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战前日本毒气制造基地:曾有千人从事毒气生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16:53 国际先驱导报 | |||||||||
展览馆内部展品。蓝建中/摄 从1929年到1945年,这里共生产了6500吨毒气,这些毒气曾被运往阿图岛、南方战线和中国战场 国际先驱导报驻东京记者蓝建中报道 在“8·15”日本二战战败日前夕,记者从广岛出发,来到带有神秘色彩的“毒气岛”。 毒气岛的正式名称是大久野岛,位于日本本州岛与四国岛之间的濑户内海国立公园,状如一片芭蕉叶漂浮在海中。
岛上绿树丛生,只有稀稀拉拉几个游客在这里游泳、钓鱼或是写生。在离大久野岛码头约200米的地方,就是建于1988年的大久野毒气资料馆。这是一栋两座房子连在一起的样式的建筑。也许大家都是冲着度假来的吧,同船来的人都各奔东西,只有记者一行进入馆内。 历史展馆人迹罕至 资料馆面积不大,只有约200平方米,左边一栋是实物和图片陈列室,右边一栋是可容纳百余人的录像室。里面只有两三个观众在参观。进入陈列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制造毒气的器皿,如冷却器、液体输送管道、溶解槽等。四周的橱窗里,有各种防毒面具、橡胶作业服、各种毒气弹残骸及图片和资料。 展览展出了一些日军当年在中国从事毒气战的照片,有一张是头戴防毒面具的日军端着刺刀行进在上海街头、一张是日军头戴防毒面具在山西作战。馆内还收集有日中战争时的化学战记录和中国方面对日军化学战提出抗议的资料等。还有一张中国受害者的照片,介绍的是1982年的时候一个中国人在挖排水沟的时候接触到毒气弹而受害的情形。据馆内资料介绍,之所以选择在这里生产毒气,是由于四周临海,不仅可以保密,而且毒气泄漏和污染不会对邻近的居民产生危害。同时岛屿远离东京,即使发生事故,也能确保东京的安全。 漫步岛上,仍能不时看到毒气生产的遗迹,例如炮台、当年储藏毒气的仓库、毒气工厂的发电所等等。它们都已经是斑驳陆离、野草丛生,并严禁游客入内。岛上的废墟似乎并未引起游人多大的兴趣,只有偶尔一两个或步行或骑车的游客经过,看到记者在仔细观看,也过来好奇地看上一眼。 “毒气岛”在地图上隐身 大久野岛本来是一个散布着农田和民居的和平小岛。但是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对外扩张改变了小岛的命运。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开始在岛上建筑炮台“防范中国的进攻”。1926年,日本在陆军科学研究所新设了第三部,开始正式研究化学武器。1927年,日本政府将岛上的十几名居民、炮台看守和灯塔看守以及墓地等设施尽数外迁,开始在岛上建设军工厂。 日本的这些活动都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为了保守机密,当时的大久野岛甚至从濑户内海的地图上消失了,没有陆军大臣的许可,任何人绝对不能上岛。馆内展品显示,当时一个被动员在这里工作的学生因举报一个乘船通过岛屿附近的游客拍摄了大久野岛的照片,而因“防谍有力”而受到奖赏。 1929年,毒气工厂正式开始生产毒气,最初的作业人员有80人。当年实行的是两班制,其间有一小时是交接班时间,相当于要工作13个小时。一直到1945年战败投降,这里的工厂共生产了6500吨毒气,包括芥子气、路易氏气、氰酸等等。据女馆员介绍,“这里生产的毒气足可以毒死全人类”。 当时工厂实行军事化管理,工人只有服从的义务,禁止向上司提问,工人之间也不能随便交流。资料显示,这些毒气曾被运到了阿图岛、南方战线和中国战场。仅仅在1939年8月和1942年8月,就分别向中国齐齐哈尔运送了3吨氰酸。在日本临近战败的1945年初,困兽犹斗的日本政府还开始生产气球炸弹,利用西风气流漂流到美国,曾造成美国西海岸发生了多起山火。 千人从事毒气生产 大久野岛毒气工厂是前日本陆军化学武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设在东京的陆军科学研究所负责研究与开发,设在大久野岛的兵工厂负责大量生产毒气,设在九州的曾根兵器制造所负责装填毒气弹,设在千叶县的陆军习志野学校负责培养训练从事化学战的官兵。毒气生产量是随着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而逐渐增加的。1937年以前,岛上只有约200人从事生产,但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工人一下子增加到了1000多人。当时,在岛上生产的多是从大久野岛附近招募的居民,随着战局的恶化,很多学生也被动员起来。 战后,在美军指导下,进驻四国中部的英联邦军队委托帝人公司的三原工厂负责销毁储存在大久野岛上的大量毒气,或是被密封起来投入深海,或是用混凝土固封在山洞中自然分解,或是焚烧销毁,岛上的厂房则因被毒气污染而绝大部分使用火焰喷射器烧毁拆除。但即使在1963年作为国民度假村正式开放以后,也仍不时有残留的化学武器被发现。 乘船离开大久野岛,看到海上的点点渔船,恍若隔世,不禁更让人感受到和平的可贵,也让人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更加难忘。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