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延安被踩头商户在网上发布公开信,呼吁网友“不要听信谣言,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个事件”,担心延安形象受损,引来再一轮围观。
这封公开信以延安被踩头商户刘国锋的口吻发布,信中声称,“在这个事件中,打人者固然不对,但客观地说,我也有一定责任,我想,当时我如果能冷静处理,不要太过冲动,也许可以避免肢体上的冲突。在此向在这件事中受到伤害的人们道歉。”
公开信中还说,他和家人对处理结果非常满意,而事件也引发了网上“部分不切实际的传言,对一些人造成了不公正的伤害,也引起一些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同时也对延安的城市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最后公开信表示,其希望网友“不要因为这样一个特殊事件否定延安革命圣地的形象”。
公开信甫一面世,就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信中的“官腔”更是引发质疑。
主持人孟非在其认证微博上点评道,“信的内容归纳起来大约是三点:1 。城管打我是有一定道理的;2.城管局的善后我是满意的;3.延安的形象才是最重要的”,并发问“信是谁帮你写的?”
网友“陈永东”也分析,“公开信透露了三个字———太刻意!1 。公开信发布的网站是西部网的陕西论坛———太刻意;2 。发布公开信后被西部网推荐并被陕西论坛置顶———太刻意;3 。公开信的措辞那么得“善解人意”与“宽宏大量”———太刻意!结论:公关痕迹太明显。鉴定完毕!”
大量网友对刘国峰这封公开信中态度的变化非常不满和疑惑:道歉的为什么是受害者?[详细]
“官腔”道歉信一出激起千层浪,然而事态发展峰回路转,6月12日,延安被踩头商户刘国峰接受《城市信报》记者采访时称:“信不是我写的,不代表我的意思。”记者还了解到,目前刘国锋仍在医院住院,并称身旁有延安市城管局安排的专人陪护,“不方便多说”。 [详细]
仅仅一天之后,6月13日晚,刘国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开信是他们和城管局协商的结果。他委托朋友、一名实习律师马某起草,他和另外几个朋友商量后定稿,于7日晚11时许,自己注册ID后发布的。 [详细]
当事人的几次反复和欲言又止让人更觉悲哀,小人物的主动示弱,只能更让人担心权力的失控。这封作为“和城管局协商的结果”的道歉信,又岂能算是当事人的本意?我们不禁要问,真正炮制了官腔道歉信的又是谁? 答案已经呼之欲出。
“官腔”行文的背后,正是“公关”的结果,这无疑是权力的二次施暴:作恶城管踩踏的是市民的身体,“公关”迫使受害者发致歉信的权力践踏的是尊严和灵魂。
权力捉刀代笔的道歉信,展现权力的蛮横和无耻,再次突破权力伦理和公平正义能够承受的底线。平常的收买笼络、缄默噤声,已经足够恶劣。如今,竟然迫使受害人为施暴的权力背书,更是让人心惊胆寒。如果此举得逞,会否成为往后处理权力越位伤人的“延安模式”呢?会不会有更多的受害者“被道歉”来息事宁人呢?这并非恶意揣度,不受约束的权力,作起恶来往往要超乎想象。这,也是为何要“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原因。
一封“受害者道歉信”,刻画出法治之境隐藏的丑陋。这份致歉信,无论谁人手笔,要么折射权利意识低下,乃无知;要么折射作恶权力毫无底线,乃无耻。无知也好,无耻也罢,都会陷法治于不义,助长不受约束权力的无道无信,乃至无法无天。[详细]
延安城管,一战成名。那只踩到商户脑袋上的脚,也重重地踩到了公众心里。临时工是否非法执法,是解聘还是刑拘,迟到的鞠躬道歉有多少诚意,超标的办公大楼和局长座驾,……从个案出发的事件,如何走出事发的街巷,而成为了公共议题,事件的后续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这场危机背后,延安政府屡出昏招,从最初抛出的“临时工”一说引发舆论热议,在被人肉出局长超标座驾后又抛出“借车”一类的烂借口,如今又推出受害人口吻的“官腔”道歉信,种种昏招令人拍案称奇,以至有网友感叹,现如今的最大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智商和某些人日益下降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极度发达,要在舆论“聚光灯”下消除“负面影响”,达到转移舆论的功效,出奇招不如出实招。如果政府表现出谦逊低调的姿态,坦诚面对公众质疑,勇敢承担自身责任,通过信息多频、快速、双向发布,以真心、真话、真情重获民众的理解与信任,老老实实说话,清清白白做事,将有助于危机事件的有效解决,同时也有利于扭转舆论方向,化被动为主动,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重塑政府形象。[详细]
而政府危机公关之所以失效,其根本在于不老实,不坦诚,与政治品质有关,而与技术手段无涉。自己做错了事,不是勇于担当,闻过即改,从善如流,而是文过饰非,工于心计,或态度暧昧,或强辞夺理,或玩弄伎俩,这不是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放心的政府所能为所应为所当为的。事实最终证明,聪明反被聪明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详细]
强生全球51次召回产品,中国48次例外,监管部门处罚不痛不痒,洋品牌也铤而走险。
中国人在境外受到侵害,除了“严正抗议”,如何用法律保护本国公民?
现实问题不能理顺,只能让个性化服务的出租车沦为争议不断的“迷你招手停”。
光靠空喊口号和谈感情,已经难以留住“顶尖人才”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