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投弹1万吨!二战美军3800架战机轰炸德国为诺曼底铺路

投弹1万吨!二战美军3800架战机轰炸德国为诺曼底铺路
2018年07月06日 00:02 参考消息
原标题:投弹1万吨!二战美军3800架战机轰炸德国为诺曼底铺路

参考消息网7月6日报道 美国“勇士专家”网站6月29日发表了克里斯·奥斯本的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空军对受到削弱的纳粹空军发动大规模“大星期”袭击,为登陆日作准备》的报道。

在“诺曼底登陆日”(D-Day)之前,美国航空兵的数百架B-17“飞行堡垒”轰炸机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协同攻击。它们受到敌方德国空军战机的多次打击,设法避开危险的纳粹地面防空武器,并用炸弹轰炸德军目标。

在美国纪念欧洲胜利日73周年之际,历史学家、退伍老兵和美国的爱国者都不由得忆起这些攻击的危险、牺牲和胜利。

空军历史学家告诉本网站,1944年2月的这次行动被称为“争论行动”。在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日”前几个月,盟军对德国飞机总装设施和工厂发动了大规模的轰炸行动。

这次行动又称“大星期”行动,针对的是波兰、奥地利和德国的纳粹目标。

美国空军历史档案部门的罗伯特·奥利弗博士在接受采访时告诉本网站记者:“到25日‘大星期’结束时,B-17‘飞行堡垒’和B-24‘解放者’进行了大约3800架次的飞行,投掷了近乎1万吨的弹药,大致相当于第8军前一年投掷的数量。”

奥利弗解释说,在这种情况下,“大星期”相当于诺曼底登陆空中部分的早期非官方开端。他写道,到诺曼底登陆时,美国空军和英国皇家空军已经具备了空中优势。

奥利弗解释说:“(“大星期”的)突袭行动导致德国工业出现分散、效率低下以及总装线容易受到运输中断的影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二战美军B-17轰炸机群密集投弹。(图片来源于网络)

超过1万架盟军战机支援诺曼底登陆,而之前的“大星期”袭击的成功令登陆行动如虎添翼。

奥利弗写道:“美国空军的A-20、B-17和B-24轰炸了纳粹海滩防御,对着登陆区后面的咽喉要道发动了突袭,并为法国民众发放了警告传单。”

B-17最出名之处就是,尽管战场造成灾难性的破坏,它仍然能够把机组人员活着带回家。因此,美军和英军把B-17视为有效且持久的攻击性武器。奥利弗解释说,与此同时,这些轰炸机得到盟军P-47和P-51战斗机的支持,后者可以攻击纳粹火炮和军队,同时支援盟军地面部队。

空军历史学家比利·哈里斯还将盟军空军在“大星期”期间的活动称为是诺曼底成功登陆的决定性因素。哈里斯写道,盟军袭击了距离滩头阵地563千米范围内的德国机场,迫使德国人撤回战机来保卫德国本土本身。

哈里斯在一份空军书面声明中说:“盟军干扰了德军战机的生产。更重要的是,在德国空军试图保卫工厂之际,在空对空战役中对德国空军造成严重损失。”(编译/洪漫)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美军B-24轰炸机群空袭德国。(图片来源于网络)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1945年拍摄的美军B-17轰炸机编队投弹照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艺术家绘制的美军B-17投弹油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B-17G全机长22.66米,翼展31.62米,机高5.82米,最大起飞重量29.7吨,标准载弹量3.6吨,在执行远程轰炸任务(航程3219千米)时只挂载2.7吨炸弹。图为B-17结构剖面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B-17在全机身共布置了13挺12.7毫米M2自卫机枪。图为纳粹德国空军绘制的B-17G轰炸机的各个自卫炮塔火力覆盖范围示意图,可见是名副其实的“飞行堡垒”。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二战美军三大轰炸机正面特写对比图,从上至下依次为B-17“飞行堡垒”、B-24“解放者”和B-29“超级堡垒”。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尽管二战已结束73周年,但至今仍有多架B-17轰炸机在天空中翱翔,在各种纪念活动上进行飞行表演和为民众提供体验活动是它们发挥余热的主要方式。图为B-17与二战名机P-51“野马”一同编队飞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改行当伞降运输机也是现在B-17的一大任务。图为B-17G机腹视角镜头拍摄的离地瞬间,可见地面上的机身投影。中间的球状物体是机腹炮塔。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B-17机腹球形机枪塔绘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位于机头观察窗的12.7毫米M2自卫机枪,还原出当年子弹上膛的原貌,可见弹链上的机枪子弹,但实际已无法发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B-17G弹舱过去可载3.6吨炸弹,现在则载人的机会更多一些。图为跳伞员在跳出弹舱前,最后与队友进行确认,图中可见弹舱其实被炸弹固定架分为两部分,跳伞员会分两批跳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B-17开启弹舱,到跳伞员跳出的全称动态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人肉炸弹”空降瞬间,看的人心惊肉跳,但估计跳伞员此刻是相当兴奋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B-17G机腹摄像头拍摄的跳伞员空降瞬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跳出弹舱后,跳伞员回望B-17G轰炸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跳伞员从B-17弹舱空降动态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短时间自由落体滑翔后,跳伞员开伞,开始修正空降着陆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跳伞员视角看到的卢克空军基地局部,停机坪可见各有一架C-17、C-130和C-5运输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即将着陆前的跳伞员视角,可见右侧整齐停放的美空军“雷鸟”表演队F-16战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B-17“飞行堡垒”与它的“同门师弟”,B-52H“同温层堡垒”战略轰炸机齐飞资料图。两代“堡垒”接力从二战一直到现代一直作为美国空军(二战时期为美陆军航空队)的主力机型使用,不得不令人赞叹不已。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B-17与B-24轰炸机合影照。

(2018-03-23 08:54:00)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飞行堡垒:美国陆军航空队协助英军打击德军。这张照片拍摄于1943年5月17日,当时这架B-17轰炸机“‘玛丽·露丝’—移动的回忆”号与美军第91轰炸机大队的其他轰炸机一同飞往法国布列塔尼。攻击目标是纳粹德国国防军位于洛里昂的潜艇基地。美军损失惨重。1943年6月22日,“玛丽·露丝”号轰炸机在第七次执行任务时被击落。 (图说编译:焦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伐木女工”:男人都被派上了战场,英国也出现严重的劳动力匮乏。因此民间组织“妇女木材兵团”为林场送去伐木女工。这张拍摄于1943年的照片展示的就是萨福克郡训练营的两名伐木女工。当时木材短缺,比如急需木料用于制造电报天线杆。 (图说编译:焦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驾驶舱视野:这张拍摄于1944年的照片展示了美国的B-24四发重型轰炸机。服役于英军的该型轰炸机绰号“解放者”。时年2月,美军启动了对纳粹德国12家最大飞机制造厂的轰炸浪潮。在激烈交战中,纳粹德国空军损失了355架战斗机和150名飞行员。位于雷根斯堡的梅塞施米特飞机制造厂被彻底摧毁。 (图说编译:焦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地下工作:图为1945年在英国北部城市新布赖顿制造炮弹的妇女。这家拥有200多名工人的工厂位于一条地道内,这里最初是英国百姓的防空洞。 (图说编译:焦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1 被毁巡洋舰: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在英军轰炸基尔港时遭受重击。1945年5月初,这艘巡洋舰在船坞内被炸毁。照片拍摄于实施炸毁前不久。纳粹德国海军早于1943年底就基本丧失作战能力了。 (图说编译:焦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7 紧急情况训练:1944年4月22日,即将进行跳伞训练的英国伞兵。大约6星期后,盟军空降兵为经水路登陆诺曼底的部队提供支持。 (图说编译:焦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旗舰”轰炸机:阿弗罗683“兰开斯特”轰炸机是二战中英国皇家空军最知名的战机之一。该型轰炸机由6家公司在不同地点制造,图为1943年位于曼彻斯特附近伍德福德的制造厂。“兰开斯特”轰炸机的产量在二战中达到顶峰,1944年9月共出厂281架。 (图说编译:焦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中女兵制服袖子上的标志是被凯尔特人奉为圣树的橡木、白蜡木和山楂木。这些女绘图员隶属英国陆军的女兵部门:辅助本土防务部队。图为1942年12月,多佛尔海岸炮兵总部的女绘图员。 (图说编译:焦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 注视天空:1942年12月,英国陆军辅助本土防务部队的一名成员在伦敦市郊的一个防空炮基地。这些女志愿兵1941年被收入英军,但并不参加战斗。随着战事推进,女性兵役制也开始执行,女兵主要负责探照灯和雷达作业。 (图说编译:焦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与饥饿作战:为尽可能实现粮食供应的自给自足,英国在二战中广泛种植小麦、燕麦、大麦和土豆。因此不得不减少家畜养殖,这也造成肉产量降低。图为1943年农业工人正在收割杂草,贮存到仓库中作为家畜的冬季饲料。(图说编译:焦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云层之上:美国空军少尉弗农·R·理查兹1944年驾驶一架P-51D“野马”战斗机。他的飞行中队为战斗轰炸机提供护航。驾驶舱外喷涂的6个纳粹标志代表已击落的6架纳粹战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欧洲胜利日的伦敦:1945年5月8日,大批民众自发来到伦敦政府工作区的白厅街,庆祝同盟国战胜纳粹德国。当天,纳粹德国国防军陆海空三军的最高指挥官在柏林-卡尔斯霍斯特的苏军司令部签署投降书。 (图说编译:焦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非洲战场:1943年4月,冈比亚工人在云杜姆帮助英军一架“哈德逊”轰炸机的机组人员更换引擎。这架飞机隶属的飞行中队负责在西非海岸追踪纳粹潜艇,以保护盟军。战机被从今天属于加纳的一个地区经由拉各斯和喀土穆运往开罗。大约1万名非洲人受雇支持盟军在该地区的行动。 (图说编译:焦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战况讨论:1944年10月13日,英国陆军元帅伯纳德·蒙哥马利在荷兰的英军指挥所向英王乔治六世解释盟军的军事战略。蒙哥马利元帅不仅深受官兵爱戴,而且受所有英国人敬仰。 (图说编译:焦宇) (1)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意大利南部热浪:1943年9月22日,正在执行任务的英国炮兵。虽然此时墨索里尼已被撤职,但希特勒不想放弃意大利。盟军的前进在罗马以南受阻,德军在这里设有稳固的“古斯塔夫防线”。 (图说编译:焦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伦敦峰会:1944年2月,欧洲盟军最高统帅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与军队高官讨论诺曼底登陆行动。图中从左至右依次为:第1集团军群司令奥马尔·布拉德利、海军上将伯特拉姆·拉姆齐、空军司令阿瑟·特德、艾森豪威尔、英国陆军元帅伯纳德·蒙哥马利、空军司令特拉福德·利·马洛里和参谋长沃尔特·比德尔·史密斯。 (图说编译:焦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2 镜头前的练习:1944年3月,来自英国达拉姆轻步兵团六营的23岁一等兵艾尔弗雷德·坎平在摄影师面前摆出威武姿势。坎平所在部队参加了3个月后的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16日,坎平牺牲,被安葬于法国巴约的士兵公墓。 (图说编译:焦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4 在故乡休养:位于白金汉郡霍尔顿的英国皇家空军玛丽公主医院的护士照料伤者(拍摄于1943年8月27日)。男人们穿着蓝色制服,直到上世纪60年代这种情况在医院还很常见。二战期间,约有2万名负伤军人在霍尔顿接受治疗。 (图说编译:焦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埃因霍温的欢乐之舞:1944年9月19日,荷兰埃因霍温居民庆祝盟军的到来。(图说编译:焦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最前线:1943年5月7日,英国陆军第6装甲师向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市发起攻击。这张照片拍摄于进攻前几天,士兵正在清洗“十字军”III坦克的主炮。当年2月,第6装甲师还参与阻止了纳粹德国国防军在北非的前进。 (图说编译:焦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雅典观光:1944年10月将雅典从纳粹手中解放后,英军士兵惊叹于雅典第二大神庙伊瑞克特翁神庙的女像柱。在墨索里尼攻打失败后,希特勒的军队1941年入侵希腊。 (图说编译:焦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伦敦的空袭恐怖:一名空袭民防队长正在检查受到德军空袭破坏的建筑。他要在空袭期间引导平民躲入防空洞。不少女性也自愿肩负起这一任务。 (图说编译:焦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英国人的战争英雄:詹姆斯·“约翰尼”·约翰逊二战期间共击落38架敌机。图为1944年7月31日,他在诺曼底的一处停机坪和爱犬萨莉“握手”。约翰逊曾领导组成127联队的3支加拿大“喷火”战斗机中队。 (图说编译:焦宇)

(2018-05-17 08:39:00)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当时的德国水坝安装了钢制防鱼雷网保护,所以普通的鱼雷和炸弹无法有效摧毁这些大坝。沃利斯教授经过无数次试验发现,一枚装药量为3500公斤的高爆炸弹,在水面以下30英尺的深度爆炸,可以破坏掉大坝的石砌结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研制过程中,他还将炸弹设计成球体状,利用“打水漂”的原理,越过拦阻网攻击大坝。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一场演示过程中,连满腹狐疑的技术委员会代表们看到炸弹演示时惊呆了,甚至在炸弹蹦蹦跳跳的朝岸上的委员们飞过来后(幸亏没有装药),代表们仍没有反应过来逃跑,最后委员会成员一致向丘吉尔撰写报告支持该炸弹的研制。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当直径1.5米,长2.5米,重达约4.5吨的大炸弹挂上轰炸机上,德国鲁尔河上的大坝注定要经受一场噩梦:3.3亿立方米的洪水在鲁尔河流域咆哮奔腾,将鲁尔河流域的80平方公里的土地吞噬,一并卷走了无数的桥梁、房屋、工厂。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虽然从战术的观点看,炸坝并没有给德国的战争工业造成巨大影响,但从战略层面上影响到了德国将更多的高炮部队和战斗机部队部署在本土,为苏德战场上的苏联军队帮助颇大,极大的打击德国人的士气。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沃利斯的设计巨型炸弹的脚步并没有因此停止,轰炸大坝的成功让他获得更多的资金跟人员的支持,成为了英国轰炸机部队司令哈里斯的宠儿,他在制造他的“炸弹巨婴”的路上,越走越远。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4年6月,沃利斯教授研制重达5.4吨的“高脚柜”炸弹(Tallboy Bomb)直接摧毁了法国北部的V-2导弹发射基地,同年9月,英国又用这种炸弹摧毁了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的船闸。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当然,最为经典的当属为9月至11月间英国空军发动的对德国“提尔皮茨”号巨型战列舰的3次轰炸,在最后一次空袭中,两枚“高脚柜”炸弹直接命中“提尔皮茨”号舰体,让这艘与“俾斯麦”战舰相提并论的传奇怪物当场倾覆沉没。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5年,英国空军又将沃利斯教授研制的重达10吨的“大满贯”炸弹(Grand slam bomb)装上了轰炸机,摧枯拉朽般的将德国重要的铁路、大桥、隧道炸的支离破碎,并一举将德国汉堡潜艇基地厚厚的水泥混凝土船坞送进了地狱。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沃利斯教授这些天才般的设想都变成了现实,这些炸弹都拥有巨大的重量、同时利用超高的速度将目标建筑物顶部混凝土防护层击穿爆炸,或者将产生的能量传递给建筑物,以达到彻底摧毁的目的,产生的威力不亚于一场小型地震,显然这些“炸弹巨婴”们成为了砸碎纳粹脊梁的利器。

(2016-06-03 08:57:00)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