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军枪击案真相调查:动机疑为情感和宗教压力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9日10:51  新华网
美军枪击案真相调查:动机疑为情感和宗教压力
11月7日,胡德堡军事基地依然警戒森严。路透社

美军枪击案真相调查:动机疑为情感和宗教压力
  美国两名随军牧师与一名阿訇7日在得克萨斯的一家穆斯林社区中心会面。哈桑此前曾在这里祷告。路透社

美军枪击案真相调查:动机疑为情感和宗教压力
枪击案制造者哈桑。法新社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赶赴胡德堡军事基地

  【编者按】

视频:美枪击案凶手已摘除呼吸器面临指控 来源:东方卫视《看东方》

  11月5日发生在美国胡德堡军事基地的枪击案震惊世界。事发后,枪手哈桑从一个籍籍无名的美国普通军官成为全球新闻人物。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何要把枪口对准同胞战友?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数天过去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依然是一个美国官方、军方、民间舆论众说纷纭的“罗生门”。本报驻华盛顿和特派胡德堡的两路记者,通过采访和综合各种信息,设法还原出胡德堡军事基地枪击事件的真相。

  《国际先驱导报》特派记者陈宇、杨晴川发自胡德堡、华盛顿 胡德堡这三个字,对于中外军事迷而言并不陌生。这个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首府奥斯汀以北约97公里、占地880平方公里、可容纳7万人的基地,是美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军事设施之一。

  但自当地时间5日下午1点30分(北京时间6日凌晨3点30分)开始,这个基地注定将以另一种惨痛的方式载入史册。当天,陆军少校尼达尔·马利克·哈桑手持双枪,在该基地士兵预备中心内大开杀戒,造成13人死亡,30人受伤,这是史上在美国军事基地内发生的最为血腥的枪击事件。

  “他看上去一切正常”

  哈桑在案发后被击伤,现仍处于昏迷状态。他何时开口坦白,还是个问号。从目击者和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救援人员口中,大体可以理出事发时的情形。

  根据军方纪录,哈桑出生在弗吉尼亚,是约旦裔美国公民,但他的阿拉伯语说得并不好。1997年,哈桑毕业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当年入伍,授中尉衔。2003年,他在军校拿到医学学位,后来在华盛顿著名的沃尔特·里德陆军医院工作6年,今年7月才被转到胡德堡。他还曾经得过两枚奖章和一条绶带,但从未在海外驻扎过。

  在很多人眼中,哈桑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性格有些孤僻。现年39的他仍然单身,租住在一个有着开放式走廊的两层公寓的一个房间里,他的房间没有什么家具,墙上也没有装饰品。到胡德堡基地才4个月,他的朋友不多,通常独来独往。无论他的战友、邻居或教友,都对他认识不深。

  哈桑的办公室在陆军医疗中心,距事发地有大约一英里。身为军队的精神卫生科医生,哈桑经常接触一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上受伤回国的士兵。平时性情温和的哈桑只要一触及宗教问题,或是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等问题,他的反应就会非常强烈。

  两周前,哈桑曾去找房东,告诉房东自己即将搬走,但哈桑拒绝收回租房押金和多缴的房租,称应该把这笔钱给需要帮助的人。在公寓管理员约翰·汤普森的印象中,哈桑平时或穿制服,或穿白色长袍,总是独来独往。

  4日,哈桑去邻居帕特里夏·维拉家理串了个门,并送给她一些冷冻的西兰花、T恤衫和衣架子。5日凌晨时分,住在哈桑隔壁的杰奎琳·哈里斯和男友威利·贝尔屋里的电话响了几次,他们并没有接。在最后一次致电时,哈桑留言向他们道别:“很高兴认识你们,老朋友。我会想你们的。”

  这一晚哈桑几乎没有睡觉,6点20分,他就出现在了胡德堡基地的“7-11”便利店,这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每天早上他都在这里买早点,店主和他很熟,叫他“哈桑少校”,哈桑曾向他提及自己很快就要被派往阿富汗。和平时一样,哈桑的早餐是咖啡和油炸马铃薯饼,“他看上去一切正常”,从店主提供给CNN的监控录像显示,此时的哈桑穿着一身白色阿拉伯长袍。

  当天上午,哈桑再度拜访邻居帕特里夏,告诉她,自己即将离家“执行任务”,希望以后她有时能帮忙打扫下公寓,并预支了60美元作为报酬,帕特利夏当时并未觉察到哈桑有何异样。

  半小时的疯狂杀戮

  下午1点30分,陆军基地士兵预备中心。这里是美国军人派驻海外前接受医学检查的场所,也是基地内人流最为密集的地点,紧靠营房、剧院、礼堂和餐厅。

  体检中心由1.5米高隔板分开的隔间,此时里面约有300名军人,而距离预备中心50米远的礼堂内将举行新兵结业典礼,将有600人参加,有人锁上了礼堂大门。

  哈桑在进入预备中心后一言不发,突然他拿出两支手枪,猛地跳上体检中心的一张桌子,开始向士兵们疯狂射击。当时,18岁的乔治·斯特拉顿三世在等待检查,34岁的女警察欣贝尔·穆勒在预备中心附近,女兵詹妮特·尤罗夫在预备中心隔壁的餐厅吃饭,一等兵马凯斯特·史密斯则正在填写表格,史密斯明年1月将赴阿富汗,他先是听到“砰”的声音,然后是呻吟声,接着有人高喊:“枪!”史密斯将头伸出隔间一看,发现一名军官手持双枪,正朝人头攒动的屋子射击。

  他一把将女体检人员塞进桌子地下,然后趴下,希望哈桑的子弹能打完,也恨自己手里没有枪。几分钟后,当他意识到哈桑还有充足的弹药时,他决定从门口冲出去。趁着哈桑换子弹的时候,他冲到外面,还听到屋内传来同僚的喊声——“我不想死!”“痛死我了!”“救救我!”

  斯特拉顿三世在枪响后立即伏在地板上隐蔽。当他偷偷抬眼看时,只见枪手正站在他面前。枪手将枪口冲下,朝他开了一枪。斯特拉顿三世左肩中弹,但所幸枪手没有再补第二枪,因而保全性命。

  正在餐厅吃饭的詹妮特·尤罗夫一开始听到枪声并没有在意,直到看见有战友慌慌张张跑进来说隔壁有人开枪才意识到不对劲。由于不知道具体情况,她和战友立即躲进洗手间里。“我们在卫生间里只待了一分钟,但那感觉就像过了足足一辈子,卫生间里没有人说话,安静得令人恐怖,我们听到了外面传来惨叫,混乱极了。”

  詹妮特随后走出洗手间,试图打911报警却怎么也拨不通。这时,她的手机突然响了,原来是一个上级军官要问她些事情。“打911,快打911!我们遇到了袭击,预备中心发生了枪击!”詹妮特几乎是嘶吼着给上级下命令。

  整个预备中心外的人听到枪击声后乱作一团,“纷纷寻找汽车、垃圾桶和大树做掩护来躲避子弹”。混乱的场面一直持续,人们争相躲避,但有许多人中枪倒地,血流如注。

  在打死十几人后,哈桑企图闯入仅有50米远的礼堂,此时他被赶到现场的女警官穆勒击中。一场近半个小时的屠杀就此结束。

  宪兵中士安德鲁·哈格曼是首先赶到现场的救援人员之一。他形容事发后的现场像“打完仗的战场”:到处是尸体,鲜血和倒地呻吟的伤员。

  动机疑为情感和宗教压力

  身为心理医生的哈桑,为何反而无法控制自己情绪,成为一个惨剧的制造者,至今还是一个谜。

  据哈桑的同事介绍,哈桑曾希望美国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另有消息称,军方此前正考虑将哈桑派往阿富汗,哈桑对这一安排感到很“困扰”。而据他的表弟纳德说,从2001年以来,哈桑就一直在和家人说他想脱离军队。由于是阿拉伯血统,他们一家自“9·11”事件后一直受人冷眼。与此同时,哈桑很不情愿被派到阿富汗或伊拉克前线,因为不想看到那里每天发生的杀戮与恐怖。

  美国有学者认为,由于哈桑总是听前线士兵讲述战争惨状,久而久之可能导致自己精神压抑,以致铤而走险。

  枪击案令美军的招募筛选程序,以及穆斯林在军中的安全和扮演的角色受到质疑和关注。一些美国媒体报道称,哈桑因为反对伊拉克战争曾与其他支持反恐战争的军人发生口角,甚至可能在互联网上留下过“激进言论”。还有的说,他在行凶时高喊宗教口号。但有人认为,这些传言和哈桑的阿拉伯裔身份有关。

  目前,美国军方和政府对这次枪击案是否有宗教因素表态谨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6日表示,“我们尚未得到全部的答案。在我们确定所有的事实之前,我希望大家不要妄下定论。”奥巴马还下令所有联邦政府机构从6日至11日的退伍军人节期间,降半旗悼念遇难者。美国境内和境外的部队也为遇难的同袍默哀一分钟。

  《纽约时报》在8日援引调查人员对案件作出的初步结论称,“这起事件并非恐怖袭击,尚未发现枪手与极端组织有联系,作案动机可能源于情感、意识形态和宗教压力。”美国官员强调,眼下只是得出初步结论,新的调查结果可能改变他们对哈桑行凶动机的看法。

  要解开这起血案和哈桑本人的种种谜团,还是要等待时间作出回答。

  “伤心”是这里的表情

  枪击案发生后,胡德堡军事基地被暂时封闭,在关闭5个小时后,基地已经重新开放。但从美国各地赶到的媒体并不能进入这个平常只需提供驾照等身份证明就能出入的基地,而只能呆在基地前门“来访者控制中心”前的一块草坪,等待官方发布消息。另一个媒体驻守的“重地”是基地内陆军第三师师部大楼前的一片空地。虽然两个区域相隔不过数百米,但媒体要从“来访者控制中心”到第三师师部大楼,必须先找基地新闻官申请,由基地提供的警车闪着顶灯开道,将媒体车辆“护送”过去。包括案发地点在内的基地内其他设施,则一律谢绝访问。

  尽管如此,记者们还是在两个媒体区安营扎寨下来,全天候进行现场报道。

  出入基地的军人和来访者以及在基地前门岗哨执勤的军人,成了媒体的采访对象。本报记者叫住了一位在第三师师部大楼前准备乘车离去的黑人男子。他告诉记者,自己是一名退役军人,回基地是看望自己的老友,枪击事件的受害者中并没有他的熟人。他对这一事件感到“难过”。对于枪手行凶是否和士兵面临的压力过大有关他不愿多说,只说相关调查还在进行中,并无定论。另一名基地的现役军官则告诉记者,目前基地官兵普遍的情绪是“伤心”。

  7日下午的胡德堡陆军基地看上去已经恢复了表面的平静。周末的基地空旷而寂静,一位年轻的母亲推着婴儿车在散步,几名军人在如茵的草地上跑步,卡车和存放着武器的仓库等都依旧整齐排放着,一切井然有序。只有基地里陆军第三师师部大楼前媒体采访区里停着的一辆辆带着美国几大电视台标识的新闻直播车、架起摄像机等待下一场采访的一群群记者,以及跑步而过的军人冲记者神情凝重地摆摆手,一副谢绝采访的神情,提醒人们两天前这里曾发生一场让人不堪回首的特大枪击案,而这里的人们仍然心有余悸。(本报记者陈雪莲对本文亦有贡献)

  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http://blog.sina.com.cn/m/xqdb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美军 枪击案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