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与新世纪中国社会主义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9日16:27 人民网 |
邓小平理论与新世纪中国社会主义 包心鉴 迎着新世纪冉冉升起的朝阳,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二十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拓展,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邓小平理论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二十一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仍然取决于我们党能否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充分发挥它的根本指导作用。 邓小平理论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充满无限生命力的科学。其生命力集中体现在,它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能为探索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提供指导。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证明:马克思主义要永葆其生命力,发挥对现实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作用,就必须面向新时代,运用其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深入研究现实社会主义的新情况和新特点。邓小平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面向新时代、回答新问题的伟大理论成果,因而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在当代世界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体现,它的跨世纪的时代价值首先就在于此。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世界格局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高新技术的应用,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二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多极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三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施了若干改革与调整措施,使资本主义制度在具体运作中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四是五十年代形成的社会主义阵营逐步解体,传统的社会主义理念和实践面临严峻的挑战。面对种种新变化,如果固守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某些具体结论,就很难作出清晰的梳理和正确的判断,进而陷入迷惘和困惑。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敢于直面新形势,研究新情况,回答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不断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生机。邓小平正是这样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一方面,他非常重视对冷战之后世界新格局的梳理和时代新主题的揭示,透过纷纭复杂的国际现象,抓住世界格局新变化的本质,寻求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契机和基点。另一方面,他非常重视从时代变化的高度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从中透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问题,梳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思路。上述两个方面——提炼时代主题,总结历史经验,一个是认真地分析“世情”,一个是深刻地研究“国情”,它所产生的伟大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自然也就既适应时代趋势又符合中国国情,从而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生命力。 邓小平理论系统揭示了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以此为立论基点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是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邓小平理论系统揭示了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由此形成的基本理论观点,是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前进道路上各种现实问题的根本依据,对于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战略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廓清了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而要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关键还是在于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真正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革动力论。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邓小平赋予改革以深刻的政治、社会意义,指出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党的十五大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我国跨世纪改革事业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提出由于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不能是单一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进一步明确,二十一世纪初叶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以发展为主题,必须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加快发展的动力。这些重要观点,是对邓小平改革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必将有力地推动新世纪的各项改革事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重大理论飞跃。由于是初级阶段,因而经济市场化的发展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由于是社会主义,因而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上,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克服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一个伟大创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不仅解决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有效发展生产力的基本途径问题,更重要的是建构了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形态。 ——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论。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全面发展问题上的创造性贡献在于,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出发,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内容构成和实现途径,从而把全面发展由一种长远的价值目标转变为现实的建设实践。首先,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是高度物质文明、高度精神文明、高度民主政治的有机统一,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落后是制约社会全面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必须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建设逐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的高度物质文明;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造成“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样一种“联合体”,这就要求在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建设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无论是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必须有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作为载体和保证。其次,邓小平理论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包括实行富民政策、通过发展教育提高人的素质、培育“四有”新人等等,这样就把作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核心内容的人的发展,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 邓小平关于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学说,既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价值定位,又是邓小平理论的时代价值定位;只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结束,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就不会过时。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中国,真要建设社会主义,那就只能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 邓小平理论是指引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主义胜利前进的伟大旗帜 首先,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实践经验的结晶,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本质上指明了和保证着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方向。把生产力的基础作用与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统一起来,并始终不渝地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的一大特色,也是邓小平理论成为亿万人民共同旗帜的深刻社会原因。一方面,邓小平始终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邓小平一贯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要通过改革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并实际地转化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出发,邓小平对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给予了非同寻常的重视。他非常善于概括和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将之上升到理论并用以指导实践,不失时机地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他还提出要用“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和衡量我们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理论这种坚定而科学的群众路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继续胜利前进,无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其次,邓小平理论蕴含着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在二十一世纪处理社会主义发展一切重大战略问题的重要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表明,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确立与运用,是寻求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的先导与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领导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风格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主要包括: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并把这条思想路线与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结合起来,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二是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逻辑起点,走自己的路,在实践中检验、坚持、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三是把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与实际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在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基础上,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和主体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四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发展的大氛围中加以考虑,认清世界大势,把握发展机遇。这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是二十世纪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而且是新世纪继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保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邓小平理论作出了多方面的丰富和发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五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新的实践,对邓小平理论作出了多方面的丰富和发展。第一,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根本任务,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各个方面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第二,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提出实现经济体制改革新的突破,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大胆采用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第三,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方向,有力地推进了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第四,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方向,面向市场探索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多种途径。第五,进一步确立了农业的战略地位和农业现代化的基本道路,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向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第六,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加快科技进步、实现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七,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基本目标,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略。第八,初步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思想,拓展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第九,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创新的本质和要求,引导中国以更加宽广的眼界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第十,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问题,确保我们党在严峻考验和挑战面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上述十个方面,有力地印证和展示了邓小平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深刻时代价值。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所取得的新认识、新经验、新理论,是邓小平理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发展。它深刻地昭示世人: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必将愈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更加挺拔地屹立于世界。 《人民日报》2001年4月26日
相关专题: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