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下年轻人有两项热衷,一个是进修,一个是跳槽,社会上人才的流动方向也日趋多元化,上海青年一贯如此上进吗?
徐虎:不是的,在我的印象中,改革开放前,青年人对于事业的进取精神根本不能与现在相比。当时,工厂里很多青年人喜欢在工作时间打牌、聊天,下班后,也有不少人迷恋斗蟋蟀等游戏,有些人甚至装病混日子。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在于工作本身无法体现 人的价值,在那个年代,国有企业的大锅饭造成职工干多干少一个样,在这样的企业里,青年人常常会有力使不上的感觉。再加上一份工作干到老,终身制的工作环境同样消磨了不少的进取精神。
记者:您觉得当今社会青年人的进取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徐虎:首先上班混日子的人很少,现在青年人对于工作的态度十分明确——适合自己的就努力地干好,如果不适合就立刻跳槽;其次,加班加点、进修的青年人很多,现在的青年人将大量的业余时间和金钱投入到了进修学习之中。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改革给很多人上了生动一课,它告诉我们个人不但要在市场中接受考验,也要在竞争中接受挑战。用一句现在很流行的话来说,“你今天不尊重工作,明天就要找工作。”
记者:那个时代的青年人追求的是什么呢?
徐虎:从学校直接到国有企业,然后终身在一家单位工作,他们的目标只能是比自己高一级的职位。那个时候,辞职几乎不可能,调动也要经过很多道审批,发展的余地就这么大,“官本位”成为大多数青年人的终身取向,这虽然不正常,但很现实。
记者:我曾经看到过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说有的人已出国了,却还长期保留着国有企业的工作,在那个年代,国有企业的工作真那么值钱吗?
徐虎:是的,在计划体制下,员工是不允许随便离开工作岗位的,个人的社会保障体系、劳保等都由单位负担,在这种情况下,离开国企就意味着被社会边缘化,所以,不管是下海还是出国,上海人都要保留国企的工作,当时有个很流行的名词——“停薪留职”。
每月5元享用15M收费邮箱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