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拟380亿再造阿房宫景区,价值2亿旧区将拆除

陕西省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委会和北京首创集团于6月7日签订合作协议,计划投资380亿元,打造一个新“阿房宫”。《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北京首创首先将投资30亿元改造占地2.3平方公里的“阿房宫国家遗址公园”,使之成为西咸新区标志性区域;然后将以“阿房宫国家遗址公园”为核心,打造占地面积为12.5平方公里的“首创阿房宫文化旅游产业基地”,产业基地首期投资20亿元,总体投资规模将高达380亿元。

实际上,阿房宫遗址的附近,原本就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人造景点——阿房宫景区。该景区占地1000亩,位于西安市三桥街道办聚驾庄村,距离阿房宫遗址只有200米,在景区建成之初,曾经提出“东有兵马俑,西有阿房宫”的口号,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运营13年之后,这个当初投资2亿元的项目最终在新的阿房宫国家遗址公园即将开建之前被拆除。

阿房宫景区也曾经是陕西省的重点招商项目,开建于1995年,2000年开始对外营业。根据官方的说法,因为在最新的规划中,这个公园处于限高8米的控制建设区内,而该景区的建筑高度超过30米,并且位于未来的阿房宫国家遗址公园的正南方,所以被勒令拆除。[详细]

“曲江模式”换汤不换药

尽管据官方的说法称,阿房宫景区应规划涉嫌违规而被拆除,但专家认为,阿房宫拆除的主要原因是经营不善。西安市社会科学院历史与旅游文化研究所所长周荣表示,“可以说这个景区的建筑水平非常低,制作很粗糙,风格不统一,来自不同朝代,历史还原度很低。不仅没有真实地再现秦文化,甚至是不尊重历史。所以总的来说,拆要比不拆好。”他认为,拆除阿房宫景区的本质原因还是景区经营不善,目前景区难以维系,拆掉景区也是大势所趋。

既然已有前车之鉴,为何在阿房宫景区拆除工作尚未尘埃落定之时,仍然有企业愿意拿出更大规模的投资,再次重建阿房宫,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曲江模式”。所谓“曲江模式”,得名于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投资模式。即以景区古迹为核心,在外围开发酒店、商业、文化、地产等相关产业,让景区带动其他收益的模式,简化总结便是“文化+旅游+城市”,这成了中国许多城市发展旅游经济的范本。

“曲江模式”早已饱受诟病。2010年9月,《人民日报》曾刊文批评“曲江模式”,并发出警示:“在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大旗下,又一轮大规模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浪潮在推进,在这股愈演愈烈的浪潮背后,是终将祸及百姓的地产图谋。”(“曲江模式”弊端在此不赘述,详见《新观察:别让唐僧墓成了唐僧肉》

尽管此次新“阿房宫”的投资方为北京首创集团,但从其董事长刘晓光的发言中可以感觉到,这不过又是一次换汤不换药的“曲江模式”。刘小光表示,首创集团将“全力以赴,把多年积累的金融、地产、投资领域的经验和优势,运用到阿房宫项目的具体开发建设过程中,与沣东新城携手创造全新的开发建设模式”。

企业依靠政府建立信贷,政府依靠企业完成土地财政

“曲江模式”尽管饱受争议,却仍不断被复制,主要缘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地方政府能够以发展文化产业之名,行土地财政之实;二是银行对投建的文化项目相对认可,企业获取贷款相对容易。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上说,在中行地产部的信贷人士看来,这些包装着各种产业光鲜外衣的公司,本质作用不过是地方发展投融资平台另辟蹊径的分身。“虽然口号上都打着和谐发展,但操作上却多是急功近利,‘旅游搭台,经济唱戏’,这种模式下,旅游、文化产业难免就会沦为挂着羊头卖狗肉,成为商品经济与土地财政的附庸”。

从企业的角度上说,专家分析“现在有许多企业,只想着要把资产做大,继而做大经营流量,即使没有利润但却有了和金融体系的谈判筹码,倒逼金融部门不敢轻易中断贷款融资,因为这类融资需要政府的隐形担保,任其发展极有可能出现‘平台举债、政府兜底’的债务风险隐患。”

在此一轮的地方债务整治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了防堵地方债务发行风险,已在2012年底将原属于产业债范畴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纳入了投融资管理平台公司的监管口径。“曲江模式”还能走多远?但愿不远矣。

与“孙悟空故里”、“梁祝故里”相比,有文记载的阿房宫景区显得不那么荒诞,但终究摆脱不了人造景观谋利为先的事实。阿房宫要重建,不知道还得多少钱,草民望眼欲穿,不知今夕是何年! 转发到微博

往期回顾

更多>>

第293期:我们其实最愿意为贪官设想

部分官员确实是“高危职业”,不是想不贪,就能不贪。

第292期:爱狗有理VS吃狗无罪

养者不抛弃,食者不虐杀,应是人类和狗狗之间最基本的约定。

第291期:美国小贩不怕“城管”?

美国的确没有城管,但对小贩却有着细致且严格的管理制度。

第290期:世界级难题提出者斯诺登

斯诺登的壮举,至少有一点价值,他把这个两难的的问题抛了出来,抛给所有人。

调查

你觉得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很好,给了我不一样的视角
还行,有一点道理
一般,没什么新意
很差,以后再也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