国向世界的赋能”。
在上海傅雷图书馆,通过施耐德电气能源管理系统的运用,图书馆实现了对能源消耗的监测,完成峰谷电价优化使用,并对光伏电能使用时段做出了合理安排。9月,傅雷图书馆获颁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LEED净零碳认证,成为世界首座LEED净零碳认证图书馆。
这样的案例,在过往多年中,已有上百个呈现。此中,有东风商用车、上海华谊、三宁化工等传统制造业,有小米集团、麦克奥迪电气等新型制造业,甚至是星星充电、吉利科技(长兴)数据中心这样的“隐形冠军”,他们都在写就用施耐德电气来数字化改造制造业每个链条的真实故事。
施耐德电气用这样的故事在为市场做教育,每一个真实的案例都是施耐德电气数字化融入到实体经济中的宣传书。
韦恺哲解释,施耐德电气有完整的两个数字孪生:工业数字孪生,以AVEVA软件为代表;能源数字孪生,以ETAP软件为代表。两个孪生均基于EcoStruxure平台,能够实现覆盖从设计、建造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场景。通过集成软件和服务等各个领域优势,施耐德电气形成了推进企业“数实融合”的“一体两翼”。
“数实融合”说易行难,企业数字化转型挑战重重。据统计,全球有70%的工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遭遇失败。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数字化服务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张磊表示,现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正愈发务实,更多的企业开始关注ROI(投资回报率)。公司给客户提供的解决方案,有明确量化的指标,譬如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员工效率提升30%以上,能耗降低15%左右。
施耐德电气既是践行者,也是赋能者。
目前,施耐德电气在全球拥有93家“零碳工厂”,在中国拥有 19家“零碳工厂”、15家被工信部认定的“绿色工厂”和12家“碳中和”工厂,1家灯塔工厂,18家智能工厂和智能物流中心。
以施耐德电气北京中压和低压工厂为例,基于EcoStruxure三层架构与平台,该工厂实现了全面数字化转型和能效提升:13%生产效率持续的提升,8%能耗的降低,15%质量问题的降低,实现0 配电故障。
再比如,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基于EcoStruxure平台,助力工厂实现全供应链的可视化及全生命周期的节能增效:在确保系统100%安全可靠运行前提下,实现100%绿电消费,运营阶段度电成本降低7%,节省仓储空间多达52%,年生产效率提升14%,并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评为“端到端灯塔工厂”。
实体产业中的AI瞭望者
在全球范围内,AI大模型军备竞赛已经打响,将带来新一轮的应用爆发和生产工具革命。比尔・盖茨将ChatGPT的发布比做互联网的发明,英伟达CEO黄仁勋认为“AI迎来iPhone时刻”。
“如果一家企业不去拥抱AI,可能在未来会被时代所淘汰。”韦恺哲透露,施耐德电气在多年前就开始布局AI,早就设立了首席AI官,现在有一个300人团队的AI Hub,包括AI工程师、数据分析师。他们有两个责任:第一,利用AI优化施耐德电气自己的业务流程,其中包括财务流程、HR流程、工业链流程”;第二,把AI嵌入到公司的产品,让产品是更加有竞争力的,为客户赋能。“比如说微网的优化,数据中心的优化,预防性维护,这些都是我们在AI领域的实践”。
在2023年施耐德电气创新峰会上,施耐德电气发布企业级一站式、场景化、开放性的AI模型生产与运维平台EcoStruxure™ AI引擎,将能源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专业知识融入AI模型中,为业务专家、数据分析师等用户提供低代码乃至零代码的AI应用。
目前,EcoStruxure AI引擎已经应用在各类细分场景中,施耐德电气行业专家基于自有产品打造了标准的应用套件,如基于AI的冷源侧设备智能控制,设备预测性维护等,面向不同应用场景已推出20多个工业级AI模型,覆盖智慧厂房,食品饮料,汽车制造等多个行业,可直接部署开箱即用。
在实际应用中,施耐德电气首先从内部革新做起,先在内部工厂跟物流中心进行实践。在内部跑通,再往外赋能客户。目前的AI引擎的很多场景,都应用在施耐德电气的全球供应链,包括其在全球的187家工厂。
譬如,施耐德电气北京中压和低压工厂通过节能改造和基于EcoStruxure AI引擎进行能源系统优化,过去三年能源消耗降低了10%;AI创新应用“云-边协同AI工业视觉检测平台”率先在施耐德电气武汉工厂上线,将生产线的误检率降低到0.5%以内,并实现了零漏检率。
EcoStruxure AI引擎作为一个新数字化生产力工具,在今天轮廓也开始清晰:如果把数字化解决方案看成是一部手机,电气硬件相当于手机硬件,EcoStruxure AI引擎与手机操作系统操作类似,平台对应应用软件集合的APP STORE。以实体产业而言,一端以优异的硬件和软件不断拓展实体企业的用户数规模,一端则以平台连接着以AI开发为主的第三方应用组织。
第三方组织,在施耐德电气的定义中就是生态圈,即上下游合作伙伴。这个生态圈分成三个层级:支持对外API接口,直接跟企业的业务系统能够对接;第三方AI创业伙伴们,入驻到施耐德电气的AI平台上;亚马逊云科技等云服务企业。
“生态一定是施耐德电气做转型或者说做数字化业务的关键群体。”韦恺哲说,在中国施耐德电气也有自己的生态圈,像阿里云、AWS这样的合作伙伴。“同时,我们还有一些IOT技术的合作伙伴”。
结语
作为拥有187年历史的企业,施耐德电气历经四次时代变革以及不断的自我创新,已从钢铁工业转型为拥有软硬件一体化技术的数字化专家。如今,数字化相关业务已占总营收的50%以上。
韦恺哲认为,在数字化方面,从2020到2030年,IOT设备数量将增加至6倍;在电气化方面,电能需求将呈现指数级增长,每十年可能达到100%。“在这两大趋势下,我们希望能够助力客户实现数字化以及绿色低碳的双转型。
“我对中国有很高的期许。”韦恺哲表示。
如今,中国市场已经成为施耐德电气全球市场最重要的供应链基地,更是四大研发基地之一、创新的源泉。作为全世界工业门类最全的工业大国,中国拥有完善的工业和能源体系,再加上众多的研发人才,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数字化创新故事才刚刚开始。
(来源:News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