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性和创新精神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9日16:21 人民网 |
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性和创新精神 吉理文 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面向新世纪,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的时候,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性和创新精神,对于我们解决面临的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鲜明特征:实践性和创新精神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它植根于实践,坚持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邓小平理论的主题蕴含着鲜明的实践性和创新精神。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中“发现”的问题。通过总结历史经验,邓小平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这就找到了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曲折失误的根源。这反映了邓小平坚持实践第一的创新精神。他把社会主义看成是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运动过程,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才能不断搞清楚“是什么”和“怎样建”的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前提下提出的新的实践课题。邓小平敏锐觉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局势变化的走向,提出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主题,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他强调要把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他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体现了既着眼于中国实际又力争赶上时代的宽广的实践视野。邓小平正是顺应时代发展、依据社会主义实践和人民群众的要求,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历程。 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意味着我们将从对社会主义不切实际的空想转向在实践中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意味着社会主义发展将从对革命经验的总结转向建设道路的探索;意味着社会主义将从封闭式的实践转向开放式的实践。邓小平理论正是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回答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蕴含着鲜明的实践性和创新精神。在邓小平看来,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实践。他强调在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实质就在于鼓励实践,鼓励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实践意义在于,使人民群众认识到我们的社会主义还不够格,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行各方面的改革,需要进一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这个意义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仅仅是开启了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激发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改革开放20年来,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我们才闯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不断形成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邓小平把人民群众看做实践的主体,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视为实践的根本要求,把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看做是理论创新的根本。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乡镇企业的崛起,从沿海开放、经济特区开办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体现了邓小平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正是由于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实践要求和实践创造作为自己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才使得邓小平理论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不断发展的理论。 实践性和创新精神铸就了邓小平理论独特的思想品格:面向现实本身的理论思考,尊重实践的思维方式,多维开放的实践视野,唯物辩证的哲学精神,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理论态度。这使邓小平理论能够始终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紧扣时代脉搏,与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相通,因而使理论不断吸取群众的智慧,不断汲取实践的营养,始终处于时代的前列。他回答重大理论课题,都不是囿于已有的现成结论,也不囿于社会主义一国的实践经验,而是善于以宽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观察世界,把握时代,始终把对中国发展的理论思考置于时代发展主流和人类文明进步大趋势的整体实践中,从而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领域和理论空间,赋予理论创新以鲜明的时代内涵。 我们的事业需要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实践本质上是创造性活动,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实践和创新中进步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民族的伟大实践和创新精神在新时代的展现。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在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性和创新精神鼓舞下,我们党揭开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气势恢宏,波澜壮阔,成就辉煌。它向世人昭示:二十年改革开放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而生动的改革开放实践又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着邓小平理论。二十年改革开放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尊重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伟大进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实践与创新紧密相联,相互作用。这是二十年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也是改革开放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创新精神。即将迎来的新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个时代把民族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与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的较量,是创新上的竞赛。创新成为知识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源泉。知识经济的兴起,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难题和巨大的压力。我国是在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我们面临着加快工业化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在创新中求生存、求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潮流的时代背景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只有凭借不断创新的精神动力,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中华民族只有在实践中坚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充分利用时代提供的契机,迎头赶上,实现民族的全面振兴。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实践、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呼唤创新精神。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我们面对着许多从来没有遇到的重大课题。解决这些课题,不可能指望从马克思主义的书本中去寻找现成的答案,也不可能照套、照搬别国的模式。只有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攻克难关的创造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才能形成新思想,拿出新办法,走出新路子,推动我们全新的事业向前发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性和创新精神,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十四大以来,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运用邓小平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取得了新成果。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作了新的阐述,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时代精神和革命风格作了科学的概括和深刻阐发,并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郑重地写入党章。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方针和基本纲领;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和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等等。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些重大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改革开放在新世纪取得更大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实践中发扬邓小平理论的创新精神 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实践精神,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把发扬创新精神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统一起来。邓小平理论的彻底性,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贯彻到底,形成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坚持在实践中创新的品格。发扬邓小平理论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就要坚持以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新时期实践的基本内容;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新时期理论创新和实践的根本主题;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新时期实践的根本宗旨;以“三个有利于”为新时期实践的根本判断标准。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就是在这样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下开创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就是坚持了它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党的十五大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为主题,做出了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我们要围绕这一新的跨世纪实践主题,运用邓小平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努力实现十五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在实践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同时,在推进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发展邓小平理论。 把握邓小平理论尊重群众,始终为人民谋利益的实践品格和创新精神,把发扬创新精神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统一起来。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经过20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邓小平理论已经化作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巨大物质力量。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尊重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发动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98抗洪斗争的胜利告诉我们:党心民心高度统一筑成坚不可摧的大堤,是取得抗洪斗争胜利的基础。改革也是如此,我们依靠群众的伟大实践和首创精神闯过了改革旧体制的几大难关。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更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特别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遇到难题,下岗职工增多,再就业问题相当突出,就更需要我们紧紧依靠群众,一方面下决心突破改革难点,同时又要在改革中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注意发挥他们参与改革和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只有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建立在群众满意的基础之上,我们的事业才能持续发展。 把握邓小平理论实事求是的实践品格和创新精神,把发扬创新精神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邓小平最讲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同时,邓小平也最讲创新精神,强调不用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把实事求是与创新精神统一起来,创造性地提出理论观点,制定方针政策,指导改革开放实践,是邓小平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实事求是与创新精神是辩证统一的。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善于把实事求是化为指导实践和创新的思想方法,使大胆探索的勇气同科学求实的精神统一起来;把实事求是化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思想作风,使理论创新与实践检验统一起来;把实事求是化为在实践中创新的工作方式,使创新精神同深入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统一起来;把实事求是化为一种个人修养,使尊重群众创造精神与独立思考统一起来。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着眼于新的实践、新的发展进行理论思考,同时在理论创新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人民日报》1999年5月11日
相关专题: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