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车祸矛盾消息不断到底哪个是真相

2015年06月23日15:28  新闻专栏  作者:曾雅娴  
南京惨烈车祸 南京惨烈车祸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曾雅娴

  6月20日的下午2点南京友谊河路、石杨路十字路口发生多车相撞事故,一辆陕AH8N88牌照的灰色宝马闯红灯,与一辆由东向南方向左转的马自达轿车相撞,马自达轿车上的一男一女当场死亡。

  接下来各媒体将南京这起惨烈车祸事件的演变过程就演变的真相不止一个了,一时间“宝马车内搜出毒品”“ 肇事者逃逸,肇事者许某被王顶包,无证驾驶”等未经完全真实的报道就不断在网络媒体上出现。

  到昨天凌晨2点40分,南京警方第二次通报了事故情况是,王季进就是肇事者。除此以外,警方的通报中还表示,为了认定谁是肇事者,还采用了DNA鉴定的方式,结果显示跟宝马驾驶室血迹一致。王季进并无酒驾与毒驾,且其驾驶证仍在有效期内。

  看, 这就是传言与调查不断冲突的矛盾。

  现代快报报道了南京警方对此事的通报,通报与传言相差有点大。传言说可能涉嫌毒驾酒驾,警方调查说没有。

  传言说宝马车速度高达每小时200公里,南京警方调查说没有狂奔,只是比身边的车“快一些”;传言说可能顶包,警方调查说确是本人驾驶。

  一起车祸,有这么多矛盾的信息,由于大家不确定到底哪个是真相,便质疑不断。这条新闻的下面,充满了大家对南京警方不信任。

  其实南京此次的处理速度已经非常快,4小时第一份通报,12小时第二份通报,24小时内将事件经过详情公开。

  这么快速的应对,为什么还造成现在这个被大家怀疑局面呢?

  我认为是媒体界为了抢新闻,一通乱发是一个重要的起因。

  而宝马车,白色粉状物,已经给了新媒体人想象的暗示,因为他们抓住了普罗大众对开好车的人是有些仇富心理的,迎合了公众对宝马车的联想,你只要稍微翻下交通肇事案例,就会发现,每个月的新闻里都会有宝马、奔驰车撞人事件,难道尼桑、桑塔纳、北京现代没有交通案例发生吗?

  不,是只有“宝马奔驰”等这样的豪车发生案件才会更吸引众人的眼球。打个比方说某些在一般车祸中不一定具备的情节,放到宝马车上是让人宁愿信其有的。

  所以当媒体说宝马车上有粉状物,某媒体就大胆从白色粉末里推断应该是冰毒。大家就自动联想到藏毒。当宝马车速比一般的车辆快一点的时候,大家会自动脑补宝马车是在“狂奔”。

  但我相信包括新华网等媒体都没有亲临现场,对这种严重车祸的情况通报,如果只是为了抢时效自行揣测,不听相关交警部门的,那我们的媒体公信力何来?

  对于这起惨烈车祸,完全是舆论对车祸真相紧追不放,一方面是质疑相关部门的公信力,另一方面是出于对宝马车肇事者的愤怒,希望严惩这种对公共安全存在着极大隐患的行为。这就使得对这起车祸的定性至关重要。总之质疑或释疑的成本,都不在真正的破案上,而是纠缠于一种舆论导向的博弈。

  由此,我倒是可以来算下现在“新”媒体人的七宗罪。

  一是嫩,新媒体基本都是小鲜肉在运营;

  二是懒,动手能力差,或者根本不需要动手直接搜集新闻

  三是很主观,尤其刚毕业的应届生对新闻都是凭自己感觉走;

  四是大局观差,总以为看懂了整个世界,其实是坐井观天;

  五是政治性弱到极点,看了太多社会上的狗血剧情,但政治心理还停留在红领巾时代;

  六很好的继承了前辈媒体人“主题先行”的恶习,先有“真相”,再补充论据。

  七当快速成为新闻的第一信仰,没有人有耐心去等待真相,这一点,要学习财新,往往我们关于一件事的最终理解都是在时间结束后财新记者的报道,也就是说,每个“新”媒体人都要学会认真反思真相。

  快餐文化时代下,碎片化选择阅读,真相是一件奢侈品,各路学识渊博的经验丰富的大V们也都有自我打脸的转发评论历史。所以,我选择相信南京警方最终会调查出真相来让大家信服。

  (声明: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使用,请勿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宝马 南京 车祸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