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中国公务员录用门槛畸高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08日13:05 青年参考

  ( “政府可以在几百万人里面选择,官员可以随心所欲地吹毛求疵。对于应聘者来说,根本没有权利、公平等概念。”

  )

  最近,中国的一个北方城市招募法律事务官员,陈红萍(音)自认为是恰当人选。

  陈小姐35岁,是共产党员,着装整洁,充满自信。她考试成绩突出,给考官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在600人参加的考试中脱颖而出,进入最后的80人面试大名单。

  当招聘方第二次叫她体检时,身高只有5英尺1.3英寸(约1.55米)的陈小姐知道麻烦来了。体检后不久她就得到了坏消息:她被拒了,理由是个头矮半寸。

  许多人都有过陈小姐这样的遭遇。他们因为身高、长相或者身体状况等不影响工作能力的原因被政府拒之门外,而这些理由通常不是成文规定。

  差一寸也不行

  陈小姐报考的是省检察院。她说问题很难解决,中国有大量过剩劳动力,每人都想得到一个有保障的、终身雇用的政府工作。“政府可以在几百万人里面选择,官员可以随心所欲地吹毛求疵。对于应聘者来说,根本没有权利、公平等概念。”

  在考试取得第一名后,她觉得心里有了底,认为她会得到这份工作。另外,她是一名政府官员,是一家国有石油公司的高层领导,这也是有利因素,她想。

  然而,在被告知再次进行体检时,她发现了并未公开宣布的1.58米的最低身高限制。她还发现,自己和其他进入最后一轮面试的19名应聘者一道,因为身高原因被排除在外。

  张显柱(音)由于携带乙肝病毒,报考公务员时未被录用。他把人事部门告上了法庭。今年4月,判决结果出来。法院判定人事部门拒绝录用张先生没有依据。但是,法院拒绝他提出的补偿要求,他依然不能被录用。法院认为,法院方面无法介入公务员录用程序。

  容貌漂亮受重视

  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加强了和外部世界的互动,它努力缔造一个良好的全球形象。政府部门更是着力“提高高度”,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陈小姐说:“他们努力吸引最高或者最漂亮的人,因为这样脸上有光,但这完全是随意行事,对其他人不公平。”

  现在,中国官员认为普选不合适,取而代之的是他们被选中做领导。他们试图招募最好的、最聪明的甚至是最漂亮的人才供职于官方部门。

  中国有3300万人供职于公务部门,同毛泽东时代相比,他们都经过了严格的考试,属于精英阶层。然而,优秀的定义包含一些遗传因素和一些高度主观的因素。

  比如说,在湖南省,女性报考公务员时必须证明她们的双乳是对称的。因不符合这项规定而被拒之门外的女性公开表示反对后,这项要求3月份被取消。

  有政府背景的一家航空技术学院在招聘空中小姐时,他们要求应聘者穿着泳衣在台上进行展示。校方说比基尼测试是综合测试的一部分,他们还测试个人倾向、智商以及英语的流利程度。

  对人构成重大影响的一个歧视是乙肝歧视。在中国,10%的人即1200万人,受这种病的折磨。当乙肝不是高度传染、表现不明显时,许多官方机构进行血液测试,检查求职人员是否携带乙肝病毒。

  效仿三军仪仗队

  像外交部这样的和外界打交道多的政府机构,多年来一直对身高和体形都有严格的要求。比如说,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为外国客人进行表演,他们高度一致、体形相似,长时间以来其严格为外界熟知。

  然而,如今这些做法被各地效仿,即使一些偏远城市也不例外,具体标准各地有所不同。

  周伟(音)是四川省的一位律师,一直在为了取消身高歧视而打官司,他说:“这方面政府真的是给社会各界树立了坏榜样。消除这种过时的思维方式的惟一方式是立法予以全面禁止。”

  中央政府曾经规定,禁止性别、种族和宗教歧视。人事部负责公务员考试和招聘的官员透露,北京也在考虑对基于身高、相貌或者疾病方面的歧视。

  这名官员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他说:“我想,有些省级政府想通过这些措施来优化自己的形象,但这引起了公众的不满,新的规定可能会取消一些不必要的限制。”

  但迄今为止,该部并没有采取行动。即使禁止歧视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实际操作中此类行径也不一定会真正消除。

  周恩来总理是偶像

  长期担任政府总理的周恩来在去世近30年后,仍然是偶像级的人物,他的优雅仪表引发男男女女的崇拜,其中包括许多外国友人。周恩来身高1.75左右,双目炯炯,鼻梁高挺,完全符合“五官端正”的标准。

  陈小姐举了一个美国人一定很了解的例子,她说:“富兰克林·罗斯福是个伟大的总统,但他是个残疾人,如果他生活在今天的中国,根本不可能在政府部门找到工作。因此,他在我们国家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目前,陈小姐劝说其中5人一起控告当地政府。她说:“我不知道有多大希望,但是只有人们迫使这种情况发生改变时,它才会改变。”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企业家治理沙尘暴
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
北京传递雅典奥运火炬
美国前总统里根逝世
北京煤矿发生坍塌事故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2004北京国际车展
孙燕姿全国巡回演唱会
欧锦赛 NBA总决赛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